張國駿潛心鑽研《傷寒論》30年 臨床取得突破

2020-12-19 中國網

天津著名中醫專家張國駿教授在診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沒有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行動;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用平凡書寫的業績,這就是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常委、天津中醫藥學會理事、天津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張國駿教授。

歷史是日和月交接串連成的,人的一生也是由日和月累加累計的。不同的活法,使日和月的內容有所不同。身穿一件淡藍的布衫,一條黑褲,道道地地中國學者的衣著,這就是著名中醫學者張國駿教授。

見到張國駿教授的第一眼,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文氣,溫和忠厚,性格爽直,話語不多,言詞話語帶出一串閃亮的光環。

一棵樹的年輪,記錄著它成長;一個人的足跡,印證著他的情懷。張國駿1962年11月7日生於天津,中學畢業於河北十中,1980年9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中醫藥大學,1985年7月畢業以後,因表現突出留校任教。先後任教授,傷寒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常務委,天津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精品課程《傷寒學》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辨證論治體系與思維研究、中醫經方的臨床應用研究,指導研究生20餘名。

是駿馬,就應該馳騁戰場;是雄鷹,就應該搏擊藍天。張國駿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6年,他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局級等各級各類課題10餘項,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腸源性內毒素血症與陽明病熱證實證轉化規律的研究」、國家973課題「通腑瀉肺治療ALI-ARDS大腸證候演變機制研究」,天津市教委課題「四逆散對肝膽系統損害的保護作用及機理研究」等,獲中國中醫藥學會、天津市教委、天津中醫藥大學等各級獎項10餘項,如「傷寒論計算機課件的研製」獲得天津市教委課件一等獎,《成無己醫學全書》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著作)優秀獎。編寫論著20餘部,其中,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創新教材2部,如《傷寒論思維與辨析》、《外感病誤治分析》等;主編論著3部,如《傷寒論臨床教程》、《成無己醫學全書》、《本草綱目大辭典》等;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如「研讀傷寒,首辨要素」、「論《傷寒論》的恆動觀」、「明確《傷寒論》原文級別的意義」、「論陽明病熱證與實證之兼夾與轉化」、「略論《傷寒論》中"傷寒"的多層涵義」等。

張國駿教授在臨床上善於運用傳統中醫藥理論及中醫辨證論治思維治療以下病證: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習慣性便秘、慢性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後遺症、頭頸動脈硬化及狹窄類疾病等;高粘質血症、糖尿病、亞健康狀態、疲勞症候群、腫瘤術後雜症等。

作為一名著名中醫、學者,張國駿敬業盡職,生活講究意義,工作講究目的,為人講究真誠,處世講究策略,前進講究探索,提高講究總結。26年摧枯拉朽的艱苦工作,使他從一名普通的醫學工作者成為一名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在天津醫學界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中醫界有「治學難,治傷寒之學尤難」之嘆,雖如此,仍未能泯滅張國駿教授醉心傷寒之志,他對《傷寒論》潛心鑽研30年,30個春夏秋冬,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可謂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積近三十年之思悟,厚積薄發,成果豐碩。

張國駿教授主持《傷寒論思維與辨析》全國教材會議

學承仲景,重視思維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張國駿像釘子一樣釘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釘子般的堅守,像他對崗位執著而堅定的熱愛。

時下尊崇中醫經典的思潮振興,讀經典、做臨床,成為中醫人的旗幟。這是繼承與發展中醫的一件大好事,應與宏揚。但有些觀點認為,中醫學子學了《中醫內科學》之後還不能看病,理由是《中醫內科學》僅是對常見病症、典型病症的常規治療,而對那些非常規、不典型的病症缺乏有效的診斷與治療。而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更是一部闡常達變之書,只有學了仲景之書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應對當今臨床。

此說誠然有理,但張國駿教授卻有自己的個人理解,他認為即便是熟讀仲景書,亦不見得能夠應對好臨床。臨床上,每見醫者於仲景書苦下功夫、熟讀成誦者,於臨床若遇與仲景書描述近似者,依法而用,效果堪誇。若遇變化出離仲景之書者,仍然是茫然無措,無從下手。行醫數載,能按原文發病者能有幾何?故而困惑頓生,仲景書欺我?仲景書過時?讀經典、做臨床是不是錯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張國駿教授曾於門人弟子前釋此疑惑,言之「學仲景書不能僵化於字句條文,不能只知書本所講東西,而對書本未提及者茫然無措。仲景生長於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末年,不可能將所有病症研究全面,也不可能都有高效的治療。那麼遇到仲景書未載之病症怎樣如何應對?仲景書還有用否?當然有用,那麼如何去用?怎麼去用?關鍵在於要善於挖掘字句背後的思維。正如仲景自己所說,『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學仲景書,不應僅僅停留在會背幾條原文,會治療按條文得病的病人,那樣反而僵化了自己,也辜負了仲景的期望。應按聖人的垂訓,既要『尋』,又要『思』。『尋』是基礎,『思』才是關鍵。」

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正是基於對仲景的重新認識,張國駿教授極為重視對《傷寒論》思維的研究,以期深入中醫堂奧。他曾撰寫「談《傷寒論》中的恆動觀」一文,認為《傷寒論》中所體現的思維原則主要包括在整體觀、恆動觀、常變觀、脈症合參觀等四個方面,其中,恆動觀是非常重要的思維原則之一,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時刻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尤其是外感病,這種動態變化更為突出。全文從發病、轉變、辨證、治療等方面予以討論。發病的恆動觀主要體現在直中、合病、並病等方面;傳變的恆動觀主要是指外感病發展過程中的自身所固有的恆動特徵;辨證的恆動觀主要是指結合證候本身發展趨勢進行辨證的審勢思維;治療的恆動觀主要反映在針對某些證候的由輕轉重、治療中標本緩急的合理把握兩個方面。掌握恆動觀,是理解《傷寒論》辨證論治精髓之所在,是提高臨床思辨能力的關鍵。

張國駿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慶國出席「第十二屆仲景學說學術研討會」

張國駿教授經過長期研究和臨床經驗,撰寫了「論陽明病熱證與實證之兼夾與轉化」一文,闡明臨床上陽明熱證可向實證轉化,其轉化過程處於動態,加之患者就診遲早不同,故臨症所見,症必多端。症情雖多,證候向實證發展之動態過程和趨勢是相對固定的。為闡明其動態辨證之具體問題,暫將此動態過程分為三個相對靜止證型。即:熱證初轉之偏熱型、熱證轉實之並重型、熱證轉實之偏實型。並對於熱證與實證的兼夾和轉化的辨治,建議考慮以下變通。其一,熱證初轉實之偏熱型,即以燥熱「充斥」為主,而已初具燥熱「結聚」之象,可於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中加入大黃或芒硝出入;其二,熱證轉實之並重型,即燥熱處於「結聚」與「充斥」並重格局,治以清下並舉之法,與白虎、承氣之合方加減;其三,熱證轉實之偏實型,即燥熱以結聚為主,仍有邪熱充斥之病機存在,可於承氣類方中佐加石膏或知母。對於白虎、承氣之加減變通,從吳鞠通治療陽明溫病所創用的諸如宣白承氣湯、護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導赤承氣湯之中,也不無啟示。吳氏創用以上諸方,無一不是對仲師白虎、承氣之發展與變通。

張國駿教授正是透過原文,對仲景思維的細緻周到的研究,使得他能夠跳出條條框框的制約,能夠師其法而拓其方,將仲景書中的精神,靈活運用於臨床,取得良好的療效。

中醫專家張國駿教授與他的研究生們在一起

主攻傷寒,兼收各家

沒有遺憾,才是最大的遺憾。現實決不等同於想像。當人們發現自己因期望過高而失望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幻滅。所以,希望,是一位了不起的偽造者,對它要加以提防,就連知識也要符合潮流,對不合時宜的知識,假裝無知是不明智的,知識也要與時俱變,跟上時代的潮流。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如果認為張教授只是偏執與仲景之書,那就想錯了。張教授認為「仲景書確是醫門經典,它對中國醫學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傷寒論》辨證論治的法則,不但為熱性病的治療定出了許多處理方法,更可貴難得的是,它可以靈活推廣運用於一般的雜病,其所錄之方,如若辨證準確,則療效甚佳。但仲景書雖涉獵廣泛,外感內傷無所不及,卻不能包羅人之所有疾病。故主張立足仲景之學,精通於斯,然後再效仿仲景,勤求博採,兼及各家。對各家的特長,理應兼收並蓄。張教授認為金元四大家中,河間主涼,子和主攻,東垣主補土,丹溪主滋陰,分之則各執一端,囿於前人之一方一法,合之而取其所長,則可隨宜而施,只要胸有成竹,處方用藥便可得心應手。另外,溫補命門可參張景嶽;血證可學清之王清任、唐容川,溫病可效葉、薛、吳、王。如此,既精專於仲景之學,兼及各家之長,乃為通往大醫之路。張教授常於臨床上辨證選用各家專長,不拘門派,左右逢源。

天津著名中醫專家張國駿教授在診病

疾病複雜,崇尚合方

張國駿教授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在他從事醫學研究的近30年裡,他首先想到的是做人,在他看來只有先做好人,才能行好醫。在他的人生處世中,做到人生三不爭:不與上級爭鋒,不與同級爭寵,不與下級爭功;人生三修煉: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正是他的這種修為,使他心理特別安靜,活得非常充實。他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傷寒論》就是明顯的一例。

《傷寒論》中有一類特殊的方劑—「合方」。合方是由兩首已知方劑相合而構成的新方劑,又可以理解為方劑加減變化的特殊形式。中國古代名中醫張仲景是合方的創始者,所制合方為後世合方的典範,如書中所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等諸合方,為當今醫學界臨床應用合方做出了榜樣。之所以要合方,有很大原因是疾病的複雜性導致。張國駿教授臨床上重視合方,不但積極運用仲景書中之合方,而且常依據臨床情況,自主合方,臨床上每獲佳效。有經方與經方合用者,如治療痞證兼肝鬱氣滯者常用四逆散合半夏瀉心湯;痞證且偶有胃痛者,半夏瀉心湯合小陷胸湯;陽虛水腫兼小腹脹滿者,真武湯與五苓散合用等。此外更有經方時方相合者,如柴胡銀翹散、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白虎銀翹散、真武湯合四神丸等等。合方的應用,擴大了醫家的眼界,增強了臨床療效。

張國駿教授有感於《金匱要略》中所言之氣、血、水同病,考慮到氣—血(氣病及血、血病及氣),陽—陰(陽虛水停、水停陽鬱),氣—陽(氣損及陽、陽虛必氣虛),血—水(血不利則為水,水不利亦可影響血得運行),它們之間錯綜複雜、常可兼夾的病機情況,臨床上常用真武湯、四君子湯、桃紅四物湯、當歸芍藥散,四方相合治療病變涉及氣陽血水的病證。雖所合之方為數較多,經方時方兼有,但甚合仲景合方之用心,甚合臨床所見治病證。用之臨床多獲良效。

在張國駿教授看來,清代名醫葉天士聰明穎悟,精於傷寒、溫病,為一代溫病大家。但於內傷雜病亦每多創建,張教授對其久病入絡之說尤為服膺,認為當今臨床所見之心腦血管病,其微觀病理不能逃脫絡脈受邪,故於臨床上重視活血通絡法。治療心陰不足、絡脈瘀阻之證,每用炙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合方;治療心陽不足,絡脈瘀阻之證,每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與補陽還五湯合方。

張國駿教授多年來殫精竭慮、不急不躁、順心順勢,努力修為地研究《傷寒論》,在學術上終於有所收穫,成為同行的佼佼者。 

張國駿與著名中醫專家梅國強教授出席「第十二屆仲景學說學術研討會」

慢性疾病,湯丸畢功

張國駿教授的人生格言是,人生有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虧是福;人生三為: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他孝老、行善,健身。在同行裡口碑很好。在他看來,心中有夢,路就會在腳下延伸。他以一種心境,一種狀態,一種修身,一種堅定,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在中醫藥界獨闢蹊徑地開創自己的道路。

治療一些慢性疾病,很多時候湯藥只能取消一時,很難將其根除。而丸藥緩圖,則可最終建功。治療慢性病患者,臨床上可以先服用幾劑湯劑,迅速緩解較重之症狀後,再根據病情將湯劑之方稍作調整,改做丸藥讓病人服用,常可收根治之療效。

張國駿教授曾治療一痞症患者,胃脘部痞滿脹悶不舒,為取近效,先與半夏瀉心湯加味方七劑,複診時脹滿有所緩解。考慮病人患病時日已長,非短期可全功,改用丸劑長服,一個半月後痊癒。

又如,曾治以中年男性宿患便秘,常自服番瀉葉,起初有效,漸至無效。來診治時已五日未大便,腹部脹滿,形體壯實,心中痛苦難言。與麻子仁湯兩劑。病人複診已是一月之後,自言服此方兩劑生效,且發生便秘時間延長,由以前五日出現一次,延長為七八日一次。因喜上方之效,出現便秘即自行按方買藥服用。開始有效,後效果漸至不佳,特來再診。張教授望聞問切、考慮再三,證未變而方無效,應考慮劑型的問題。仲景書中本為麻子仁丸,丸者緩也,正和慢性疾病,尊而行之,棄湯用丸,近兩月便秘問題基本解決。

以上兩案誠如張教授所言:「近效用湯,收效用丸,湯丸相繼,其功乃畢。」 

天津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與導師張國駿教授合影

恪守法度,煎服禁忌

成功總是青睞準備充分的人,張國駿就屬於那種準備充分的人,他用春風細雨般真誠周到的服務為患者醫病,他那張憨厚樸質的臉總是掛著慈祥的笑容,如和煦的陽光,溫暖著每一個患者的心房。

在張國駿教授看來,仲景書中處方如能運用準確,效如桴鼓。其中除方劑構思精妙之外,其對煎服法,服藥後禁忌事項的規定,亦是取效不可忽視的重要一面。如不重視,則可能導致療效不佳甚至全無。所以,張教授強調:「學仲景書不能只局限於病證與用方,其實除方證之外,仲景還有用方之法,即方藥的煎服法與禁忌。這叫有方亦有法。發與法互相配合,不可割裂,否則必會影響療效。」

如桂枝湯方後之法,藥物需要微火煮取,藥後啜粥;溫覆取汗;見效停藥;不效繼進,小促其間;禁忌飲食等。臨床上,如對太陽中風症病人處以桂枝湯,而不告訴病人煎服禁忌,則很有可能效果不佳。為避免於此,張國駿教授十分注重方藥的煎服禁忌,為便於病人操作,張教授囑咐弟子門人依據仲景教誨,印製各類方藥的常規煎服法與特殊煎服法及禁忌等,贈與患者。如去渣再煎法的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類;如桂枝湯、理中丸的藥後啜粥;如五苓散、四逆散的白飲合服等等,此舉大大改善了臨床療效,也很好的促進了與患者的交流,贏得患者的一致讚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時光像水一樣滌蕩著歷史,淡化著人們的記憶,但大浪淘沙過後,留下的總是金子,是金子總會發光。沒有華麗的修飾,卻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沒有玄妙的理論,卻折射著崇高的境界。張國駿教授從醫近30年,他從思維入手研究仲景之書並指導臨床,可謂深得要領;兼收各家乃是學仲景之勤求博採;崇尚合方乃是響應仲景治療複雜病證之思路;湯丸畢功乃是慢性病取得良療的手段;臨床煎服禁忌乃是恪守仲景之法度。可見仲景的偉大,張教授的善學。在這個物質化、銅臭化的時代,張國駿教授能夠靜下心來,淳樸平和、一心一意、踏踏實實地鑽研醫學,的確難得可貴。他用白衣天使般晶瑩的心,承諾著一種信心,一種民族魂魄,他在《傷寒學》上的研究成果,定將載入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天津史志! (作者:王富傑 國家一級作家)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
    導讀:2016年4月歐陽衛權老師受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邀請,做了《<傷寒論>
  • 淺談如何自學《傷寒論》
    我從1998年開始自學《傷寒論》,到現在21年了,仍然時不時的翻閱《傷寒論》的各種注本。從去年開始,我也給我的學生講《傷寒論》。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其宗旨是本著《黃帝內經》為《傷寒論》作註解的。先生屬於「尊經派」,要求我詳細閱讀成無己的傷寒論注本,同時主要參考清朝傷寒大家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以及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其時先生的著作《傷寒論通俗講話》已經出版發行——這部書同樣是我學習的重點,書翻得紙邊已經部分被「吃掉」。
  • 傷寒論,老中醫們都是怎麼學習的
    識生幼承家學,潛心鑽研醫學,尤其對張仲景所創六經辯證論治的理論研究較深。經過10年臨床實踐,深得醫治傷寒等症的精髓,寫成《傷寒論章節》、《包氏醫宗》3集傳世,得到中醫界好評和重視。民國22年,病逝於上海,享年60歲。) 對經方的研究,是包識生學術中較突出者。他強調經方的整體效應,反對以「本草之主治,強合經方之主治」。主張以《內經》的氣味厚薄陰陽等理論來分析經方的效能。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研習經方的意義
    研究《傷寒論》的方證,無疑是研究中醫學的臨床規範,其意義不言而明。所以,徐靈胎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比較滿意,完成《傷寒論類方》以後,才在序文中寫上「乃無遺憾」四字,柯韻伯對其《傷寒來蘇集》以方名證的方法也充滿自信,說「雖非仲景編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凡例)。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所以《傷寒論》也罷,《傷寒雜病論》也罷,是仲景對公元二世紀前中國醫藥學成就的一種總結,是一種綜述。所以,從《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就把醫經和經方兩家結合起來,然後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樹立了裡程碑,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們在談到《傷寒論》對中國醫學的貢獻和《傷寒論》的內容的時候,那麼最後我們有一段小結,這段小結我們不妨再回憶一下。
  •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提供一百多個臨床好用的經方,並不是《傷寒論》的最大貢獻。《傷寒論》的精髓,或曰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最好的一部醫書。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講了30年的《傷寒論》,有兩個問題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困擾著我: 作為老師,我們到底要教《傷寒論》的什麼東西?作為學生,他們究竟要學《傷寒論》的什麼東西?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通過搜集條文,加深印象,既便於記憶,也容易發現問題,自己分析、綜合、歸納,就是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對一個方藥的認識便深刻多了,從而達到循證識方的目的,反過來又可以由方求證,這便是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對《傷寒論》的原文(或者說條文)要熟讀,重點條文要能夠背誦,這不僅對全面系統地理解掌握《傷寒論》理論體系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也有極大的方便。「熟能生巧」,書讀熟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原文要熟讀,但也不是平均對待,重點的條文更要讀熟記牢。什麼是重點? 從指導臨床辨證治療的需要考慮,應該說凡是辨證治法方藥完備的條文都是重點。
  • 學好《傷寒論》的三部曲!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
  • 麻杏甘石湯解讀---傷寒論的辯證思維
    這裡還可以輸一行文字哦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第六句:要取得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
  • 漫談《傷寒論》
    說到《傷寒雜病論》,醫界人士有誰不知?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
  • 學好傷寒論,再問人間病!
    ___________________六經為病盡傷寒—馬鞍山拜師學習匯報 在我08年剛剛開始學醫的時候,就有一個臨床十幾年的中醫告訴我,學中醫一定要跟隨一個老師,這樣才能進入臨床。我開始不是很理解這句話,但是這是我心裡一直放不下的一個心結,所以我一直注意尋覓這方面的信息。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由此可見,首先把「六經」(三陰三陽)引入醫學臨床辨治的是醫經家。也正是由於醫經家首先把六經辨證納入醫學的原因,造成了後世醫家用《內經》解讀《傷寒論》的傳統。從隋代開始,便出現了用《黃帝內經》的理論來解讀《傷寒論》的跡象。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 《傷寒論》中被忽略的7種救陰法
    略談《傷寒論》的救陰法《傷寒論》(以下簡稱原書)中寒化證居於首位,故有「傷寒法在救陽」的說法。同時,後世從熱盛傷血的病機著眼,以白虎為基礎,加入涼血清熱的犀角、玄參,改名為化斑湯,突出其清熱涼血化斑的作用,是有臨床意義的。此外,傷寒善後勞復中,有因傷寒虛羸少氣,欲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例。本法亦屬救護胃陰,益氣降逆。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編者按2016年4月歐陽衛權老師受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邀請,做了《<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的講課,講課錄音經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所以朱肱就因循《黃帝內經·熱論》篇《素問·熱論》篇裡面這個條文,直接來理解張仲景《傷寒論》裡面的三陰三陽,就來源於這個。 《傷寒論》六經即為經絡之「六經」淵藪 這個觀點影響了後面一千來年,因為宋代到現在也將近有一千年了,很多學者都是因為這個觀點強行把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硬生生的理解為經絡的六經,這個非常多。
  • 中醫泰鬥任應秋:初學《傷寒論》秘訣
    無已,下列幾個本子,還不失為《傷寒論》白文本的善本。第一是民國元年武昌醫館刊本,其次是民國十二年惲鐵樵託商務印書館的影印本,又其次是民國二十年上海中華書局的影印本。1955年重慶人民出版社發行的《新輯宋本傷寒論》,也是據趙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發行,仍不失為較好的白文本,只是刪節去原本的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痙溼暍病脈證,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辨可下病脈證並治、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等十二篇,以及三陰三陽各篇篇首所列諸法條文,可以稱做《傷寒論》的白文節本。
  • 如何學習中醫經典《傷寒論》
    同時把《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第二步:看條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2.仲景書是臨床書,經方是經過幾千年臨床千錘百鍊的高效的方a.秦伯未說:"內難論病書也,傷寒治病書也。"千金翼方說傷寒論的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四庫書目提要」:"仲景之書,得其一知半解,皆可起死回生。"c.章太炎:"中醫之勝於西醫者,大抵以傷寒為獨甚。"d.曹穎甫說:"仲景之脈證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於不問,非不問也,第不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