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乃人生一大要事,不論是早餐,中餐還是晚餐,只要是吃上一頓好的,那麼接下來,也許我們將要度過的時光都會變得莫名美妙。 家裡不方便做飯時,現代人可以去飯館炒兩個菜,拉上幾位好友,順便叫上一瓶啤酒便可吃的痛快,但是,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下館子」的嗎?他們又是如何聚餐的呢?
今天,我們不妨就來看一下宋代百姓的吃喝實況,在飲食業頗為繁榮的宋代,那時候的宋人究竟擁有著怎樣的飲食環境呢?
上圖_ 《清明上河圖》中,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是北宋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
宋代的「餐飲業」
說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從這幅畫作當中,我們可以探尋到許多宋人日常生活的奧秘,其中就包含了宋代的「餐飲業」實況。
比如說,圖中就有不少掛著「正店」招牌的酒樓。 不過,這裡所說的「酒樓」可不是一般的如影視劇中的那種,那時候的「酒樓」也叫作「酒肆」、「酒家」或者「旗亭」,酒樓不僅會賣酒,而且有很多酒樓是同時和釀酒作坊連在一起,形成一種「一邊賣酒,一邊產酒」的銷售模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酒樓可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做起來的,一般來說需要有財力較為雄厚的官酒務和官酒庫,聯合上戶人家才可以把這酒樓給經營長久。
上圖_ 《清明上河圖》中「香豐正店」的門前,還掛著紅梔子燈——宋朝的大型酒樓
那什麼是「正店」呢? 其實,「正店」就是擁有政府授權,從而可以釀造酒的酒店,也可以說是一種大型酒店。 規模大、生意好、酒儲備充足,能夠滿足較多人需要,所以就叫「正店」。
反過來說,一些小的酒店,當時就被稱作「腳店」,他們一般不會自己產酒,大多是從那些正店裡頭沽酒來賣。 圖中顯示,酒樓裡滿是來吃飯的客人,好不熱鬧,在院子裡頭,還放置了許許多多的酒罈子,以供需要。
除了掛有「正店」招牌的酒樓之外,《清明上河圖》中還有一些掛有「新酒」、「小酒」、「老酒」等其他招牌字樣的地方,說明宋代的時候,酒還是較為受民眾歡迎的。
上圖_ 《清明上河圖》裡供人短暫休息的 腳店
酒樓之後,還有「腳店」,開封有不少著名的腳店,比如州西安州巷張秀、鄭皇后宅後宋廚、曹門磚筒李家等,在《清明上河圖》中,這些小店鋪和小攤子看上去幾乎要佔滿了整個街道,行人一過,更顯擁擠。
從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等文獻中我們可以得知,北宋時期,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餘皆謂之「腳店」。 酒樓也有幾種不同的分類,一種分法是分為官營(即官庫)和私營(即市樓)兩類,還有一種分法是分為正店、腳店、拍戶酒店這三類。 正店和腳店前頭已經大致介紹過了,而這「拍戶」酒店其實指的是同時會養娼妓和賣茶、飯菜的小酒鋪。
「拍戶」這一稱呼出自於《都城紀勝·酒肆》中,而在吳自牧的《夢梁錄》卷16《酒肆》中也曾說到:「南宋臨安酒肆除官庫、子庫、腳店之外,其餘謂之『拍戶』,兼賣諸般小酒,食次隨意索喚。酒家亦自有食牌,從便點供。」
除此之外,還有賣些下酒菜比如羊雜等的肥羊酒店,開在城郊的花園酒店,專賣劣質酒的直買店,門口掛著草葫蘆的碗頭店,專賣春卷、包子等的包子酒店等等特色小店。
上圖_ 張擇端 的《清明上河圖》中,賣「香飲子」的攤位
酒樓哪家強?
既然宋代的「餐飲業」的發展如此繁榮,那在這些店中,究竟哪些店才是宋人的心頭好呢? 北宋時期,汴京這個地方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諺語——「酒苑叔平無比店,洛中君錫有巴樓」。 什麼意思呢? 這裡頭其實藏著兩個典故。
那時有個叫李君錫的人,他有一天路過了西京洛陽,正好那裡有個地方正在建一間新的酒樓,李君錫騎著馬兒從下方過去,心中感嘆:「哎呀,這酒樓可真華麗」,感嘆完後他又忍不住了,於是開口說了一句:「有巴」。
而另一個人趙叔平,他是宋朝的觀文殿學士,在公元1027年的時候,他通過科舉考上了探花,後來和歐陽修成為了要好的朋友。趙叔平致仕以後,他就把處於京師麗景門內的房子改造成了客邸,這件客邸在當時有「無比店」的美譽。
於是,因為這兩件事情,當時就有人把它們對句成詩,用來稱讚它們的壯美華麗,叔平無比店和君錫巴樓就是這樣的兩間大店鋪。
上圖_ 《玉壺清話》又稱《玉壺野史》,宋代中國文言軼事小說
歷史典籍裡記載了很多有名的汴京酒樓,有些酒樓甚至還成為了皇帝宴請大臣的地方。 在文瑩的《玉壺清話》裡面就提到過「真宗曾於太清樓宴請群臣,進仁和樓所釀酒,遍賜宴席。」其中有位名叫魯宗道的大臣還稱讚過其「百物具備,賓至如歸」,這算是很高的評價了。
北宋的另外一座有名的酒樓是「樊樓」,在周密的《齊東野語》卷11《沈君與》中就有這麼一句對樊樓的描寫——「京師酒肆之甲,飲徒常千餘人」。樊樓同時也是「正店」的典型代表,其中「眉壽」和「和旨」是樊樓的酒中上品,後來,樊樓又改名叫做「豐樂樓」。
南宋杭州的高級酒樓有30餘家,官營酒樓,屬戶部點檢所管轄,共有12家;民營酒樓著名的有18家,以熙春樓、三元樓、翁廚、任廚等為最。
上圖_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
宋人如何「下館子」?
飯館酒樓如此之多,真叫人眼花繚亂,那宋人在下館子的時候跟我們又有什麼不同嗎?
從環境上看,一般宋代的酒樓裡面都會布置一些裝飾品,比如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就指出北宋時期的酒店「門面窗戶皆朱綠裝扮,每店各有廳院、東西廊稱呼座次。」
從吃飯流程來看,宋人下館子時走的流程跟現代人有相似之處,一般是先喝茶,然後看盤(即看菜譜),客人點菜時,負責在後廚記錄菜單的夥計叫做「鐺頭」,而現代的「傳菜員」在當時則被叫做「行菜」,最後等上完菜之後,客人便可以開吃了。
不過,宋人下館子時所受到的酒樓服務還是與現代人有所不同的。 宋代酒樓裡的小二,若是收到了客人的投訴,輕則挨罵或者罰工錢,嚴重的話甚至會讓你直接捲鋪蓋走人。
除了單純吃飯外,有時酒樓裡還可以為客人提供其他服務,有賣唱的「擦坐」,有玩雜耍的「趕趁」,還有供香的「香婆」和提供小食的「家風」。
所以,宋人的餐飲業還是相當繁榮的,即便是日常下館子,宋人也能夠享受周到的服務。
參考資料:
【1】紀昌蘭 《宋代酒樓店肆與市民的宴飲消費》
【2】黃亞明 《宋代餐飲服務業如何靠創新吸引顧客》
【3】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
【4】吳自牧 《夢梁錄》
【5】周密 《齊東野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