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到6個月左右,媽媽們就要添加輔食了,一般寶寶的第一口輔食都是高鐵米糊,米糊好入口、易消化,比較能讓寶寶接受。
慢慢的,寶寶適應了米糊之後,就要逐漸添加各類蔬菜、粗糧、肉類食物了,那麼到底寶寶什麼時候開始吃肉比較好呢?怎麼做才能寶寶接受吃肉?接下來跟大家詳細聊聊。
寶寶什麼時候可以吃肉?
肉類含有寶寶生長所需的蛋白質還有鐵元素,缺乏這些元素會耽誤寶寶的生長發育,所以一定要在適當的時候為寶寶進行補充。
很多寶媽以為肉類不好消化營養不好被吸收,其實肉類的微量元素,比蔬果類的更好吸收。肉類中的鋅,吸收率能在50%左右,而蔬菜中的鋅,吸收率只有10%-20%,只要做得夠細夠爛,就不用擔心寶寶的消化問題。
寶寶攝入一定的脂肪,對生長發育很有幫助。如果輔食裡沒有油脂,會影響維生素的吸收,視覺的發育,甚至影響寶寶大腦的發育。
一般在寶寶7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添加肉泥了,時間太早寶寶不一定能接受,時間太晚又容易造成寶寶營養不良。
怎麼烹飪肉類能讓寶寶更容易接受?
寶寶月齡比較小的話,可以用輔食機將肉打成肉泥,這樣寶寶容易吞咽,也更容易消化吸收。隨著寶寶慢慢長大,要開始鍛鍊咀嚼能力了,媽媽們就可以將肉做成餡兒狀,做肉丸子或者餃子等。
如果寶寶不願意吃肉,可以將其混在其他食物裡,等寶寶慢慢接受了,再單獨弄肉類食物。
根據寶寶月齡,變換肉的性狀:
7-8個月的時候,用料理機把肉都打成泥;
9-10個月的時候,將肉切碎,做成肉末狀;
11-12月的時候,把肉切成碎肉丁、小碎塊;
1歲-1歲半的時候,把肉切成比之前稍大的碎塊。
肉有腥味,怎麼去腥?
很多媽媽都擔心肉有腥味,寶寶聞到不願意吃,其實要去腥很簡單,可以放芹菜、檸檬汁等,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放料酒,醬油這類調味品,給寶寶做輔食儘量原汁原味。
還有火腿腸、肉乾等加工食品也不適合給太小的寶寶吃,自己做的更加營養健康。
常見肉類的輔食做法
雞肉/豬肉/牛肉:最推薦的部位分別是雞胸肉/豬裡脊/牛裡脊,脂肪含量低,肉質細膩。還需準備檸檬&姜。
1、洗淨後去除筋和油脂,切塊,檸檬和姜切片;
2、和檸檬片薑片一起浸泡20分鐘去腥;
3、和薑片一起冷水下鍋煮至沸騰,把煮出的血水浮沫撇走後洗淨;
4、放幾片姜上鍋蒸熟雞肉&豬肉蒸15-20分鐘牛肉蒸20-25分鐘;
5、放入攪拌機中加點水打泥。
三文魚/鱈魚:選新鮮三文魚和真鱈魚。很多寶媽都以為銀鱈魚營養價值高,但其實銀鱈魚雖然DHA含量高,但EPA含量更高,汞含量也高,並不適合嬰兒食用哦。
1、三文魚切1cm厚度,真鱈魚去皮去骨切片;
2、魚片和檸檬片互相夾著,醃製15分鐘去腥,醃製時間不要太長會令魚肉變酸哦;
3、擠點檸檬汁上鍋蒸10-15分鐘;
4、放入攪拌機中加點水打泥。
肉泥可以一次做一周左右的量,用輔食格分量放冷凍儲存,每次加熱即可。理論上肉泥冷凍是可以放一個月,但個人建議最好一周內就吃完啦。
另外我家常用的輔食攪拌機就是下面這款美的家用絞肉機,操作很簡單,老人也可以用。
而且這款絞肉機造型小巧,清洗方便,玻璃材質不容易殘留異味,做輔食不要太方便。等寶寶不吃輔食了,還能拿來做餃子餡、攪蒜器等等,喜歡做辣椒醬的還可以攪辣椒,非常實用,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