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拿捏保護和放手的平衡,培養出勇於展翅飛翔的孩子?
杭州某重點小學有一位老師,她對孩子的要求是「永遠100分」。
有一次,孩子考了98分,她大發雷霆:「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還有一次,孩子考了72分,她更生氣了。
覺得孩子笨,未來沒有指望,直接吞半瓶安眠藥自殺,幸虧發現及時才撿回來一條命。
醫學診斷顯示,這位媽媽已經患了嚴重的抑鬱症。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媽媽焦慮抑鬱,孩子一定也不好過。
將來他不一定記得自己考98分、100分時的情景,但一定記得自己考了72分,逼得媽媽自殺。
負罪感會讓孩子不自覺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活得沉重壓抑,不能安守本心。
比如《小歡喜》中的喬英子。
她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承載著媽媽的全部期望。
媽媽因為離婚、事業不順,每天晚上失眠、睡不好,靠喝安神湯助眠。
媽媽要求她第一名,考清華大學,對她各種高標準,嚴要求。
有一次,喬英子考了第二名,媽媽嘴裡說著下次好好考就行了,可轉身就藉機教訓:「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這次考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麼辦呀?」
嚴苛的結果是,原本活潑愛笑的喬英子患了抑鬱症,痛苦得想跳海自殺。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不知各位生活中是否曾見過彷若直升機不論子女在何處,總是在子女上空徘徊,全年無休、隨 call 隨到、幫孩子做好一切的父母?
孩子一有需要父母就立即出手救援,孩子長大之後從找工作、尋找伴侶、談戀愛、買車買房、組織家庭都脫離不了父母的意見與介入,有時連夫妻吵架都第一時間向爸媽告狀⋯⋯
直升機父母凡事容易緊張擔心,所以用監控、緊盯的方式避免孩子犯錯,更常常插手介入孩子的生活。
這樣的教養方式長年剝奪了孩子成長的重要經驗、取代了孩子從各式挫折中逐漸鍛鍊的大腦功能,因此,我們經常見到直升機父母養出脆弱、不堪一擊的「媽寶」孩子。
另一種比較極端的教養風格是深信孩子要自小遭遇挫折挑戰的「老鷹父母」,這類父母深信把孩子逼到極限,他才能學會怎麼飛。
前幾年新聞中曾見到有鷹父母在冰天雪地中要求自己四歲的孩子裸著上身奔跑、淋冰桶、滾雪地;
我不知道這樣極端的「鍛鍊」是否真能培養孩子一生獲益的挫折忍受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罔顧孩子身心需求、忽略孩子發展應提供「適齡、適才、適性」的經驗。
上述訓練很可能早已在孩子心中留下足以影響一生的創傷。
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從大腦的角度來看,若父母本身具有健全的身心狀態且能與孩子自小建立安全穩固的依附關係,那麼這層關係將會是孩子往後面對壓力創傷最佳的緩衝保護網!
大腦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夠發揮「神經可塑性」、開啟學習並整合新的事物(注一)。
反之,若幼時依附關係不健全、甚至充滿創傷經驗的孩子,成長過程遭受許多批評拒絕、被疏忽漠視、無法預測大人們的喜怒無常⋯⋯等,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大腦無法好好發展,甚至可能會有「神經水泥化」、「神經沼澤化」的現象(注二),自然難以建立強韌的復原力。
所以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自小與孩子建立安全穩固的依附關係,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懂得適時放手、以陪伴鼓勵取代做好做滿!待孩子羽翼豐碩的那天,將會飛得比你預期更高更遠。」
泰國有一個小男孩喜歡踢足球,媽媽向教練詢問孩子的情況。
教練卻說孩子「基礎不太好,頭球技術基本為0,需要再觀察」。
媽媽雖然憂心忡忡,卻還是鼓勵孩子說:「教練說你一直都很努力。你以前完全都不會用頭頂球呢,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輕觸一點點就夠了。」
孩子體力不佳,追不上其他人,奔跑時還會摔倒。
她又鼓勵道「沒關係,努力去超過你前面那個人就好。」
奇蹟出現了!
那個原本天資不足的孩子,每被鼓勵一次,就多一份信心,就多了一份練習的熱情。
總決賽時,他沒有辜負媽媽的鼓勵,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
跌倒後迅速爬起,並一點點跑過前面的對手,以一個漂亮的頭球為己方贏得一分,扭轉劣勢。
媽媽最後總結道:「我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媽媽,因為我並不是想要我的孩子總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一次失誤說明不了什麼,哪怕兩次、三次沒做好,也沒關係。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成績之外的東西,比如自信、自律、堅強、毅力、心理素質等。
而這些能力的獲得,與家長的接納和鼓勵不無關係。
你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也決定了孩子未來飛翔的高度。
注一:The Healing Power of Emotion: Integrating Relationships, Body and Mind. A dialogue among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New York: Norton
注二:Badenoch, B. (2008). Being a Brain-Wise Therapist: A Practical Guide to 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Norton Series on 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WW Norton &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