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以前,如何培養他的挫折復原力?

2021-02-09 雙子星麻麻碎碎念

我們該如何拿捏保護和放手的平衡,培養出勇於展翅飛翔的孩子?

杭州某重點小學有一位老師,她對孩子的要求是「永遠100分」。


有一次,孩子考了98分,她大發雷霆:「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還有一次,孩子考了72分,她更生氣了。


覺得孩子笨,未來沒有指望,直接吞半瓶安眠藥自殺,幸虧發現及時才撿回來一條命。


醫學診斷顯示,這位媽媽已經患了嚴重的抑鬱症。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媽媽焦慮抑鬱,孩子一定也不好過。


將來他不一定記得自己考98分、100分時的情景,但一定記得自己考了72分,逼得媽媽自殺。


負罪感會讓孩子不自覺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活得沉重壓抑,不能安守本心。


比如《小歡喜》中的喬英子。

她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承載著媽媽的全部期望。


媽媽因為離婚、事業不順,每天晚上失眠、睡不好,靠喝安神湯助眠。

媽媽要求她第一名,考清華大學,對她各種高標準,嚴要求。


有一次,喬英子考了第二名,媽媽嘴裡說著下次好好考就行了,可轉身就藉機教訓:「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這次考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麼辦呀?」


嚴苛的結果是,原本活潑愛笑的喬英子患了抑鬱症,痛苦得想跳海自殺。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不知各位生活中是否曾見過彷若直升機不論子女在何處,總是在子女上空徘徊,全年無休、隨 call 隨到、幫孩子做好一切的父母?

孩子一有需要父母就立即出手救援,孩子長大之後從找工作、尋找伴侶、談戀愛、買車買房、組織家庭都脫離不了父母的意見與介入,有時連夫妻吵架都第一時間向爸媽告狀⋯⋯

直升機父母凡事容易緊張擔心,所以用監控、緊盯的方式避免孩子犯錯,更常常插手介入孩子的生活。

這樣的教養方式長年剝奪了孩子成長的重要經驗、取代了孩子從各式挫折中逐漸鍛鍊的大腦功能,因此,我們經常見到直升機父母養出脆弱、不堪一擊的「媽寶」孩子。

另一種比較極端的教養風格是深信孩子要自小遭遇挫折挑戰的「老鷹父母」,這類父母深信把孩子逼到極限,他才能學會怎麼飛。

前幾年新聞中曾見到有鷹父母在冰天雪地中要求自己四歲的孩子裸著上身奔跑、淋冰桶、滾雪地;

我不知道這樣極端的「鍛鍊」是否真能培養孩子一生獲益的挫折忍受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罔顧孩子身心需求、忽略孩子發展應提供「適齡、適才、適性」的經驗。

上述訓練很可能早已在孩子心中留下足以影響一生的創傷。

 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從大腦的角度來看,若父母本身具有健全的身心狀態且能與孩子自小建立安全穩固的依附關係,那麼這層關係將會是孩子往後面對壓力創傷最佳的緩衝保護網!

大腦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夠發揮「神經可塑性」、開啟學習並整合新的事物(注一)。

反之,若幼時依附關係不健全、甚至充滿創傷經驗的孩子,成長過程遭受許多批評拒絕、被疏忽漠視、無法預測大人們的喜怒無常⋯⋯等,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大腦無法好好發展,甚至可能會有「神經水泥化」、「神經沼澤化」的現象(注二),自然難以建立強韌的復原力。

所以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自小與孩子建立安全穩固的依附關係,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懂得適時放手、以陪伴鼓勵取代做好做滿!待孩子羽翼豐碩的那天,將會飛得比你預期更高更遠。」

泰國有一個小男孩喜歡踢足球,媽媽向教練詢問孩子的情況。


教練卻說孩子「基礎不太好,頭球技術基本為0,需要再觀察」。

媽媽雖然憂心忡忡,卻還是鼓勵孩子說:「教練說你一直都很努力。你以前完全都不會用頭頂球呢,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輕觸一點點就夠了。」

孩子體力不佳,追不上其他人,奔跑時還會摔倒。
她又鼓勵道「沒關係,努力去超過你前面那個人就好。」


奇蹟出現了!


那個原本天資不足的孩子,每被鼓勵一次,就多一份信心,就多了一份練習的熱情。


總決賽時,他沒有辜負媽媽的鼓勵,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


跌倒後迅速爬起,並一點點跑過前面的對手,以一個漂亮的頭球為己方贏得一分,扭轉劣勢。


媽媽最後總結道:「我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媽媽,因為我並不是想要我的孩子總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一次失誤說明不了什麼,哪怕兩次、三次沒做好,也沒關係。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成績之外的東西,比如自信、自律、堅強、毅力、心理素質等。


而這些能力的獲得,與家長的接納和鼓勵不無關係。


你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也決定了孩子未來飛翔的高度。

注一:The Healing Power of Emotion: Integrating Relationships, Body and Mind. A dialogue among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New York: Norton

注二:Badenoch, B. (2008). Being a Brain-Wise Therapist: A Practical Guide to 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Norton Series on 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WW Norton & Company.

相關焦點

  • 心理踐行錄 | 10 從拜登看挫折後高度復原力
    這個年僅80的老人,在世界的目光下自信、演講精彩、顯得神採奕奕,可是,我們了解拜登的人生經歷才發現,他經歷了頗多的坎坷。拜登在小的時候有口吃,但是他為了克服口吃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最終克服口吃。他年輕時婚姻幸福,可是忽然妻子孩子都遭遇車禍去世。40多歲的時候,他競選參議員時忽然發現自己得了腦瘤,從政的道路受到阻礙。每個人普通人在任何一個打擊當中都可能一蹶不振。
  • 復原力:面對挫折和失敗的重要能力
    復原力(Resilience)是我們面對挫折和失敗時的一種最重要的能力。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這樣定義復原力:「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復原力的影響因素「消極偏見」不僅會讓我們情緒低落,還嚴重損害了我們的復原力,一步步把自己拉入深淵。
  •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頹廢?家長培養孩子的「復原力」能解決問題!
    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放棄,常常會陷入失敗中無法自拔,其實是孩子復原力低下的表現。什麼是復原力復原力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復原力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不僅要了解什麼是復原力,還要認清復原力對孩子人生的重要性。1.沉著冷靜應對危難復原力強的孩子,往往能比常人更容易面對現實,他們能快速適應環境,能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處境。
  • 孩子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甚至有的孩子走極端,給家庭帶來天大的災難。由此看來,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讓他們的內心變得強大,讓他們具備有抵抗來自生活的挫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 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既然挫折教育這麼重要,我們又應該如何來做呢?三、如何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1、充實孩子的情感儲備庫簡單的說就是給孩子足夠的愛、信任和尊重,這是孩子在成長中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
  • 3招提升復原力:面對挫折和失敗的重要能力
    而每個人現在的復原力程度其實都來自於過去的成長經歷和資源。這種能力並不是天生註定,而是可以培養的,然而學校卻很少教會我們。當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跌倒的時候,應該要如何面對?而摔了一跤以後,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事情?
  • 挫折不會等孩子長大才來,培養孩子的抗壓力越早越好
    3、行動力的改善在公園裡,有的孩子跌倒了只會趴地上哭,意思是讓哪個看到的家長把他扶起來。也有一些孩子,不管跌成什麼樣都不會吭一聲,迅速站起來,繼續往前跑。都說"三歲看到老",孩子們小時候的抗壓力是跑步跌倒能不能自己爬起來,長大後進入社會,抗壓力就是職場遇挫,能不能重新振作再出發了。
  • 7.假如挫折不可避免!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孩子的抗挫力。抗挫力就是抗禦挫折的能力。假如挫折不可避免!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折力?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培養孩子的一種抗挫力,它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培養,也就是說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
  • 孩子缺乏抗挫折能力,如何避免培養玻璃心的孩子,不妨看看這裡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80後90後的親們都有體會吧,我們小的時候,不聽話了調皮了,大人就是打,我作為一個女生,都挨揍不少,不要說調皮的小男生了,和我一起長大的表弟,就經常能看到他被他爸爸追著打。你聽說哪家孩子因為大人罵了就自殺了嗎?
  • 「挫折教育」是什麼?正確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孩子才能贏到最後
    我們不也照樣好好的、健健康康的長大了。為什麼到了現在的孩子的身上,我們就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了?他們就都這麼脆弱、這麼玻璃心的嗎?」玻璃心「不是天生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乾乾淨淨的,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完全是看他會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孩子脆弱、玻璃心,其實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才會造成的。
  • 想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家長可以儘早給孩子灌輸這5個思想
    為何有些孩子受到挫折就會很受傷,有的孩子受到很多次挫折才受傷,但有的孩子經受什麼挫折都不會受傷就好像對挫折「免疫」一般。這其實與孩子小時候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從小所接受父母的教育還很大程度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所以如果想孩子長大後有很強的抗挫折、抗壓能力,家長最好從小就將以下這5種思想灌輸給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擁有強大的內心,受到挫折也不會打倒他。
  •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在家裡,家人都儘量讓著孩子,凡事都讓他贏,可到了學校孩子經常因為輸贏問題起情緒。這位媽媽對兒子「輸不起」的狀態很是擔心。但挫折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是無法避免的,家長們應該及時找出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教會孩子勇於面對挫折,以免孩子長大後面對生活中、工作上的挫折一蹶不振……孩子為什麼抗挫能力弱呢?
  • 孩子經不起挫折?鍛鍊心理復原力,父母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面對同樣的挫折,兩個孩子的表現截然不同。老大選擇逃避,老二選擇直面。一、孩子害怕受挫折的原因有哪些?1、先天因素好比遺傳,如果父母有一個人屬於內向型的性格,孩子得到遺傳,就會比一般的孩子更害怕受到挫折,即使挫折擺在面前,他們也會選擇逃避。
  • 「初中家長」心理韌性: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
    其實這些都是在提醒我們做家長的需要關注孩子的成長,抓住機會去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使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適應能力。編輯搜圖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如何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呢?
  • 孩子受不起挫折、逆商低?心理復原力:關鍵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在很多人看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玻璃心,他們打不得罵不得,甚至連批評幾句都有可能離家出走,或者是做出更極端的行為。不少孩子在受到挫折或者是家庭發生變故之後,都會消極悲觀,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社會,只想一味的逃避,破罐子破摔。
  • 如何讓孩子走出挫折與失敗
    不管是人際之間的相處,還是遭遇挫折和困難時的應對能力,孩子都是需要我們從旁協助引導。身為父母,從小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很重要,我們是怎麼面對壓力的,又是如何迎接挑戰,父母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做給孩子看, 別讓孩子看到一遇到事情就怨天尤人的負面行為。
  • 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孩子的「抗壓能力」,家長該怎麼培養?
    導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孩子的「抗壓能力」,家長該怎麼培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孩子的「抗壓能力」,家長該怎麼培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我們如何讓孩子學會積極面對挫敗,這也同樣需要我們一起培養
    有的孩子在性格形成之前無法積極面對挫敗的事情或事件,其實是沒有良好的面對挫敗的智慧和勇氣,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家長朋友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而挫折會對人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會產生心靈創傷,成為一生的陰影,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 如何教孩子面對挫折?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因為不能承受學習成績下降、失戀等帶來的身心壓力,往往就會表現得很焦慮、失眠、抑鬱、恐懼;個別學生還會精神崩潰、跳樓自殺…等等悲劇的發生,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氣和責任。那麼,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 同樣糟糕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為什麼一個進監獄,一個生活很幸福?
    但最近我在看美國發展心理學權威教材《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時,發現了這樣一個案例:約翰和他最要好的朋友加裡都在一個破敗的、犯罪猖獗的鬧市區長大。兩人都經歷了多年的家庭衝突和父母離異。他們都在單親母親的照顧下度過了兒童期和整個青少年期。很少再見到各自的父親,兩個人都從中學輟學,經常出入警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