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閨蜜家玩,我跟她在沙發上聊天,她3歲的女兒在旁邊玩拼圖,結果,我被她女兒"圈粉"了。那個拼圖是好多個動物被打散,然後需要拼起來,她女兒一個人在那起碼拼了一個小時,最後我走的時候,也只拼了幾塊。讓我驚訝的是,她整個過程不急不躁,就自己在那琢磨。哇塞,這簡直是小天使啊,要是我女兒,早就炸毛了,然後扔東西,說:不玩了,不好玩!
從她女兒玩拼圖這個事件來看,這個小女孩,專注力是很不錯的,在專注力的背後,還有一項能力她很強,那就是她的抗壓力。
也許有的人說,不就玩個拼圖嘛,這跟抗壓力有啥關係。咱們來分析一下,其實,一些小朋友在玩拼圖、魔方,這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又不一定能有成果的玩具,一段時間他們就會表現得很急躁,摔玩具、哭,向大人尋求安慰或者乾脆玩別的,不願意再去碰那個玩具了。
本質上,是因為,沒有達到他自己想要的結果,讓他產生了心理壓力。當這個心理壓力產生時,小朋友哭、發脾氣、向大人尋求安慰,大人可能會說:沒事,拼不好我們就不玩了。這種行為他其實想要外界認可自己,因為他在拼圖上受挫了,就需要在另一個地方得到認可。
仔細想想,我們大人是不是也常這樣:
· 因為工作的忙碌和壓力而無端焦慮,與家人關係緊張;
· 工作中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情緒低落,對自己失去信心;
· 和同事、朋友的關係處理不順,時常為了這些人際關係而苦惱
其實,這些煩惱都源於抗壓能力弱,而這個抗壓力正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但是我閨蜜的女兒才三歲就能有這樣的能力,我真的很詫異。
如果能像我閨蜜女兒一樣,在幼兒時期就能擁有戰勝逆境的力量,那麼,我們的孩子會有哪些好處呢?
1、擁有強大的內心
有一次,三歲半女兒和我說:"媽媽,他們都叫我羅圈腿,什麼是羅圈腿啊?"
由於女兒有出生缺陷,現在的腿是彎的。我回答她:"他們的意思是你的腿是彎的,不是直的。你聽了以後心裡什麼感受?"
女兒睜大眼睛對我說:"我覺得很開心啊。"
聽到女兒的回答,我心裡感到一絲絲安慰,這就是小傢伙抗壓力強的好處。她不會在意旁人的議論,能夠自嘲。希望等過幾年,她還能這麼開心地接受任何人的評論。
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擁有一顆強大的的內心,讓孩子成為一個即使被取笑也能坦然面對的人。
2、思維方式的轉變
我們都看過嬰兒學步,如果他們走了幾步摔倒了,會立刻站起來,因為他們正在學習走路。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抗壓力,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嬰兒學步時候的學習狀態,不懼怕挑戰,面對挑戰沉著應對。
3、行動力的改善
在公園裡,有的孩子跌倒了只會趴地上哭,意思是讓哪個看到的家長把他扶起來。也有一些孩子,不管跌成什麼樣都不會吭一聲,迅速站起來,繼續往前跑。
都說"三歲看到老",孩子們小時候的抗壓力是跑步跌倒能不能自己爬起來,長大後進入社會,抗壓力就是職場遇挫,能不能重新振作再出發了。
培養抗壓力,就是為了改善孩子的行動力,讓他們消極的情緒不會長時間持續,而是很快振作起來,並能鼓足勇氣去挑戰下一個難題。
抗壓力,是一種心理認知,所以,本質上是年紀越小,越有優勢的。之前看過一本書,裡面講了一個富二代的故事,他每天要練球、上學,回去還要自己做飯,有人問他父母,是不是故意讓他吃苦,以方便他未來繼承家業?結果他父親說:他過的日子不就是我們生活本來的樣子嗎?
小時候覺得摔倒了沒人扶是天大的事情,長大了就會覺得,被人罵一句是天大的事情了。如果從小就培養孩子客觀認識事件的本質,目標感明確,面對壓力能有自己的獨立處理方式。那麼,長大後,孩子應對壓力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因為面對逆境,他已經有了應對壓力的思維方式了。
對於,低幼齡孩子的壓力,家長應該怎麼培養呢?
1、不誇孩子聰明,經常講"你很努力",培養"成長型思維",提高行動力
在孩子表現令人滿意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說"你太聰明了","什麼都難不倒你"等類似的話。雖然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鼓勵孩子,但它卻會讓孩子們形成"固定型思維",這種表揚方法對孩子其實是有害的。
"固定型思維"就是孩子會把錯誤視為失敗,認為做不好的原因是某些方面不聰明,而不是後天努力的結果,覺得是無法改變的。
培養孩子的抗壓力,就要停止誇獎孩子聰明,應該對孩子說"你很努力",這樣,他們表揚的對象就從相對固定的天賦變成了可控的勤奮和努力的程度。這個就是"成長型思維"的表揚方式。
有研究表明,與經常接受"固定型思維"表揚的孩子相比,經常接受"成長型思維"表揚的孩子以後學習成績好很多,他們長大後也更成功。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孩子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失敗。他們不會對自己犯的錯誤耿耿於懷,而是會努力去找解決錯誤的方法,並且去行動。
2、培養自我效能感,從真實體驗和榜樣作用兩個方面入手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寫到:
遇到挫折本身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摔倒了馬上爬起來就好了。但是孩子在遇到挫折後如果總是很難爬起來,原因可能就是沒有充分培養起來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對達成既定目標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確信。它是一種更具體的心理資源,表示在面對某個目標時,認為自己只要去做就能成功。
接下來從真實體驗和榜樣作用兩方面,來說明下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
a、讓孩子們去體驗,去感受
我家女兒很遲才會雙腳跳。一開始我很著急,每天都和她說"該怎麼跳","你為什麼不跳"。但是這樣做一點用都沒有,說多了反而讓她產生厭惡感。
後來我就不說雙腳跳了,我就讓她學著踮腳尖。這個動作明顯容易得多,她很快就學會了,還經常主動做給我看。突然有一天,女兒試著雙腳離地跳,居然成功了。這讓我本來都放棄了的心又開始激動了起來。
在《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中提到:
如果你想擁有"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信念,經歷一些小的成功體驗是很好的方法。
在低幼齡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認為成為一名有耐心的家長真的很重要。偶爾降低期望值的水平,多次讓孩子重複他們能勝任的簡單課題,這種方法才更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b、給孩子找到感興趣的榜樣
作者久世浩司說,在他兒子本身身高不高,卻要進行籃球隊選拔的時候,他嘗試用新方法來提升他兒子的自我效能感——找到最適合兒子的榜樣。
他們找來的這個榜樣就是漫畫《灌籃高手》中的人物宮城良田。宮城儘管個頭不高,但是帶球技術高,發揮著主力隊員的作用。他讓兒子反覆研究宮城在劇中發揮作用的情節,通過模仿,讓他兒子在大腦中反覆演練。
結果是提升了他兒子的自我效能感,也讓他順利通過了球隊的選拔。
對於低幼齡的孩子來說,榜樣可以是繪本中的人物,可以是動畫片中的主角,還可以是家長自己。
總之,孩子們以比自己優秀的有能力者為榜樣,消除他們可能做不到的擔憂,讓他們自信地認可自己。
3、提高親子關係質量,是讓孩子幸福的源泉
我家三歲半的女兒今年開始上幼兒園,可是才過幾天就不想去幼兒園了。經過我多次引導談話之後,她才告訴我真正的原因。她說課間一起活動的時候,她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撞,這讓她很不開心。
我以為只有我們大人才會因為人際關係而煩惱,想不到這麼小的小朋友也會為此感到不開心。
在《抗壓力:親子篇》中提到這一點:
抗壓力強的孩子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困難的時候,有人可以為他們的內心提供支撐,這讓他們可以通過溝通來戰勝逆境。這被稱為"社會性支持"。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這個"社會性支持"就是我們父母了。在這一點上,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睡前談話"。
在完成睡前洗漱之後,我會和女兒像朋友一樣聊天。記住,這個時候不能問不開心的事情,即使你想要問她不開心的事情,也不能提到這三個字。要讓孩子主動把內心想說的說出來,你能做的只有耐心地引導。親測好用的方法就是,在碰到某一個她不肯說的問題上,拿自己做例子,把你做過的"傻事"用好玩的語句講出來,引起孩子的注意,這樣就能讓孩子"鬆口"。
我們父母就是孩子遇到問題時最強大的內心支撐。如果孩子因為和同伴之間的不愉快而心煩,習慣於默默一個人傷心不肯說出來,那麼,我們就沒有對孩子起到支撐作用。
在事情發生之後,父母第一時間提供幫助,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與孩子坦誠地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是培養孩子抗壓力的必要條件。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在培養孩子抗壓力的過程中,父母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抗壓力水平,這其實是父母和子女共同進步的機會,也是能進一步加深親子關係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