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屁股痛」是骶髂關節問題,瑜伽老師教您如何解決

2020-12-18 跟丫頭練瑜伽

腰痛,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腰痛的經歷。對於腰痛,絕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認為要麼是腰部肌肉出了問題,要麼是腰椎出了毛病。

但是,如果你做了很多腰部肌肉鬆解或者是其他與腰椎相關的治療,腰痛症狀緩解的並不是那麼明顯的話,你可以檢查一下:

很可能是「骶髂關節」出了問題!

骨盆上方的骶髂關節,是常常引起腰部酸痛的重要部位,但是在治療過程當中,卻常常容易被我們忽略,所以丫頭今天想好好跟大家聊一聊有關「骶髂關節」的問題。

什麼是骶髂關節?

所謂骶髂關節,就是指骶骨和髂骨構成的關節。

骶骨,也屬於脊柱的部分,處在腰椎的下方。髂骨,屬於骨盆的一部分,俗稱胯骨,我們一般在系腰帶時可以摸到。

骶髂關節和我們熟悉的膝關節、肩關節等不太一樣,雖然骶髂關節也有關節囊、關節滑膜、軟骨,但這個關節沒有其他關節那麼靈活,活動度非常小。

雖然活動度小,但是骶髂關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1.人體體重的傳遞: 向上承受由脊椎傳遞而來的重量並向下分攤到兩側骨盆。

2. 提供活動靈活度:在腰椎、肩椎與骨盆做出各種動作時,提供少部分的動作來增加此部位的靈活度來傳遞效率。

3.反作用力的緩衝:由於關節面呈「耳」狀的關係,能在走路、跑步、跳躍過程中吸收部分地面的反作用力,減少鄰近關節(腰椎)的負擔。

骶髂關節的問題有哪些?

骶髂關節出現問題,幾乎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那麼骶髂關節問題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

1.久坐不動或者是坐姿不良,久坐不動、或者是長期坐姿不良,很容易產生骨盆的前傾或者是後傾,骨盆的前後傾使腰椎受到的不良應力增加,進而導致骶髂關節問題的產生。

2.受到突然急性外力或不均衡的應力。突然急性外力(如彎腰搬重物、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和不均衡的應力(如單腳起跳落地、單腳承重過多),容易使重心突然轉移,身體失去平衡,而導致骶髂關節錯位。骶髂關節錯位之後,由於負壓的作用,滑膜會進入關節腔,在骶髂關節附近形成劇烈的疼痛,同時會牽扯到腰臀部,造成腰痛和腿痛。

3.年齡的增長,關節養分的流失。人體過了35歲之後,體內氨糖分泌的速度減緩,氨糖含量越少,銜接骨頭之間的軟骨面就會減少,骨頭磨損也會越來越嚴重。到了70歲左右,人體的氨糖就差不多消耗殆盡了,這時候的骨頭失去軟骨組織的保護,骨頭之間直接摩擦,會造成極大的損傷和疼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關節營養的流失,會使得骶髂關節失去正常的穩定性,關節的承重力也逐漸降低。所以,上了年紀的人容易出現骶髂關節老化、勞損、疼痛等問題。

緩解骶髂關節疼痛的瑜伽體式

蝗蟲式

1.腹部緊貼地面,臉朝下俯臥,手臂向後伸展。

2.呼吸,頭部、胸部和腿部同時離開地面,儘量抬高,手和肋骨不要放在地面上。只有腹部著地,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

3.收縮臀部,伸展大腿肌肉。保持雙腿完全伸展和伸直。

4.不要把身體的重量放在手上,而要把手臂儘量向後伸直,從而鍛鍊上背部的肌肉。

5.儘量保持這個體式,正常的呼吸。

6.起初,胸部和腿部抬起會有困難,但是隨著腹部肌肉日益強壯,練習這個體式將會越來越容易。

橋式

1.屈膝雙腳平放在地上,注意膝關節略小於90度。

2.收腹抬起骨盆,用臀肌發力將骨盆抬起至與軀幹平行,然後慢慢下方還原。

3.注意避免大腿後群和腰部肌肉過度用力。

4.抬起時呼氣下方時吸氣,重複15-20次,做4-6組。

眼鏡蛇式

1.臉朝下平臥在地面,伸直雙腿,雙腳相靠。雙膝收緊,腳趾指向後。

2.手掌放在骨盆區域附近。

3.吸氣,用手使勁按壓地面,抬起軀幹,停留兩個呼吸。

4.吸氣,從軀幹向上抬身體,直到恥骨接觸地面,在這個體式停留,把身體重量放在兩腿和兩掌上。

5.收肛門和臀部,兩大腿收緊。

6.保持這個體式20秒,正常地呼吸。

7.呼氣,肘部彎曲,軀幹重新放回地面上,重複這個體式兩到三次,然後放鬆。

仰臥抱膝伸展

1.平躺在瑜伽墊上,彎曲雙膝並用手抱於胸前。

2.腳尖回勾,緩慢地深深地呼吸,手抱膝向下慢慢給腹部施加壓力。

3.保持1-2分鐘。

牛面式

1.坐在地面上,雙腿向前伸直。

2.手掌放在地面,抬起臀部。

3.左膝向後彎曲,坐在左腳上,把手掌從地面移開,抬右腿,右大腿放在左大腿上。抬起臀部,在雙手的幫助下,把雙腳的腳踝和腳後跟相靠。

4.放鬆腳踝,保持腳趾指向後。

5.抬起左臂過頭,彎肘,把左手掌放在頸以下、兩肩之間的位置。放低右臂,彎右肘,右前臂在背後向上抬起直到右手與兩肩胛骨平,在背後、兩肩之間雙手緊扣。

6.保持這個體式30-60秒,正常地呼吸。保持頸部和頭部筆直,眼鏡注視正前方。

7.鬆開雙手,伸直腿部,在另一側重複這個體式,並保持時間相同。然後鬆開雙手,伸直雙腿,放鬆。

嬰兒式伸展

1.雙膝彎曲呈跪姿,臀部放鬆地放於腳後跟上,從髖部摺疊上半身。

2.胸部貼於膝蓋上,手臂延長地放在面前,把你的額頭輕輕放在墊上放鬆。

3.專注於你的身體,保持1-5分鐘。

注意,對於骶髂關節的保護,要時刻謹記骶髂關節是一個穩定的關節,在所有的體式練習中,要讓骨盆和骶骨一起適當的移動。

相關焦點

  • 產後腰痛系列|產後持續腰痛還不能坐正?或是骶髂關節功能紊亂
    ,如何診療。前面按的地方都不痛,那我現在按一下你左邊腰部靠近屁股的地方(左側髂後上棘、骶髂關節處)。病人:啊......痛!!奇哥有話說:嗯。做完檢查了,發現您屁股那裡的骶髂關節出了問題。(病友們可以忽略。醫生朋友們,我們在這裡要關注:兩邊髂後上棘不對稱、不等高。兩側下肢不等長左側骨盆分離試驗、「4」字試驗、「俯臥提腿試驗」和單足站立試驗陽性,左側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建議完善腰椎和骨盆的X光片,幫助確診。
  • 關於骶髂關節:瑜伽老師培訓中我們沒有學到的五件事,很出乎意外
    今天,我想就SI關節(或骶髂關節)提出五點見解,這是我們在瑜伽教師培訓中通常不會了解到的,但肯定會對我們如何教授和練習瑜伽產生影響。還包括每個點的多個參考。我邀請你以開放的胸懷和願意質疑自己的偏見的方式來閱讀這些要點(因為我知道在繼續學習和了解身體時,我不得不多次質疑自己的觀點!)。
  • 腰骶痛,長短腿,常常被忽略的骶髂關節紊亂該如何應對?
    腰痛真的是我們總也繞不開的話題今天我們主要了解的是與腰痛有關的骶髂關節紊亂,又稱骶髂關節錯位/半脫位。其實在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腰腿痛被發現以前,骶髂關節紊亂一直被認為是腰腿痛的主要來源。現如今,雖然這種觀念被淡化了,但不得不承認,它仍然還是導致腰痛的重要因素。國內研究表明由骸骼關節紊亂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約佔整個下腰痛的10%~27 %。
  • 醫院的影像學不能判斷,我們該怎樣鑑別骶髂關節疼痛錯位,再教你...
    骶髂關節微錯位在影像學是不被報告的,那麼我們骶髂關節周圍的疼痛,應該怎麼去判斷自己是否骶髂關節出問題?分髖試驗病人仰臥,施術者在床邊,用兩手按住病人骨盆兩側髂前上棘處,同時向下壓兩側的髂骨,下壓同時在向兩側推按,反覆按壓幾次,如果病人說按壓時臀部內側痛(骶髂關節位置),如果單側痛就是單側骶髂關節有問題,雙側痛就是都有問題。
  • 年紀輕輕「屁股痛」,十有八九「強脊炎」
    年紀輕輕「屁股痛」十九八九「強脊炎」15歲的小奕(化名)經常覺得右邊屁股痛,起初以為是上運動課時不小心扭到了,但是持續三四個月後這種隱隱的「屁股痛」始終不見好。父母帶他到當地醫院檢查,核磁共振結果是「右髖滑膜炎、關節積液」。接著就打針、吃藥,兩個月後症狀不僅不見好轉,反而走路一瘸一拐的,看得家人心痛不已。一家人輾轉來到戴生明主任處就診,經過戴主任的詳細評估後,得出診斷「強直性脊柱炎右髖病變」。原來,小奕的「屁股痛」其實是髖部疼痛。治療一個月後,「屁股痛」明顯改善,走路的姿勢也越來越正常了。經過半年的治療,小奕完全康復。
  • 手法正骨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正骨手法骶髂關節呈耳狀面,周圍有較穩固的韌帶連接,是屬微動關節,一般較穩固不易發生錯位。但有嚴重外傷史的頑固性腰痛患者也可發生錯位,應重視骶髂關節的檢查,以防漏診。經產婦因懷孕多致骨盆韌帶鬆弛,也較易患骶髂關節錯位。
  • 被骶髂關節問題折磨了10多年,原來是強直性脊柱炎在「作怪」!
    41歲的男性患者,自述在10餘年前就出現了無明顯誘因的骶髂關節僵硬,伴有左側髖部、左臀部疼痛不適,表現為反覆發作骶髂部位疼痛不適,交替出現腰痛和左側臀部疼痛不適,行走時加重,向大腿外側放射。並且,伴下背部和腰部活動受限,休息後症狀可稍緩解。曾去當地醫院檢查,具體不詳,未進行治療。
  • 骶髂關節半脫位復位手法
    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 教你如何遠離腰痛——這2個是閃腰的高危動作
    教你如何遠離腰痛——這2個是閃腰的高危動作 2020-06-02 0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久坐屁股痛、腰痛?8個瑜伽動作,緩解坐骨神經痛,效果槓槓滴
    現實生活中,由於久坐等原因,很多人都飽受屁股痛,腰痛的折磨,有嚴重者,屁股裡面的人體最大的坐骨神經受壓迫,甚至整個下半身腿部都會產生疼痛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那麼,今天給大家推薦9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堅持練習,不僅可以有效的緩解坐骨神經痛,屁股痛腰痛,而且還可以瘦腿,一起來看看吧:
  • 產後屁股大、漏尿、恥骨痛、腰痛...該做盆底肌修復還是骨盆修復?
    看起來是批量解決問題,但實則對寶媽身體恢復沒什麼大用。雖說都是徒手按壓,但每個機構操作的手法都不一樣,有的是讓患者側臥,工作人員通過按壓胯部來進行骨盆的閉合。還有像下圖這樣的按壓方式:按壓患者的大腿與胯部部位,通過外力將骨盆傾斜的位置進行矯正。但這樣操作背後的醫學支撐是什麼?
  • 產後腰痛如何緩解?7招教你預防這個「大麻煩」
    俗話說,10個媽9個媽腰疼,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逃不過產後腰痛的折磨。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如影隨行,影響寶媽每天的好心情....使孕媽的關節出現鬆弛,骶髂關節、骶尾關節以及恥骨聯合活動度增加,這就導致了腰椎更加不穩定,很容易引起腰部不適。
  • 醫生一查,「尾巴」出問題了!
    發圈的初衷,是他自今年4月開始關注的尾骨脫位問題。獨創「蛙式四步扳法」治療女性產後下腰痛見長的範教授說,在關注女性下腰痛的同時,他發現很多女性主訴下腰痛,但最後通過縝密檢查,排除骶髂關節問題後,試試看按按尾骨,一個個都叫痛,最後發現導致她們產生疼痛的根源,竟然是因為尾骨脫位。
  • 腰骶關節、骶髂關節、骶尾關節、恥骨聯合-骨盆康復不可不懂的「四大家族」
    與《紅樓夢》一樣,骨盆的「四大家族」也有一個核心,那就是骶髂關節。那麼,「四大家族」是如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四大關節是如何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傳統中醫與現代康復之間的治病原則又是如何相互統一的?請聽我慢慢道來~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們今天先來看第一部分:骨盆也可「前病後治」,看骶髂關節與恥骨聯合這對難兄難弟。
  • 送給準媽媽們:5 種方法,預防腰腿痛
    在最近熱播的綜藝節目中,奚夢瑤說到了自己在產後的身體變化,令人驚訝的是,她直言自己因為懷孕導致了脊椎錯位,坐久了就會感覺腰腿痛,非常痛苦。甚至有正骨師傅判斷她的脊椎問題要比常年混跡武打動作戲的吳京還要嚴重!
  • 練瑜伽:你的老師和別人教的動作細節不一樣?怎麼判斷誰對誰錯?
    我聽過一個教解剖的老師親口說的原話:解剖本來是個冷門,沒想到隨著瑜伽的大火解剖也跟著火了起來。這個老師原來是在大學教解剖的,現在從大學走出來,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專教解剖。看他培訓的視頻和照片可以發現下面黑壓壓坐的一片,全部都是練瑜伽的,也有極少數健身房的。解剖在瑜伽中為什麼這麼火?都是因為想了解身體結構,關於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
  • 生完孩子後排尿困難還腰痛,是不是每一位產後媽媽都會盆骨紊亂?
    生完孩子後,尿失禁、有尿排不出、大便難、腰痛、屁股痛、走路無力等等都是新手寶媽們最容易遇到的問題。 可這個時候,寶媽要給寶寶餵奶,不能用藥,只能接受一些無任何毒副作用的物理治療、中醫推拿、艾灸等自然療法。可有些寶媽反映用了這些方法後,以上問題並不能徹底解決,這是怎麼回事?
  • 你拉到骶髂關節啦
    微動關節中特別要說的是:骶髂關節。骶髂關節是:把脊柱(骶骨)和骨盆(骼骨)連在一起的關節。為什麼特別把骶骨關節拎出來呢?這個關節我們在瑜伽練習中經常會提到,比如不正確橫叉練習後,腰部痛疼;臀部和大腿後側的疼痛;以及腹股溝區域和小腿外側的疼痛,都有可能和骶骨關節有關。
  • 葆元堂專家楊志春:女性為何總是腰痛?
    2.骶髂關節勞損 骶髂關節由骶骨側面與雙側髂骨構成,雖然是滑膜關節,但關節面高低交錯,及強大的韌帶固定,只有少量前後與旋轉活動,骶髂關節扭傷是下腰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女性妊娠後期內分泌影響可使韌帶鬆弛而易扭傷或生產後早期久行,臨床表現為持續局部疼痛,不敢負重,活動時加重,翻身困難。
  • 腰痛,失禁,骨盆歪斜…關於產後康復,你應該知道的事
    好多寶媽跟我講,經常不是腰痛就是背痛,還有的寶媽駝背都會嚴重很多,就好像生了個孩子衰老了很多歲,當年精力慢慢自己消失了。產後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所以各位寶媽關心孩子的同時,平時也要多關心關心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狀態好了,才能更好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