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半脫位復位手法

2020-12-18 39健康網

  骶髂關節半脫位其實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一)診斷要點:

  病史: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溼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症狀: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徵:

  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x線片:

  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二)復位手法:

  1、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鑑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裡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準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一仰臥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臥,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徵: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臥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臥,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臥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臥,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範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複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複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槓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併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槓桿:(連杆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槓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槓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鬆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槓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實習編輯:曾文璧)

相關焦點

  • 手法正骨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正骨手法骶髂關節呈耳狀面,周圍有較穩固的韌帶連接,是屬微動關節,一般較穩固不易發生錯位。但有嚴重外傷史的頑固性腰痛患者也可發生錯位,應重視骶髂關節的檢查,以防漏診。經產婦因懷孕多致骨盆韌帶鬆弛,也較易患骶髂關節錯位。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胸關節,但以肱盂關節最為重要,臨床上習慣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脫位。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
  • 腰骶痛,長短腿,常常被忽略的骶髂關節紊亂該如何應對?
    腰痛真的是我們總也繞不開的話題今天我們主要了解的是與腰痛有關的骶髂關節紊亂,又稱骶髂關節錯位/半脫位。其實在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腰腿痛被發現以前,骶髂關節紊亂一直被認為是腰腿痛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骶髂關節前韌帶、骶髂關節後韌帶、骶棘韌帶、骶結節韌帶及骨間韌帶包繞其周圍,使其更加穩固。也正因為如此,骶髂關節的活動受到了限制,正常情況下,骶髂關節的活動度很小,屬於微動關節。這塊微動關節有什麼作用呢?骶髂關節連接著人體的脊椎和骨盆,是人體重力上下傳導的樞紐。
  • 警惕怪病之源———環樞關節半脫位(圖)
    環椎以前弓後面的凹形關節面套在樞椎的齒狀突上形成環齒關節,環椎以齒狀突為軸轉動,完成頭部的大部分轉動功能,這種天造地設的靈巧結構也正是該關節穩定性差、易發生半脫位的根源。環樞關節半脫位的類型非常複雜,僅以環椎偏位為例,可有向前、向上、向下、側向、旋轉,加上複合偏位有十八種之多。引起偏位的原因,有先天畸形,新舊外傷,尤其震蕩及揮鞭樣損傷,長年不正確的姿勢,咽喉部的感染。
  • 不慎摔傷致頸椎寰樞關節半脫位,按此療法不手術也可使關節正常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發生關節脫位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愛跑愛玩的孩子來說,可能有的時候家長找看不到,不慎摔倒、跌傷,更是容易出現。那麼,當關節脫位後,我們應該如何及時處理呢?今天,我就以常會出現問題的一個關節—頸椎寰樞關節,來介紹一下關節脫位後的治療方法。
  • 淄博市第三人民醫院疼痛科特色療法治療寰枕關節半脫位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杜昶 通訊員 宋天印 淄博報導近日,淄博市第三人民醫院疼痛科利用特色療法成功治癒一位寰枕關節半脫位的
  • 肘關節後脫位:單人肘部支點牽拉復位技巧
    ,僅次於肩關節脫位。及早復位可以有效降低關節損傷有助於恢復功能。肘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方法有許多,但常常需要特殊的鎮靜麻醉、牽引或者助手的幫助。                                   美國華盛頓大學骨科的 Nathan W.
  • 牽拉孩子會導致橈骨頭半脫位嗎?骨科醫生為你講解,橈骨頭半脫位
    許多孩子在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很容易摔跤,所以大人們會經常領著患兒走路或者是上臺階,如果孩子發生猛然的跌倒,在跌倒瞬間猛然大人們會拉住患兒手,會容易導致孩子的手出現受傷的情況,或者是從床上拉起患兒,拉胳膊伸袖穿衣;或抓住患兒雙手轉圈玩耍等等原因都可能會引起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的情況,由於一些直接的或者是間接暴力因素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牽拉孩子的時候需要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
  • 家長注意了,別因為你的粗心,讓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
    其實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是指橈骨頭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蹺關節內,成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牽拉肘"、「肘錯環」、「肘脫環」。
  • 老人跌倒手掌撐地,致肩關節脫位!骨科醫生一招即復位
    根據這些症狀,曹斌醫生很快就確定了劉奶奶是右肩關節脫位,在吳向陽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為其進行了手法復位,復位後劉奶奶立即感覺疼痛消失,劉奶奶直呼真是「神奇」。
  • 別讓肩關節脫位成習慣 中老年人需預防合併肩袖損傷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高強度運動、運動跌倒易引發關節脫位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它是指關節遭受外力作用後,導致構成關節的關節面脫離正常位置,並引起關節功能障礙的情況。「而肩關節脫位是全身關節最常見的脫位,約佔40%以上。
  • 顳下頜關節脫位有三種類型,下巴脫臼別自己亂託
    下巴脫臼或者民間俗稱的「掉下巴」在醫學上稱之為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由髁突和關節窩組成,是人體最精密的關節之一,我們說話、吃飯,凡是張嘴的動作都要用到這個關節。「當我們大笑、劇烈咳嗽或長時間張嘴之後,髁突滑出了關節窩,不能自行復位,就會發生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有三種類型:1、急性前脫位:好發於女性。
  • 健行者:骶骨後翹和骶髂關節錯位的現場案例手法
    就在這個地方:這一般都和骶髂關節錯位有關,錯位之後或在形成錯位的過程中,其實周圍肌肉也變得僵硬,緊張。形成這些結果的原因,和我們平時的姿勢、習慣,又有很大的原因,比如久坐,彎腰,骨盆前傾,腰腹部無力等等,所以康復必須是整體和全面的,要調整肌肉筋膜,也要調整骨關節的錯位,還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姿勢習慣。
  • 一例特殊的環杓關節脫位
    基本上所有的麻醉醫生都聽說過環杓關節脫位, 也有很多的外科醫生聽說過,並且遇見過環杓關節脫位,尤其是術後需胃管留置的患者。在我科遇到的幾例環杓關節脫位患者中,幾乎全為留置胃管患者。每次遇到這個情況,外科醫生首先想到就是麻醉併發症,請麻醉科會診,再請五官科會診診斷。
  • 王源下頜骨脫位,下頜骨脫位該如何復位?
    據臺灣媒體報導,TFBOYS成員王源近來參加音樂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錄製,沒想到在彩排到一半時,他獨自在一旁拿著熱水袋敷著臉頰,後來工作人員上前關心,他才坦言自己下顎骨脫位(脫臼),雖然露出痛苦表情,不過事後受訪時,避免大家擔心的他特別強調:「今天已經好了。」下頜骨脫位該如何復位?
  • 「媽媽,我的胳膊抬不起來了」——橈骨小頭半脫位
    小明又痛又害怕,媽媽心急如焚、一把抱起他趕往離家最近的西安市中醫醫院,骨傷科創傷關節一病區主任趙軍詢問病史和查體後,診斷為:左側橈骨小頭半脫位。什麼是橈骨小頭半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發病年齡1~4歲,其中2~3歲發病率最高,佔62.5%。本病男孩比女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
  • 玩耍時摔倒5歲女孩頸部歪斜 原是寰樞椎關節重度脫位
    經過醫生檢查,確診其為寰樞椎關節重度脫位。經過醫生手法復位,及時為該女孩消除了病痛,使其於3天後恢復正常。記者採訪中獲悉,近年來,關節疼痛的病人已明顯增多,冬春季節受天氣原因影響,使疼痛病症處於多發期,你知道怎樣治療效果會更好嗎?
  • 或是骶髂關節功能紊亂
    生孩子怎麼會導致骶髂關節功能紊亂呢?為了能順利分娩,女性在懷孕過程中,體內增加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會使得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破壞骶髂關節的穩定性。懷孕過程中,腹部重量增加,骨盆前傾,分娩過程中胎兒的擠壓以及骨盆的旋轉外力都會對骶髂關節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