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廣義的肩關節包括肱盂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胸關節,但以肱盂關節最為重要,臨床上習慣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脫位。
肱盂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構成,肩胛盂關節面小而淺,肱骨頭被包容性差,肩胛盂關節面面積僅為肱骨頭面積的1/3~1/4,關節囊和韌帶鬆弛薄弱,由此,肩關節有較大的活動度,但同時又不夠穩定而易於脫位,由於肩關節前下方結構更為薄弱,故肩關節脫位以前脫位最為常見,約佔所有肩關節脫位的95%以上。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的病因為創傷,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大多為兩種創傷形式:
1.跌倒時手掌著地,肩關節處於外展外旋位,肱骨大結節與肩峰撞擊成為槓桿的支點,肱骨頭向前受力突破前方薄弱的關節囊,脫出肩胛盂而位於喙突的下方;
2.上肢後伸,身體向後跌倒時,手肘部著地,傳導暴力撞擊,向前方突破關節囊而脫位。臨床上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健手扶患肢、頭偏向患側以減輕疼痛,肩關節囊空虛,方肩畸形,Dagus徵陽性等)及X線檢查不難診斷,但肩關節脫位可合併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肩袖損傷、神經血管損傷等,需引起警惕。
對於肩關節脫位,《外科學》上的治療方法為手拉足蹬法(Hippocrates法):局麻後,病人仰臥,術者站在患側床邊,腋窩處墊棉墊,以同側足跟置於病人腋下靠胸壁處,雙手握住患肢於外展位作徒手牽引,以足跟頂住腋部作為反牽引力。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不下十種,但我們只需要掌握一到兩種即可。臨床工作中,很多醫生可能直接採用《外科學》上所教的手拉足蹬法復位,費時費力患者又痛苦,對於女醫生來說更為吃力,必要時還需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筆者常採用椅背法和外旋法復位,省時省力又不增加患者痛苦,女醫生也完全能夠獨立完成,故將兩種方法推薦給大家。
一、椅背法
1.於椅背頂上放置棉墊或者毛巾,以減輕疼痛及保護血管神經;
2.患者側坐於椅子上,將椅背置於患者腋下,患肢自然下垂;
3.醫生一手輕扶患肢腕關節,使肘關節屈曲90°於旋後位;
4.醫生另一手肘壓於患者肘窩之上,利用體重(適當力度即可)持續下壓即可完成復位。
(椅背法操作視頻)
二、外旋法(推薦)
1. 患者取仰臥位;
2. 醫生一手輕扶患者腕關節,使患者肩關節處於內收內旋位、肘關節屈曲90°;
3. 醫生另一手固定患者肘關節,扶腕關節的手慢慢向外用力使肩關節逐漸外旋即可完成復位。
(外旋法操作視頻)
(真實案例外旋法操作視頻)
筆者三年來採用三種復位手法,比較結果如下表格:
筆者經驗,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脫位,雖然復位手法很多,但掌握最簡單、實用、安全的方法才是重點,通過對比,筆者推薦椅背法和外旋法。
提醒:非專業人士,請勿模仿操作!
作者介紹:
尹家廣
尹家廣,2013年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工作於嵊泗縣人民醫院骨傷科,熱愛學習,對骨傷科常見病與多發病積累了一定經驗,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END—
供稿:骨科 尹家廣(主治醫師)
原標題:《【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