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後脫位:單人肘部支點牽拉復位技巧

2021-02-12 骨科文獻

骨科同道 購書支持我的堅持

精選圖書:綜合

精選圖書:創傷

精選圖書:關節

精選圖書:脊柱

精選圖書:運動醫學

精選圖書:足踝手外

精選圖書:兒童骨科

者:虎群盛,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肘關節脫位是臨床第二常見脫位,僅次於肩關節脫位。及早復位可以有效降低關節損傷有助於恢復功能。肘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方法有許多,但常常需要特殊的鎮靜麻醉、牽引或者助手的幫助。                                   

美國華盛頓大學骨科的 Nathan W. Skelley 醫生介紹了一種單人肘部支點手法復位方法,患者在復位過程中不需要特殊的牽引和助手配合,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 Orthopedics 雜誌上。

在 2011 年至 2013 年,研究人員參與了 16 例肘關節脫位的復位,均為肘關節後外側脫位。6 例患者按照傳統的牽引-對抗牽引方法進行了復位(圖 1),剩餘 10 例使用了新式的單人支點復位技術(圖 2-3)。傳統復位方法組和新型單人復位方法組分別有 5 例和 6 例患者是在急診接受鎮靜的狀態下進行的復位。

復位成功之後活動肘關節評估肘關節的穩定性。術後給與肘後石膏屈肘 90°固定。單純脫位患者可以在復位術後 1 周拆除石膏給與懸吊制動,而合併骨折的患者則需要繼續維持石膏固定。

圖 1 A:傳統的肘關節復位方法需要醫生使用雙手進行牽引和對抗牽引。B 或者,醫生需要另外一名醫務人員使用手、肘關節或繞過腋窩的布單進行對抗牽引。

復位方法:

患者仰臥於病床或擔架上,患肢放於床旁。以右側肘關節脫位為例。

第一步:醫生先將自己左側上臂中段放在患者右側肘窩處,肩關節屈曲接近 90°(見圖 2A)。

第二步:醫生將放置於患者肘窩的上肢的肘關節屈曲並握住患者的右腕或右手(見圖 2B)。維持患者的肘關節屈曲 90°或更大角度。一旦握持住患者右腕或右手之後,醫生通過內旋或外旋肩關節可以完成患者肘關節的伸直或屈曲。


圖 2 A:醫生將左側前臂放於患肢肘窩。B:醫生屈曲肘關節以便於握持患肢腕部來進行縱向牽引。

第三步:醫生將右手放置於患者肘窩遠端的掌側(見圖 3A)。當醫生屈伸患者肘關節時即可完成縱向牽引,醫生放置於肘窩的上臂中段在這個過程中提供靜態的對抗牽引,而醫生的右手向外拉患者前臂的時候對肘關節提供了一個牽開力(圖 3B)。

這一過程類似拉弓的動作,但是醫生的右手還可以旋轉患者前臂,使之過度旋前來使橈骨在醫生伸直左前臂之前得到解鎖。同時,在復位過程中可以完全控制肘關節各個平面的運動。

圖 3 A:醫生左手握持患肢的手腕,並將對抗牽引的右手放於肘窩遠端。B:醫生可以握住患者手部來進行對抗牽引或者握住腕部進行縱向牽引,從而為右手的牽引提供更大的對抗牽引力。

第四步:一旦醫生可以完全控制患者肘關節的屈曲伸直、旋前旋後以及牽開之後,使用雙手輕柔的力量進行牽引直至獲得復位感。復位成功之後,醫生使用右手將患者的前臂旋前並過度屈曲肘關節來維持復位並撤出自己的左手。

本公眾號署名虎群盛的文章均為本人在業餘時間編譯撰寫。您的閱讀、轉發、點讚、評論、讚賞都是對我的鼓勵和支持,

您的支持,讓我能夠堅持的更久,您能夠看的更多。謝謝您。

相關焦點

  • 牽拉孩子會導致橈骨頭半脫位嗎?骨科醫生為你講解,橈骨頭半脫位
    有小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會經常攙著小兒走路上街,在牽拉的過程中小兒的上肢會處於一種上舉的動作,大人的上肢處於下垂的表現,如果在走路的過程中在遇到有臺階的時候,父母的手會突然間提起小兒的手幫助小兒走過臺階,這時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症狀,或用強制手段為小兒套上羊毛衫,粗暴的牽拉力量也會導致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的症狀。
  • 寶寶床上翻跟頭,摔出「牽拉肘」
    當孩子蹣跚學步時,家長們千萬要注意謹防孩子摔倒。在了解事情的經過後,曹銳新初步判斷,孩子是遭遇了牽拉肘,「這是小兒常見的病症,是橈骨小頭半脫位,簡單地說就是脫臼了。」小兒橈骨頭尚未發育完全,且韌帶較鬆弛,遇外力牽拉就容易發生脫位。在徵得家長同意後,曹銳新開始對孩子進行中醫手法復位,通過輕輕地一旋一推,只聽見「咯嗒」一聲,孩子原本無力下垂的左臂可以慢慢活動了。孩子也停止了哭泣,圍了一圈的大人們這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 大手拉小手當心「牽拉肘」 提醒:日常生活中要警惕這幾個小動作
    關節脫位也稱脫臼,4歲以下的寶寶由於橈骨頭上端尚未發育完全,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鬆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因此,肘關節的橈骨小頭半脫位是1歲-4歲小孩肘關節脫臼中最常見的,又被稱為「牽拉肘」。廈門市疾控專家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要警惕易致脫臼的幾個小動作:  1.動作生硬為寶寶穿、脫衣服;2.拉著寶寶的手臂玩「蕩鞦韆」「拔蘿蔔」「拉大鋸」等遊戲;3.走路時,家長不正確的牽手方式;4.孩子跌倒時本能地用手掌或肘部撐地。  發現孩子在活動中涉及牽拉動作時,突然啼哭且告知疼痛,拒絕別人移動他的肘部或不肯用患側手拿取物品時,那麼家長就要想到有脫臼的可能。
  • 聊聊小兒「牽拉肘」
    元旦假日剛剛過完沒幾天,陳醫生一朋友夫妻倆個帶剛剛3歲的小寶逛街,上下樓梯時為了逗著玩,大人在兩邊拽著小寶的手一階階樓梯上,結果樓梯沒上一半,小寶一邊的胳膊肘動不了,哭的哇哇直飆淚,電話馬上就打過來了,我告訴他很可能是橈骨小頭半脫位即「牽拉肘」,安排他到馬上到醫院一看,果真如此。
  • 牽拉寶寶掌握度 防止出現牽拉肘
    河北省兒童醫院骨科主任孟釗提醒廣大家長,在寶寶4歲以前,牽手玩或給寶寶脫上衣時,一定避免過於用力牽拉寶寶的前臂,防止出現牽拉肘。這種情況可能出現了牽拉肘牽拉肘,學名橈骨頭半脫位,好發於4歲以下,男孩多於女孩,左側多於右側。
  • 肘關節脫位:從軟組織損傷到複雜肘骨骨折脫位的評價
    據Anakwe認為,如果重新復位後,通過肘關節的全套動作,除去外力後,肘關節穩定,這樣的肘關節脫位可以定義為簡單型的。一般情況下,一個人落到伸出的手上時,發生肘關節簡單錯位。肘部的軸向壓縮結合仰臥和外翻應力主要導致外側尺骨副韌帶(LUCL)的破裂,這可能導致後外側半脫位(圖1(a))。擴大的肘位錯常常涉及嚴重的破裂,前和後囊收縮,隨後是肌肉損傷,最後,通過肘位錯與前MUCL破裂(圖1(b))。
  • 科普一下|寶寶在床上玩耍 手臂竟然發生牽拉肘
    中醫手法復位。紅網時刻7月3日訊(記者 何青 實習生 劉靜)近日,瀏陽江曉年輪骨科醫院門急診接診了一名18個月大的小患者恩恩,由於早上恩恩在床上玩耍的時候,翻跟頭踩著枕頭,一腳踩歪了,導致左側身體朝下摔在了床上。
  • 家長注意了,別因為你的粗心,讓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
    其實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是指橈骨頭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蹺關節內,成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牽拉肘"、「肘錯環」、「肘脫環」。
  • 骶髂關節半脫位復位手法
    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 「媽媽,我的胳膊抬不起來了」——橈骨小頭半脫位
    什麼是橈骨小頭半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發病年齡1~4歲,其中2~3歲發病率最高,佔62.5%。本病男孩比女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當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位忽然受到縱向牽拉時容易引起橈骨小頭半脫位,有時幼兒翻身時上臂被壓在軀幹下導致受傷引起脫位。為什麼幼兒易發生脫位?
  • 這樣牽拉寶寶很危險,家長要小心
    進入冬天以來,婦幼保健院康接診了不少手臂脫臼的患兒,主要是因為脫衣服或走路牽拉胳膊用力過猛導致胳膊脫臼,俗稱「牽拉肘」。 穿衣服怎麼會引起手臂脫臼呢?主任表示,這些孩子大多是因為衣服穿的太厚,牽拉胳膊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孩子走路跌倒,大人突然拉胳膊,想阻止孩子摔倒,造成了胳膊脫臼。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大多為兩種創傷形式:1.跌倒時手掌著地,肩關節處於外展外旋位,肱骨大結節與肩峰撞擊成為槓桿的支點,肱骨頭向前受力突破前方薄弱的關節囊,脫出肩胛盂而位於喙突的下方;2.上肢後伸,身體向後跌倒時,手肘部著地,傳導暴力撞擊,向前方突破關節囊而脫位。
  • 關節脫位會怎樣?| 下巴掉了、胳膊抬不起來了、腿不能動了
    肘關節脫位多由間接暴力所致,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後脫位、側方脫位及前脫位。後脫位:為最常見的肘關節脫位。當肘關節處於伸直位、前臂旋後位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沿尺、橈骨上端向近端傳導,在尺骨鷹嘴處產生槓桿作用,導致前方關節囊撕裂,使尺、橈骨近端同時向肱骨遠端後方脫出,形成肘關節後脫位。
  • 別再經常牽拉小孩子的小手了,這種動作很危險,小心孩子得牽拉肘
    如果沒有注意好力度,很容易把孩子牽拉出牽拉肘,也就是橈骨小頭半脫位。雖然說這種病並沒有什麼後遺症,但是畢竟孩子脫位了以後痛苦的是孩子,家長還是應該儘量避免不要再有這種危險的動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被牽拉出牽拉肘的有關問題。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
  • 老人跌倒手掌撐地,致肩關節脫位!骨科醫生一招即復位
    曹斌副主任醫師仔細接診後,發現劉奶奶兩側肩膀對比形狀不一,右側肩膀失去了正常飽滿圓鈍外形,將劉奶奶右手肘部接觸胸前部時手部不能觸及左肩,且在腋窩可觸及肱骨頭。 根據這些症狀,曹斌醫生很快就確定了劉奶奶是右肩關節脫位,在吳向陽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為其進行了手法復位,復位後劉奶奶立即感覺疼痛消失,劉奶奶直呼真是「神奇」。
  • 王源下頜骨脫位,下頜骨脫位該如何復位?
    據臺灣媒體報導,TFBOYS成員王源近來參加音樂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錄製,沒想到在彩排到一半時,他獨自在一旁拿著熱水袋敷著臉頰,後來工作人員上前關心,他才坦言自己下顎骨脫位(脫臼),雖然露出痛苦表情,不過事後受訪時,避免大家擔心的他特別強調:「今天已經好了。」下頜骨脫位該如何復位?
  • 兒童肘部損傷的X線診斷
    兒童常見肘部損傷 髁上骨折 60% 外髁骨折 15% 內上髁骨折 10% 橈骨頸或頭骨折 8% 其他 肘關節脫位 鷹嘴骨折 Monteg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