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了,別因為你的粗心,讓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

2020-12-17 骨事匯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在逗孩子玩的時候,會邊走路邊向上猛用力把孩子提拉起來,像蕩鞦韆一樣,大部分孩子也會喜歡這種玩耍方式。

但也有意外發生,孩子會承受不住手臂疼哭鬧,往往這個時候家長們因找不到疼痛位置而置之不理。其實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

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是指橈骨頭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蹺關節內,成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牽拉肘"、「肘錯環」、「肘脫環」

我就是拉了一下孩子胳膊,怎麼就肘關節半脫位了呢?

因為:

肘關節是由肱骨下端和橈尺骨近端關節面組成的,當肘關節旋轉時,橈骨會繞著尺骨轉。但是,嬰幼兒肘關節尚未發育完全,周圍韌帶及關節囊處於鬆弛狀態,而大人在牽拉孩子的時候,肘關節處在伸直位,牽拉手腕或者前臂突然受到旋轉的牽拉力,在環狀韌帶及關節囊尚未發育完全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

橈骨小頭半脫位,兒童好發的年齡一般在5歲以內,以2-3歲最常見。

那麼問題來了,家長們如何判斷是否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自查是否有以下情況吧。

是否有間接性的暴力發生?例如寶寶走路時跌倒,穿衣服時牽拉肘部,在床上或地上玩耍時將上肢壓在身下,迫使肘關節過伸等。

寶寶是否不願意抬高手臂並且不能旋轉,也拒絕其他人觸碰?

肘關節處於略微半屈位,呈下垂狀態,小臂處於略微旋前位?

肘部X線片檢查無異常。

肘關節無明顯腫脹但是關節偏外側有壓痛。

家長如何應急處理?

冰敷,臨時固定,馬上就近求助骨科醫院,一般情況下橈骨小頭半脫位無需手術,只需手法復位即可。復位成功後,孩子的疼痛得到緩解,患側也可以做抬手,舉高等動作。

復位方法以一手握住小兒患肢手腕部稍給以牽引後使前臂旋後,同時以另一手拇指給橈骨小頭以壓力,則可聽到輕微彈響聲,或有滑入腔隙震動感,此時表明已復位。復位後關節的疼痛及活動受限立即消除。患兒可以像正常時一樣將上肢舉過頭頂或持物玩耍,並能作前臂的屈、伸、旋前或旋後運動,以促進復位。

家長需注意,復位手法雖然簡單,但是不建議家長自行為孩子復位,以免造成二次損傷。

如何預防?

在孩子跌倒時,應及時抱住腰腹部,如果來不及,父母應該提攜孩子的上臂

儘量不要進行雙手「蕩鞦韆」的運動

穿衣服時,不要進行牽拉並且旋轉孩子手臂的動作

避免反覆脫位,形成習慣性

孩子還在成長期,他們的身體還很「脆弱」,家長們一定要小心照顧~如有問題,記得要及時就醫!

相關焦點

  • 牽拉孩子會導致橈骨頭半脫位嗎?骨科醫生為你講解,橈骨頭半脫位
    許多孩子在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很容易摔跤,所以大人們會經常領著患兒走路或者是上臺階,如果孩子發生猛然的跌倒,在跌倒瞬間猛然大人們會拉住患兒手,會容易導致孩子的手出現受傷的情況,或者是從床上拉起患兒,拉胳膊伸袖穿衣;或抓住患兒雙手轉圈玩耍等等原因都可能會引起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的情況,由於一些直接的或者是間接暴力因素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牽拉孩子的時候需要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
  • 「媽媽,我的胳膊抬不起來了」——橈骨小頭半脫位
    什麼是橈骨小頭半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發病年齡1~4歲,其中2~3歲發病率最高,佔62.5%。本病男孩比女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當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位忽然受到縱向牽拉時容易引起橈骨小頭半脫位,有時幼兒翻身時上臂被壓在軀幹下導致受傷引起脫位。為什麼幼兒易發生脫位?
  • 別再經常牽拉小孩子的小手了,這種動作很危險,小心孩子得牽拉肘
    當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家長總是牽著孩子的小手走路。如果沒有注意好力度,很容易把孩子牽拉出牽拉肘,也就是橈骨小頭半脫位。雖然說這種病並沒有什麼後遺症,但是畢竟孩子脫位了以後痛苦的是孩子,家長還是應該儘量避免不要再有這種危險的動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被牽拉出牽拉肘的有關問題。
  • 小孩子手臂意外脫臼,家長是「兇手」
    可是,沒想到的是,這一拉讓孩子哭鬧更厲害了,家長還以為是孩子故意鬧彆扭,可是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2-或者你牽著孩子上樓梯,牽著孩子跨過一階一階的樓梯,沒想到孩子不小心踩空了下,你拉著孩子的手連忙一提,沒想到孩子一下子哭了……你可能還在納悶,孩子怎麼就突然哭得那麼厲害呢?你不知道的是,你那輕輕一拉,可能拉傷了孩子!
  • 這樣牽寶寶走路,你知道寶寶多難受嗎?
    當天下午,陳先生和妻子便抱著女兒趕到鄭州市骨科醫院小兒骨科,檢查結果是孩子肘關節部位的橈骨頭半脫位。醫生當即予以復位治療後,孩子停止哭鬧。陳先生女兒遇到的「肘關節部位的橈骨頭半脫位」,俗稱大部分寶寶遭遇「牽拉肘」都有過被牽拉的情況,比如上臺階的時候家長用力向上牽拉手腕,或者早晚穿脫衣服的時候牽拉手臂等。傷後孩子會因疼痛而哭鬧,拒絕抬高患肢。 牽拉肘成功復位後,孩子可以很快恢復正常活動。然而,脫位可能再發生。有一些孩子會反覆脫位,有些一年會脫位多次,孩子痛苦不堪。
  • 孩子長不高,全怪媽媽矮?孩子骨骼發育的 3 個注意事項
    兒童在成年之前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骨骼生長特點,從而影響了身高的發生,比如在出生到1歲時,出現了第一個生長高峰期,一年之內最快能長25cm;到了青春發育期,身高增長可達到每年15-18cm。比如用力地拉孩子的一隻胳膊,可能會拉出「橈骨小頭半脫位」。這是因為兒童的橈骨頭尚未完全發育,周圍只有一條環狀韌帶所圍繞,不足以緊密包裹橈骨頭,加上關節囊鬆弛,在外力的作用下就容易發生半脫位。
  • 牽拉寶寶掌握度 防止出現牽拉肘
    河青新聞網訊 冬天下雪後,很多孩子喜歡被大人拉著手,在冰雪地上滑著走。但是在這時,也容易出現寶寶突然哭鬧不止,不讓碰,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會用一隻手託著另一支胳膊,說胳膊動不了了,那麼寶寶可能就出現了牽拉肘。河北省兒童醫院骨科主任孟釗提醒廣大家長,在寶寶4歲以前,牽手玩或給寶寶脫上衣時,一定避免過於用力牽拉寶寶的前臂,防止出現牽拉肘。
  • 這樣牽拉寶寶很危險,家長要小心
    肘關節脫位,又稱橈骨頭半脫位,因為最常發生於1-4歲的幼兒身上,也被稱為「幼兒肘」,通常是照顧者不當牽拉導致的,也被稱為「保姆肘」。為什麼幼兒更易出現肘關節脫位?幼兒橈骨頭大部分由關節軟骨構成,而附著在軟骨上的韌帶比較鬆軟,因此,當有外力牽拉時,韌帶很容易滑脫甚至撕裂。
  • 「媽媽,我的胳膊抬不起來了」 醫生提醒:給孩子穿衣動作宜輕柔...
    急忙送醫才得知,孩子左側橈骨小頭半脫位。專家特別提醒「新手」爸爸媽媽,為孩子穿衣服時動作宜輕柔,尤其孩子上肢上舉穿套頭衣物時不要用力牽拉,容易造成脫位。16日清晨,媽媽給小明穿衣服準備送他去幼兒園。正要把孩子的小手伸進袖子時,小明突然哭鬧起來:「媽媽,我的胳膊抬不起來了!好疼!好疼!」媽媽嚇了一跳,只見小明的胳膊耷拉著,怎麼也抬不起來。
  • 肘關節脫位:從軟組織損傷到複雜肘骨骨折脫位的評價
    據Anakwe認為,如果重新復位後,通過肘關節的全套動作,除去外力後,肘關節穩定,這樣的肘關節脫位可以定義為簡單型的。一般情況下,一個人落到伸出的手上時,發生肘關節簡單錯位。肘部的軸向壓縮結合仰臥和外翻應力主要導致外側尺骨副韌帶(LUCL)的破裂,這可能導致後外側半脫位(圖1(a))。擴大的肘位錯常常涉及嚴重的破裂,前和後囊收縮,隨後是肌肉損傷,最後,通過肘位錯與前MUCL破裂(圖1(b))。
  • ...西北首例尺橈骨截骨矯形橈骨頭移植尺骨頭重建術在西安完成
    自體橈骨頭移植重建的前臂遠端關節與接縫處完美「結合」,現在的婷婷左臂已經不再像「鐮刀」一般彎曲,9月,她就能帶著筆直且活動自如的左臂,步入大學校園,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少女臂如鐮刀狀西安求醫16日上午,記者在西安市紅會醫院手外科一病區見到了靦腆、樂觀的婷婷。
  • 這幾種親子活動太坑娃,速查你家玩過幾種?
    所幸的是,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急救,孩子保住了性命,也進行了進一步治療。有的人說了,我玩的時候,環境注意點不行嗎?行,但是我也勸你快停止吧。因為拋、接、拋、接……這很容易導致娃頸椎脫位,而且孩子的頭部一直晃動,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
  • 我就拉了下孩子的手,沒想到就進了醫院
    去醫院的路上孩子一直哭,到醫院後經家長描述,醫生判斷孩子應該是脫臼了,檢查之後,孩子確診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牽拉肘,脫臼。醫生提醒:3歲以下的孩子韌帶沒有發育成熟,韌帶還沒完全長好,所以輕輕一拉就會把橈骨頭拉出來,造成脫位。
  • 孩子成績不好,都是粗心惹的禍?爸爸媽媽要注意了
    ,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我太粗心了」「沒有注意到」。在這裡,我想說,有的時候,因為粗心而做錯題,往往能夠暴露出很多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問題1:孩子對知識掌握的熟練度不夠所謂熟練度,實際上就是孩子是否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反覆多次的練習。
  • 孩子考不好不是因為粗心,而是「積懶成笨」(家長必讀)
    今天的這篇文章,建議所有家長看看並轉給自己的孩子。粗心是做錯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誰都有粗心的時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原因,表現在不同孩子身上,這些原因所佔的比例會有不一樣。我們判斷「粗心」的標準通常有:1. 「簡單的,不該錯的,考試錯了」——那就問問自己,熟練度夠嗎?2.
  • 班主任提醒:孩子成績不好不是因為粗心,而是「積懶成笨」(家長必讀)
    就點標題下方藍色的 家長慧 三字,然後點關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們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孩子平時做題做錯了,當父母問及他們原因時,聽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太粗心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簡單地把過錯歸結於粗心,就會掩蓋真正的原因,也讓孩子輕易原諒自己,忽視實質的問題,無法採取相應的彌補措施。 「粗心」的背後掩藏著什麼問題呢?這些問題有沒有解決辦法呢?今天的這篇文章,建議老師們給家長看看。誰都有粗心的時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原因,表現在不同孩子身上,這些原因所佔的比例會有不一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