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或多個人見面打招呼是常見司空見慣的事情,除了問候對方之外,更像是開啟一場聊天的開場白。各國的文化繽紛多彩,各國的問候語也是與眾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個問候語的背後還是他國歷史文化的體現。
盤點各國的寒暄問候語
英國:談論天氣好壞,例如:Aniceday,isn’tit?/Lovelyweather,isn’tit?意思是說好的天氣,不是嗎?其實這和接下來兩人交流的話是風馬牛不相及,但這並非沒話找話,而是採用了長期以來形成典型的英式問候方式。英國人碰面,無論熟識還是陌生,相互交流,大抵都會從談論天氣開始。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英國的天氣瞬息萬變,這會兒陽光燦爛,或許一分鐘後就暴雨傾盆。所以英國人經常談論起它,逐漸演變成寒暄問候語。
日本:「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お疲れ様でした!」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人通常是鞠躬之外,通常會說「早上好」,其實就是「早晨來啦,這一天又要辛苦您了,請多關照」的縮略語,是對大清早就工作的人的尊敬和關心。日本人的教育是不能麻煩別人,所以辛苦了您了,請多關照成了問候通用語。
中國:「你吃了嗎?」言簡意賅,而為什麼人們打招呼時常問「吃了嗎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問「吃了嗎」,這並不是說我們中國人嘴饞,而是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說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習俗、一種文化心理,也是一個歷史的滄桑標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是世界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就是傳統的農耕民族,歷代絕大多數的人口都是從事農耕,種植五穀、栽培果蔬、餵養牛羊,生生不息。
但是,在統治階級的荒淫無度、橫徵暴斂,變化無常的水旱災害,生產能力的低下,人類生產生活對環境資源的過度破壞等這些因素作用下,會產生一個連鎖反應,第一個最明顯的結果就是糧食不夠吃,人們很飢餓,食不果腹。饑荒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它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存亡安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饑荒將直接引發慌亂,進而形成暴動、農民起義,推翻一個王朝,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統治階級在開國之初相對地比較清明,注重恢復生產,休養生息,但慢慢地就會重蹈覆轍,周而復始。
吃飽穿暖是多少人心中嚮往的美好生活,這樣的生活記憶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中。吃飽飯是人生命延續的第一需要,只有吃飽飯了才有可能發展其他方面,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人們見面就相互問「吃嗎,無形地表達了對吃飽飯的重視和關心,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習俗。
本文到此結束,你還知道其他國家的問候語寒暄語嗎?請在下方評論分享給大家。喜歡的話請點擊評論加關注哦!如果有對有什麼想法或者意見請在下方評論聯繫小編,小編一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