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探測冷碰撞中的彈性散射和反應散射確定量子共振的性質

2020-12-09 科學網

通過探測冷碰撞中的彈性散射和反應散射確定量子共振的性質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15:07:43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Edvardas Narevicius研究團隊揭示了通過探測冷碰撞中的彈性和反應散射來確定量子共振的性質的方法。 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30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化學》。

散射共振在物理和化學碰撞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由於散射波函數的空間定位,它們有助於建立對碰撞動力學的直觀理解。對於位於離心勢壘後的短距離反應區內的共振,反應速率的尖峰是特徵信號,最近在低能碰撞的最新實驗中觀察到。

然而,如果共振發生在反應區域之外,則彈性散射大部分會被修正。這可能是由於上述勢壘共振(經典軌道的量子模擬)引起的。通過在合併束實驗中探測亞穩態氦與氘分子的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研究人員區分了量子共振的性質——隧道共振與勢壘共振——並通過計算相應的散射波函數進行了驗證。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quantum resonances by probing elastic and reactive scattering in cold collisions

Author: Prerna Paliwal, Nabanita Deb, Daniel M. Reich, Ad van der Avoird, Christiane P. Koch, Edvardas Narevicius

Issue&Volume: 2020-11-30

Abstract: Scattering resonanc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collision processes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They help build an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lision dynamics due to the spatial localization of the scattering wavefunctions. For resonances that are localized in the reaction region, located at short separation behind the centrifugal barrier, sharp peaks in the reaction rates are the characteristic signature, observed recently with state-of-the-art experiments in low-energy collisions. If, however, the localization occurs outside of the reaction region, mostly the elastic scattering is modified. This may occur due to above-barrier resonances, the quantum analogue of classical orbiting. By probing both elastic and inelastic scattering of metastable helium with deuterium molecules in merged-beam experiments, we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nature of quantum resonances—tunnelling resonances versus above-barrier resonances—and corroborate our findings by calculating the corresponding scattering wavefunctions.

DOI: 10.1038/s41557-020-00578-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0578-x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彈性中子核散射方法簡介
    對於磁性物質來說,我們還希望了解其中由自旋和軌道角動量通過自旋軌道耦合形成的微觀磁矩的排列方式,以及它們的磁激發行為。一般來說凝聚態物質的諸多物理特性,例如比熱、熱導、彈性和磁化率等物理性質都是其微觀結構和動力學的外在反映和宏觀表現。然而對凝聚態物質科學研究來說,從實驗上精確確定物質體系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包含了1023數量級粒子的複雜多體問題。
  • 中子散射技術的緣起與現狀
    1932年發現之後的數十年間,已被用來實現各種元素和同位素轉換(核嬗變)。1938年核裂變發現,之後很快鏈式反應發現,1942年第一個人工核反應堆芝加哥CP-1實現,1945年首次核爆,人類進入原子時代。1953年美國啟動「和平原子」(Atoms for Peace)計劃,試圖通過建設核電與科研用原子反應堆以開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來緩和世界對核武器的廣泛恐懼。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正交雙色光場驅動的光電子背向散射全息成像研究
    最近,人們在閾上電離產生的光電子動量譜中觀測到一種全息幹涉結構,這種光電子全息結構包含了原子分子的結構以及電離電子的動力學過程等信息,很快成為強場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在強場光電子全息中信號波和參考波由雷射誘導的隧穿電離產生。參考波與信號波的幹涉形成了光電子動量譜中的全息圖,這種全息圖包含了母核和再碰撞電子的時間及空間信息。
  • 大連化物所揭示F+H2O→HF+OH反應中的Feshbach共振 _光明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東輝、副研究員劉舒團隊揭示了F+H2O→HF+OH反應中的Feshbach共振現象。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圖2 過渡帶和下地幔礦物學目前已經有許多實驗技術被用來研究地球深部物質的彈性性質,包括非彈性X射線散射、非彈性光散射(可見光)以及超聲波技術等。這些實驗方法可以準確測定礦物波速、彈性各向異性、聲子態密度以及聲子壽命等,但是有一些實驗方法(如共振超聲光譜、非彈性中子散射等)只能用於常壓條件下的測試。
  • 科學家發表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聲子和拉曼散射綜述論文
    ,近日在該刊在線發表 (Xin Zhang, Xiao-Fen Qiao, Wei Shi, Jiang-Bin Wu, De-Sheng Jiang and Ping-Heng Tan, Phonon and Raman scattering of 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from monolayer, multilayer
  • 大連化物所首次在雙分子反應中觀測到重-輕-重振蕩
    早期對共線三原子反應的理論研究發現,在重-輕-重反應機率隨碰撞能的變化關係上呈現明顯但是緩慢的振蕩結構,但這種振蕩結構並非源自反應共振態,而是由輕原子在兩個重原子間快速來回跳動所引起的。然而,由於包含一個氫原子的雙原子分子在碰撞過程中很容易轉動,即很難保持線性構型,真實重-輕-重三原子反應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因而實驗上無法觀測到三原子反應中的重-輕-重振蕩現象。
  • 【分析】西南大學黃承志教授團隊構建深度學習等離子體光散射分析技術
    等離子體暗場散射成像因其具有較高的成像對比度和信噪比,極大推動了暗場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生物醫學成像分析領域的應用。但當等離子體納米顆粒的光散射受到複雜生物背景的散射幹擾時,在複雜生物樣品成像中難於被有效的識別和分析,特別是在動態和複雜環境如活細胞和組織中的等離子體納米顆粒散射性質表徵仍然有很大挑戰。
  • 逆康普頓散射打造「史上最強的光」
    強大的射線起源仍是謎 伽馬射線是一種電磁輻射,主要來源於原子核的衰變,一個伽馬光子的能量是普通可見光中光子能量的100萬倍。伽馬射線暴,簡稱伽馬暴,是宇宙中伽馬射線強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強,隨後又迅速減弱的現象。
  • 西南大學何榮幸團隊 | 限制性活性空間計算模擬金屬鈷配合物L邊X射線吸收光譜和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光譜
    自2020年1月起, ICF要求新投稿的文章在參考文獻中加入每篇論文的標題。基於第一過渡系(3d)金屬的催化劑普遍存在於各種化學以及生物反應中,為了更合理修飾以及改善過渡金屬催化劑性能,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了解金屬和配體的軌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 α粒子散射實驗
    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m。這個實驗推翻了湯姆孫在1904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 模擬偏振敏感的散射過程
    其中,在模擬生物成像時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在生物成像系統中,光線經常需要傳播穿過渾濁的介質或具有散射性質的樣本。使用OpticStudio的非序列模式可以方便快捷的對這些現象進行建模,在OS中提供了很多嚴謹有效的體散射模型以及示例成像系統。本文簡單介紹了使用MPS.DLL散射模型模擬米氏散射中的偏振效應,更多使用信息請參考文獻[1]。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 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