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善?何為惡?——古今最精確的詮釋!

2020-12-14 國學雜談

《易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自己經常做善事,卻沒有善報呢?你做的事到底是善還是惡呢?究竟什麼才是善呢?什麼才是惡呢?古今經典中,詮釋的最精確最詳細的莫過於明代袁了凡先生著的《了凡四訓》了。下面我們就好好看看了凡先生如何闡釋善的,明白了什麼是善,自然也就知道什麼是惡了。

一,善有真善、假善。

有幾個儒生問元朝中峰禪師說: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人行善,家裡卻過得窮困潦倒;有人雖然作惡多端,卻過得逍遙快活,風生水起。難道佛教這句話是騙人的嗎?中峰禪師說:世俗之人,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看問題只看表面而看不到實質,才導致以惡為善,以善為惡。不怪自己是非不分,還抱怨佛教騙人。

儒生們不服:善惡我們怎麼會看反呢?中峰禪師有智慧,先不告訴他們,讓他們自己先說說善惡的區別。有人說:貪汙腐敗是惡,廉潔奉公是善。中峰禪師說:未必。有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愛人是善。中峰說:未必如此。每個人都列舉了很多對善惡的看法,中峰禪師一律說未必是這樣。儒生們就問中峰:「那你說說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呀!」

中峰禪師說:凡是有益於別人的是善,只利於自己的是惡。只要是為了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就算打人罵人也都是善;如果只是為了自私自利,即便敬人愛人,也是巴結討好,也是惡的。無論什麼事,一切看發心,真發心利益別人的是善,表面裝作行善卻利益自己的是假善。無所求而行善的是真善,有所求而行善的是假善。

二,善有端、曲之分。

完全發自濟世利人之心,沒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善,是端,在佛教講「直心是道場」,不著相的善,就是端;還有討好世俗的心,還有憤世嫉俗的心,還有玩世不恭的心,就是曲。

三,善有陰、陽之分。

做善事是為了讓人知道、讓人稱讚的,叫做陽善;做了善事沒有人知道,並且自己也不會告訴別人,叫做陰德。陰德往往使人獲得意想不到的好運和福報。陽善可得善報,享受世人的讚譽,但一定要名副其實,如果徒有其名,而無其實,往往會有大災大難。相反,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卻遭人冤枉陷害,蒙冤受屈,將來子孫往往發達。

在世間最享受盛名的,現在就屬電影明星了,出名是福報,如果沒有實德,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所以大家看演藝界明星,真正能夠得善終的很少。

四,善有是、非之分。

先講孔子學生子路的一個故事,魯國有人失足落水,子路下去救了這個人的命。這個人就牽了一頭牛送給子路表示感謝,子路也不客氣,就直接收下來了。孔子知道了,就誇獎子路說:你做的很好!從此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見義勇為的人了!

按我們平常人的觀念來說,子路如果不接受人家送的牛,會顯得人格更高尚一些,收了人家的牛,總感覺品位降低了很多,尤其你還是孔老夫子的得意門生。為什麼孔子還讚揚子路呢?因為看一件事的功過得失,不能光看事件的本事,還要看它的影響。如果子路不收人家的牛,那以後別人救了人,肯定也就不好意思收東西了。但大多數人還是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一點好處都沒有,索性就都不救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現在孔子的學生子路救人都收了牛,那別人救人收東西就心安理得了,有了好處,大家救人肯定救人更有動力和積極性了。

五,善有偏、正之分。

善者為正,偏善就是惡。有時候我們本來是發善心做好事的,卻不料好心卻辦了壞事,這叫正中之偏;有時候本來是噁心害人辦壞事的,卻無形中辦成一件大好事,這就叫做偏中之正。

六,善有半、滿之分。

心無所著,一心清淨,行善而不著相,心無所施之物,外無所助之人,內無行善之我,即便捐獻了一分錢,那也是滿善;假若有心行善,又僅僅計較得失,行善而又猶豫不決,那即使布施萬兩黃金,也只能止於半善罷了。

七,善有大、小之分。

如果純粹是為了國家人民、社會大眾著想,善雖小也是大善;如果存心為了自己打算,善雖然大也是小善了。

八,善有難、易之分。

窮人為善,捨己為人的善,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善,是最難行的善;有錢有地位的人,積德行善最是容易,能做而不做,就是為富不仁、自暴自棄。貧窮人行善難,難而能做,叫做難能可貴。

以上八點,簡單闡釋了善的基本分別,明白了什麼是善,也就明白了什麼是惡,再看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就會比較清晰明了了。最後引用劉備的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願大家諸善奉行,諸惡莫作。

相關焦點

  • 善人者,人亦善之,可何為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以前覺得善者,就是有顆善良的心,願意幫助別人,可後來才發現善,有真善,也有假善,如何去判定,純粹是看事情對人對己的利益罷了。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可真正的善,是什麼? 為官者,學生者,何為善?
  • 何為善,何為惡?何為神,何為魔?
    善與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模糊的定義,我想何為善,何為惡那些大聲指責他人,給予他人下定義的人也很難說清。如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眾人對於哪吒的惡魔定義。他們大聲指責哪吒是惡魔、是妖怪,憤怒的要求處死哪吒,可最終卻是哪吒用生命拯救了整個陳塘關,而人們害怕惡魔可自己卻並不知道惡魔源於他們自己。
  • 何為善?合情合理就是善!
    「什麼是善」或許是哲學中最古老的問題,比如《周易》裡,所謂積善就是行為要合情合理。西方哲學至少提供了三種主要的解答方法:自然主義、反自然主義和美德倫理學。每種方法又有多種變化。有關「什麼是善?」的第二大主要的西方哲學思想流派是反自然主義這裡面也有許多變化。一般而言,反自然主義認為,自然中沒有善或惡。也就是說自然和道德是有區別的。作為唯名論者的霍布斯是這一流派的重要支持者。誠如我們所見,唯名論者堅持認為沒有一般概念,善與惡不過是我們給事物標榜的名稱。他會告訴你沒有善與惡,只有人們喜歡和不喜歡。實際上,道德是狹義的、個人的和主觀的。
  •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出自典故《三國志·蜀志傳》,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注釋: 勿:不要。以:認為善:好的行為,和「惡」相對。為:做,行。
  • 「善之於惡,相去若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與惡若是往深一層去觀察,也許是劃分不出距離的。善惡之間,很難分辨。往往做了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惡果。南懷瑾先生以其個人經驗,為我們做出了解讀,有時以為做了善事,救了別人,後來思量才知道,自己認為的善舉,對其他人來說,反而是更大的傷害。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在伊甸園中,上帝耶和華創造出來的最初的人,亞當和夏娃是不知道什麼是善惡的。正如初生的嬰孩,也是善惡不分的。正是人們生存在有善惡的環境,才需要善惡之心。對一些人的善,也許就是對另外一些人的惡;昨日之善,也許就成為了今日之惡。《道德經》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何為「命」,何為「頓悟」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說過:「給我一打健康兒童,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為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雖然這段話過於絕對,完全否決了遺傳因素,但是不可否認,孩子出生以後的外界環境對個體的未來是有極大影響的。其實說到「命」,人年紀大了以後都會逐漸開始相信,特別是隨著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多相關理論依據的支持。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一】善男子善女人從善如流。有人對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困惑不已,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說從字面意思理解。
  • 《芒種》歌詞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
    大家好,我是喜歡講典故的阿偉,今天探討的課題是「歌曲《芒種》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通過整篇歌詞,不難發現結尾「謂我何求」是詞作者的用心點題。那「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 何為陽善與陰德...(值得一看與收藏)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誡子書》。每個人見到你,瞪你一眼,罵你幾句,這也是果報,就把你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所以兒孫往往突然之間發達了,也有少數是自己晚年福報現前。因此,陰德、陽善的果報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別。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應該怎麼做法,自己就明白了。 古人所謂實至名歸,你真有實德,自然有人讚嘆。你藏得再隱密,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被人讚揚。在世間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那些人?電影明星。
  • 何為七情六慾?何為紅塵?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哲學詩畫的理解是,就是肉體阻礙了靈魂的升華,但同時也是靈魂的支撐,因為如果沒有肉體,還談何靈魂呢?今天咱們不聊肉體與靈魂的關係,咱們來聊下人的欲望,即七情六慾。七情六慾都包括哪些情感或欲望呢?1,何為七情?
  • 何為人性?這8本書為你揭露
    即為人性,又何為人性?⊙發條橙⊙惡意1.所羅門的偽證﹝日﹞宮部美雪簡介:少年的死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惡與善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徵意味,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之一。猶如「荒島人性模式」, 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區域,由一個文明社會倒退為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再在短期內層層進化,把人類的文明史演繹一遍。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篇短小精悍的古典美文分析的很精闢!
    惡是陰毒,百世為害有餘;善為至寶,一生受用不盡。行善之人,如春日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善行不積,不足成名;惡事不積,不足滅身。見善思齊,足以立世,聞惡能改,方能成人。積土成山風雨興,積善成德上神明。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斯可為君子;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必定成小人。
  • 何為管理?我們一起愛上管理!
    何為管理?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中峰禪師解釋說:凡人容易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心靈沒有洗除乾淨,法眼未開,所以他們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這些人不恨自己顛倒是非,怎麼還能抱怨老天的報應錯了呢?普通人眼中的善與惡是這樣的: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
  • 何為善,何為惡 -《人類善惡小史》書評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是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作者策妄.阿拉布坦(筆名)從歷史的長河當中截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冒險故事。故事全部都是真實事件,從這些故事背後,我們都可以看到善惡之爭的影子。書裡選取了五大洲31位歷史人物抉擇善惡的故事,它們有的予人警示,有的帶來希望,還有一些促使我們去思考何為善惡、善惡觀念與實踐結果之間的裂隙。本書還配有智利插畫師亞歷山德拉·雅科斯塔繪製的41幅插圖,精美的裝幀讓我愛不釋手,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的引領,去看看那些奇特的歷史事件吧。一、相信善良的力量。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小孩子長大了,發現自己的東西別人拿去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屬於自己的東西爭奪回來,這個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的過程。在這個爭奪的過程中,人真正的本心就蒙蔽了,也就有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等到什麼時候,一個人的良心才會發現?等到他的私慾膨脹到極點,導致物極必反的時候,才會良心發現。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到底怎麼解釋呢?按照已有的資料,大部分都解釋為:人們都知道美的具體標準而去人為的製造「美」,那就是醜惡了;都知道怎樣做能被稱為善良,那麼其中就已經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 佛說: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
    佛家有文: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有益於人,則毆人、打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捨生取義則為善,自私自利則為惡。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就算打孩子罵孩子,但是這是為了孩子知錯改錯,一心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這是善,那麼父母老了,我們就要去孝敬父母,這就是種善得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就算恭敬別人,以禮待人,但是心裡卻是想著從別人身上為自己撈好處,這不是在算計別人嗎?難道這還不是惡嗎?而往往這些人是種惡得惡,自私自利終會害了自己。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周易·繫辭下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劉備臨終前對其子劉禪的殷切囑託。百年來,代代人也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人生哲理,即便是小惡也不應抱有僥倖心理,而善事本身也並無大小之分,但行好事,莫要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