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凡桑報導】9月20日、21日,義大利同時舉行地區選舉和旨在改革議會的修憲公投。由於受到疫情嚴重衝擊,此前多次民調顯示義大利人對歐盟日益失望,鼓吹民族主義的極右黨派北方聯盟志在必得,投票因此引起歐洲輿論的關注。
在疫情反彈之際舉行的地區選舉結果顯示,極右派「明星」薩爾維尼並非眾望所歸,而選舉公認的輸家五星運動也毫不猶豫地歡呼勝利,稱該黨全力以赴推動的公投以壓倒優勢通過了議會改革案;與五星運動聯合執政的民主黨則慶幸打贏了左派傳統領地託斯卡那保衛戰。
9月20日,一位老人來到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個投票站投票。9月20日、21日,義大利舉行6個大區的選舉以及旨在改革議會的全民公投。公投結果顯示,近七成投票者支持將義大利議會席位從945個減少到600個。(圖片來源:新華社)
【左右都歡呼 政府成贏家?】
從地區選舉層面來看,歷來被視為期中選舉的地區選舉往往對執政黨不利,選民可能會藉此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從這個角度來說,義大利民主黨為此次選舉結果感到欣慰可以理解,因為事先預測的左派慘敗並未發生,尤其是保住了極右派揚言奪取的左派領地託斯卡那。反觀靠排外起家的極右領袖薩爾維尼則乏善可陳,雖說極右以及極右-中右聯手有些斬獲,但似乎都無法歸功於薩爾維尼。
關鍵選區託斯卡那爭奪戰
投票前,託斯卡那大區被視為關鍵區,極右派希望拿下這個左派據點,以此作為象徵性勝利,為今後全國大選作好鋪墊。但是事與願違。9月21日投票結束後,託斯卡那首府佛羅倫斯開票,懸念並未持續很長時間:左派候選人佳尼(Eugenio Giani)不斷擴大領先優勢,最後以得票48%宣告勝出,其對手、北方聯盟候選人蘇珊娜·切卡迪(Susanna Ceccardi)眼看大勢已去(最終得票40%),發推認輸,雙方差距明顯超過選前預測。由於民主黨在佛羅倫斯大區優勢明顯,在錫耶納(Siena)戰績也相當出色,儘管北方聯盟在大區邊緣區域和沿海地區進展明顯,民主黨及其盟友仍然成功抵禦了極右派勢力的擴張,在比薩省和裡窩那省(Livorna)都從右派手中奪得不少地盤。
執政左派驚喜
選前,民主黨領導層並不看好佳尼,認為他過於低調,選戰也打得不溫不火,沒料到這樣一個低調人物居然能夠抵擋北方聯盟咄咄逼人的攻勢。民主黨全國書記金加雷蒂(NicolaZingaretti)迫不及待從羅馬向佳尼道賀,他非常清楚,如果民主黨失去託斯卡那大區這個左派傳統領地,他在黨內地位難保。
儘管左派失去了中部的馬爾凱大區(Marche),被阿卡羅利(Francesco Acquaroli,後法西斯政黨義大利同胞黨Fratellid』Italia的候選人)領導的極右-中右聯盟以明顯優勢擊敗,金加雷蒂仍對民主黨成功保住南部的坎帕尼亞(Campania)和普利亞(Puglia)兩個大區感到欣慰。民主黨在這兩個地區的候選人德呂卡(Vincenzo DeLuca)和埃米裡亞諾(Michele Emiliano)都是當地爭取連任的政客,事前似乎都跟民主黨領導層保持相當的距離,選戰中打的都是個人政績牌,結果證明這是正確的戰略。
他們不僅保住了左派的基本盤,同時還吸引了部分右派選民和被視為民粹派的五星運動的支持者。選前被視為處境不利的埃米裡亞諾最後以得票46%的戰績贏得選舉,領先右派對手9個百分點,而德呂卡得票竟然接近70%,選舉似乎成了民意對他個人政績的肯定。德呂卡對黨內領導並不買帳,洋洋得意地表示,他的勝利,「說實話,無關左右」。
薩爾維尼乏善可陳
面對左派表現的驚喜,北方聯盟似乎乏善可陳,電視臺的常客、社交網的明星薩爾維尼在選舉結果公布之後幾乎銷聲匿跡。其實,極右派完全可以因馬爾凱大區的勝績而自豪,那是左派經營了半個世紀的地方;薩爾維尼之所以不發聲,可能因為那是他在極右陣營的競爭對手、義大利同胞黨女黨魁梅羅尼(Giorgia Meloni)把這場勝仗算到了自己帳上;同胞黨近年來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影響日增,而聯盟黨從北部發跡,在全國範圍內前景並不明朗。
在利古裡亞地區(Liguria),託蒂(Giovanni Toti)可以算是聯盟黨的同路人,他以得票57%勝選,但那裡極右勢力歷來強大,這一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極右排外並非萬靈法寶
按說札亞(Luca Zaia)在威尼託地區(Veneto)大勝(得票近77%)該讓極右派感到滿意,但札亞顯然跟聯盟黨不同調,他強調的是自治、親歐盟的溫和政治路線,跟薩爾維尼鼓吹的反歐盟、排外的極端政策相去甚遠。此外,札亞的勝利在某種程度上跟左派某些候選人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突出個人政績牌,他率領的競選名單得票近45%,而作為競選盟黨,北方聯盟僅得票17%。威尼託大多數選民把票投給了札亞,而不是薩爾維尼的北方聯盟。這一投票結果可能引發黨內路線之爭,前些年的向右急轉彎曾帶來選戰的勝利,而現在「溫和派」大勝則可能構成對極端路線的質疑。
政府地位獲得鞏固
這次選舉涉及6個大區,其中4個原本由左派掌權(託斯卡那,普利亞,坎帕尼亞和馬爾凱),2個在右派掌控之中(利古裡來和威尼託)。結果,左派保住了其中3個大區,而右派-極右派聯盟從執政黨(民主黨和五星運動)手中奪走了南部的馬爾凱地區。
右翼聯盟的如意算盤是擊潰左派進而動搖政府地位,但結果並不讓他們滿意。義大利發行量最大的晚郵報(CorrieredellaSera)評論指出,指望動搖左派的地區選舉「變成了鞏固政府的投票,看來政府可望穩穩地執政到任期結束」。
法新社分析指出,透過各有特點的地區選舉,本次投票的主要贏家恐怕非總理孔特莫屬。投票之前,孔特避免站隊,不願發表任何意見。作為政府主要組成部分的五星運動遭遇慘敗,在剩餘的任期內,估計會有所收斂,不會像以前那樣讓總理難堪。
9月22日,人們走在義大利羅馬街頭。當天統計數據顯示義大利疫情反彈趨勢,24小時之內新增1392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超30萬例,達300897例,累計死亡35738例。此前舉行的選舉顯示,義大利政局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政情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跟民眾面對疫情希望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有關。(圖片來源:新華社)
【「歷史性貢獻」:五星運動反敗為勝之道】
曾經在義大利叱吒風雲的五星運動在本次地區選舉中幾乎一敗塗地,兩年前的立法選舉該黨在坎帕尼亞和普利亞得票接近或超過50%,而在本周的選舉中,五星運動在上述兩區得票僅略多於10%。雖說地區選舉和全國性選舉不能混為一談,五星運動仍然意識到事態嚴重,並宣布將在幾個月內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未來戰略。不過,該黨同時也表現出宣傳反敗為勝的才能,自稱本次旨在改革議會的修憲公投的主要推手,稱選民踴躍投票贊成議會改革標誌著義大利「歷史性的進步」,五星運動以這種方式獲得了選民的認可。
投票結束後,五星運動領導人、外長迪馬約強調指出:「我們今天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從此以後,我們將有一個正常的議會。」
確實,議會改革公投取得了不可否認的成功。首先,它不同於部分地區的改選,而是全國範圍的公投,投票率達到了54%,這在疫情依然嚴重的義大利是一個了不起的成果;其次,贊成票達69%,令人矚目。五星運動並未全力投入地區競選,甚至被嘲諷為另一個執政黨民主黨的跟班,因為它沒有推出象樣的候選人;但它同時又是唯一全力以赴為議會改革公投宣傳的政黨,因為其它政黨有的對此猶豫不決,有的如右派前進黨(ForzaItalia)那樣公開表示反對,因此選民同意改革議會被五星運動視為自己的勝利確實在情理之中。
此前,義大利議會因參眾兩院權力均等而備受詬病,政府的執行力常常因此而陷入癱瘓。改革的目的是精簡議會並強化眾議院權力,將兩會議席砍去三分之一,將眾議員從630人減至400人,將參議員人數從315人減到200人。此外,五星運動靠質疑傳統黨派起家,歷來宣傳降低政治成本,這次不遺餘力要求減少議員人數符合該黨的傳統立場,這一主張也獲得多數選民的認可,因此五星運動把公投說成自己的勝利也不算太牽強附會。
當然,公投通過只是在改革方向上邁出了第一步,如何切實強化眾議院的決定權將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實施比例制等代議制實質性環節,需要各黨派談判尋求妥協,恐怕難以迅速實現。
疫情衝擊 義大利人對歐盟失望
近年來,義大利人因難民危機等原因對歐盟日益失望,新冠疫情加劇了這一傾向。義大利是歐盟成員國中最早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國家,民眾對歐盟國家在抗疫方面未能提供真正的援助十分失望,對7月份歐盟旨在幫助義大利等深陷困境的經濟重振計劃因荷蘭等國的反對而百般受阻更是不滿。根據今年6月和7月對歐洲國家所作的輿情調查,義大利人對歐盟最為不滿。
名為「共同命運」(MoreinCommon)的上述調查在德、法、意、波、荷及英國(已經宣布脫離歐盟)等國完成,最初只提交德、法、比、英四國高官,9月18日才公之於眾。調查顯示,義大利人對歐盟幾乎不再存有幻想,受訪者中僅33%的人認為作為歐盟成員是件好事,44%的人表示他們對歐盟的信任因疫情而下降。在接受調查國家中義大利對歐盟的看法最為負面。不過,在歐盟最終通過重振計劃、義大利成為最大受益國之後,義大利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歐盟的看法,目前尚無可參照的調查研究。
危機引發對政治理念的反思
新冠疫情以一種特殊方式反映出義大利政治理念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問題,從地區選舉結果可見一斑。最為排外的北方聯盟最初是以富裕北方不願為社會團結模式買單起家的,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的是對相對貧困的義大利南方的嫌棄。新冠疫情使「北方富裕」神話受到沉重打擊,因為恰恰是富庶地區疫情最為嚴重,這一明顯的事實足以令人反思:一味鼓吹排外的極右派在治理方面的無能暴露無遺,而面對疫情,除了政府的治理能力,民眾最為需要的是守望相助的社會團結,由此重塑國家的凝聚力。這些特點都不是薩爾維尼的長處,北方聯盟在地區選舉中止步不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眾的政治判斷。
此外,札亞在威尼託大區選舉中主打地方政績牌、強調親歐盟的溫和路線,拒絕排外口號,成績反而令人矚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威尼託及時推行的嚴格高效的疫情治理:同屬北方富庶帶的這兩個地區抗疫策略截然不同,其結果也一目了然,倫巴底死於疫情的人數比威尼託高出數十倍。許多選民意識到,排外口號和分立旗號不僅救不了人。甚至,如果堅持排外和排斥歐盟理念的話,也難以通過歐盟重振計劃去振興經濟。威尼託的經驗值得反思。
此次選舉和公投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即爭取連任的候選人只要政績還說得過去,往往競選成功,似乎逃出了持續多年的「趕走臺上人」的怪圈。政情分析人士認為,這跟疫情嚴重衝擊引發的危機有關,即選民希望在動蕩時期,政治執行力能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一新現象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