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與右派

2021-02-13 周期評論

左與右,左派與右派,是最常用的詞彙,也是讓人最感到迷惑的詞彙。

如果不能理解左與右的差異,就很難看懂許多事情,如時下的美國大選。

下面,我們就試著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一下西方語境下的"左"與"右"。

左派是平等派

左派致力於消除一切不平等,難免要打破社會上的固有秩序,影響穩定,這就會引起另一派的不滿,因此,

右派是秩序派;


左派是激進的,右派是保守的,左派是主動進攻,右派是被動防禦,所以要明白兩者的差異,必須從左派講起,從左派攻擊的各種"不平等"說起:

第一個不平等,憑什麼你有權我沒權

在古典社會裡,沒人問這個問題,人們對尊卑等級習以為常,百姓上面是官,官的上面是皇上,天經地義。直到近代啟蒙思想的出現....

法國大革命中,最左的一派叫雅各賓派,其主張之一是普選制

既然國家屬於所有人,一人一票普選制自然最合理,這是打破不平等的最有效手段,也正是左派孜孜以求的。

然而主張普選制,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

那個時代大多數人根本不識字,讓一群文盲去選舉建立國家機構,在國王教士貴族看來,純粹是瞎胡鬧!

這些主張維護原有秩序的舊勢力,自然就是右派,當時也叫"保皇派"。

等到普選制在世界範圍內推行後,這時普選制就不再被看作是左派主張,而是所有人的共識。

接下來,左派又有了新的追求,追求新的,更大的平等。

有人可能會問,都已經一人一票了,還有不平等的問題嗎?

左派認為:在一個普選的社會裡,以票數多少決定一切,那麼多數人的權益是能夠得到保障的,但別忘了還有少數群體,他們在票數上處於弱勢,需要特別保護。

於是,左派有了新使命,要讓少數族裔有更多保護,要讓同性戀同樣受到尊重,還可以擴展到非法移民;跨性別者,等等。

從歷史看,這些都是極具進步意義的。可是當經過幾十年的進步後,同性戀可以正常結婚,跨性別者也可以隨便選擇男女廁所再往下走,再繼續"平等",就顯得有點矯情了。

這些看上去很"矯情"的左派,被稱之為"白左",甚至是"傻白左"

而反對這些"矯枉過正"做法的人,則是右派,新時代的右派。

因此,在不同的時代,左與右有著不同的含義。

比如在總統大選辯論中,講到"警察打死黑人"這件事,拜登必須首先強調種族方面的嚴重不平等依然存在,必須採取措施矯正這種不平等。否則他就失去了左派候選人的立場。

再進一步,為了獲取選票,左派有時不得不刻意誇大,甚至人為製造一些"不平等"。沒有了"不平等",左派政客將失去市場,他們專吃"不平等"這碗飯。

反之,川普雖然不敢說現在已經很平等,但他必須強調"法律與秩序"。

對於某些激進左派企圖解散警察局的行為,川普必須表示堅決反對,而拜登雖然也反對,但需要表示一些理解,甚至同情。

當然,也會有人說,沒有經濟上的平等,政治上的所謂平等不過就是個花架子,僅供觀賞而已,沒有實質的意義。這就講到了第二個不平等。

第二個不平等,憑什麼你有錢我沒錢

一個社會裡,總是有窮人與富人之分。

有人覺得這事很正常,有人覺得很不正常,"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個正常的社會難道就應該如此嗎?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

窮人的"窮"是不是由於富人的"富"造成的

激進左派認為正是如此,所謂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溫和左派雖不敢下此斷言,但他們往往在暗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比如那位美國最年輕的左派女議員AOC,曾在一次公開場合說:"在如今的美國,有人家門口有直升機停機坪,有人卻連房租都付不起"。把這兩個極端的情況放在一起說,顯然是意有所指的。

既然認為兩者之間有關聯,那麼左派給出的解決辦法自然是"劫富濟貧",只不過有的人激進一些,主張乾脆把富人的財產沒收算了,這樣就沒有了窮富之分,有飯同吃,有衣同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有的人則相對溫和一些,主張用富人的一部分錢補貼窮人。

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恐怕要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種,某些富人的"富",靠的是特權或壟斷,其背後是權力。這些人憑藉直接或間接得來的權力,獨霸了某些機會,以其他人的損失為代價,積累了龐大的財富。這些人的"富",的的確確是很多人"窮"的原因。

對此,左派追求平等,致力於消除少數人的經濟特權,正如他們致力於消除少數人的政治特權一樣,是完全正當的。

第二種,如果富人的"富",來自於市場交易,來自於大眾的自願買單,那麼這些人的"富"就不是"窮"的原因,反而會使很多人擺脫貧困,甚至由窮變富。比如亨利.福特,讓汽車進入千萬尋常百姓家,創造無數就業,帶來巨大商機。這樣的富人越多,這樣富人越富,窮人才越有翻身的機會

對此,左派如果也片面追求平等,而無視人與人之間的自然稟賦差異,使得諸如賈伯斯,馬斯克之類的人,英雄無用武之地,那麼對於窮人來說,絕對不是件好事情。

雖然道理不難懂,然而這種訴諸於貧富差距的情感,最容易刺激人們的神經,歷來是左派動員群眾的有力武器。

所以在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中,拜登一定要強調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越來越大,要想縮小差距非得民主黨上臺不可,但是他避而不談貧與富之間是否有關聯。

反之,川普自然要強調,隨著減稅放權,放鬆管制,經濟活力日增,普通勞動者也因此受益。

第三個不平等,憑什麼你優我劣

西方人,或者說白人,長期以來是以殖民者,或徵服者的面目出現的,這裡說的"徵服",不僅是領土徵服,更包括科技,文化,制度的徵服。

正因為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西方人有著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採取鄙視的態度。這種思想發展到極端,就是"種族優越論",其他民族被貶為"劣等民族"。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如今上述思想早已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在此進程中,一貫追求平等的左派自然是立下汗馬功勞。本來都在一個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為什麼不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又何必要區分孰優孰劣?

但是,任何事情都怕做過頭..下面舉這樣一個例子

一般來說,美國的歷史應從1776年7月4日算起,那一天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了《獨立宣言》。

現在有人要正式挑戰這一傳統觀點,他們認為美國歷史應從1619年起算,那一年第一位黑人奴隸到達北美殖民地。

至於美國獨立,這些人認為:北美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而獨立,其主要原因是白人為了保護業已存在的奴隸制。

簡單的說,原來的歷史是以白人為中心的,現在應當改寫,歷史敘事要以美國黑人的貢獻,以及奴隸制的後果為中心。

這就是轟動一時的1619 Project。

不用問,此乃左派的豐功偉績,已經不滿足於追求平等,似乎要把一切顛倒過來。目前這些觀點已經寫進了部分地區公立學校的教科書。

當然,右派肯定要反擊,批評上述觀點以意識形態為先,而不以歷史真實為基礎。川普總統為此專門籤署一項行政命令,旨在推廣1776 Commission,維護傳統的以1776年為起點的歷史敘事。

最後還要說明一點,西方語境下的左與右,雖然看上去針鋒相對,水火不容,卻有一些共同的底線,因此能夠鬥而不破,和平共處。

政治上的左右,以普選制為底線,無人敢越雷池一步。

經濟上的左右,以私有產權為底線,無人敢越雷池一步。

文化上的左與右,以自由為底線,你可以講話,也要允許別人講話,不論這個講話在你看來有多麼荒謬。無人敢越雷池一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左派?什麼是右派?
    左派和右派,通常被用來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党進行分類。左派和右派通常用來表達完全對立的看法。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1791年,制憲會議上辯論時,主張激進革命的人坐在議會的左邊,主張溫和的保守派(保王黨、立憲派)坐在右邊。
  • 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
    左派和右派的稱呼最初起源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在大革命期間的各種立法議會裡,尤其是1791年的法國制憲議會上,溫和派的保王黨人都坐在議場的右邊,而激進的革命黨人都坐在左邊,從此便產生了「左派」、「右派」兩種稱呼。在剛開始,這個政治光譜的定義是以人們對「舊政權」(Ancien Régime)的態度為判斷標準,「右派」也因此代表著支持貴族、或教士利益,而「左派」則代表反對這些階級的利益的人。
  • 左派和右派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西方國家,他們的左派都是一幫非常關心弱勢群體,強調建設福利國家的知識分子。因為西方國家大部份政權都掌握在右派手裡,所以左派在資本主義國家是非常受敬重的群體。左派和右派是描述同一政治集團內持不同見解的派別,一般「左派」主張積極改革,主張把舊的意識形態和制度革除,從而建立新的意識形態和制度。
  • 左派和右派,左翼和右翼的區別
    受法國的影響,歐洲的國家議會普遍以座椅為界,直到今天的資產國家普遍構成,也是這種形式,議員分成左右而坐,演變出了左派和右派的說法。不過對於左派和右派,左翼和右翼的區別:首先是左派站在地位等級較低,要求革命改變現狀;而右派等級較高,屬於既得利益方,因此希望維持現狀。
  • 於澤遠:左派右派難影響主流派
    右派、左派等不同勢力和思潮近來都紛紛發聲,試圖影響這次決定中國未來政治走向的大會。但在中共政治紀律的約束下,右派和左派對中國政治主流派的影響十分有限。在中國,右派和左派已不像過去那樣定義明確,壁壘分明。人們一般把倡導西方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希望加快政治改革的人士說成是右派或改革派,而把推崇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懷念計劃經濟時代的人士看成是左派或保守派。
  • 左派、右派、左翼、右翼,指的是什麼?
    左翼和右翼、左派和右派,這四個詞,其實都是中國詞彙對於西方國家制度以及社會發展裡面的一種形象化的總結,在西方國家裡是沒有這樣的詞彙的
  • 左派右派,對華人都是忽悠派
    巴塞隆納女市長,左派,為那些被銀行強制回收房產的人伸冤起家。上臺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擊那些沒有許可就把自己空閒房間拿來做民宿的人。請問,把自己家裡的空閒房間拿來出租給遊客的人,是有錢人,還是低收入者?有錢了,誰願意和人合租?這是為窮人著想嗎?舉兩個例子,並不是要說明右派就是可取的。像VOX那種極端右派,要把非法移民全部趕出西班牙,上臺之後,對移民必然是不寬容的。
  • 左派和右派究竟是什麼?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呢?
    但是,別說普通的成年人了,就連部分學者可能也很難解釋,左派與右派究竟是什麼意思?小時後關於「左右」的理解記得小時候針對這兩個名詞我分別請教過不同的人,得出的答案不同的。歷史老師給我的答案是「保皇派是右派,革命派是左派。」,政治老師給我的答案是「主觀大於客觀是右派,客觀大於主管是左派。」父親給我的答案是「國民黨是右派,共產黨是左派。」
  • 政治光譜(常說的左派右派是什麼)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政治光譜,第二部分是根據模型得出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用縱軸和經濟用橫軸組成的二維矩陣,通常以左派和右派為主導劃分。自由)縱軸的上側是指威權主義,通常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權威)縱軸的下方是指個人主義,通常是個體價值高於一切,個人權利優先國家權力(自由)三個練習一,區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共和黨:右派
  • 【乾貨】:如何正確區分真正的左派和右派?| 循跡曉講
    我自己想寫「什麼是左派,什麼是右派」這個話題蠻久了。我過去在教號稱「美國高考」的SAT考試,以及AP美國史這類課程時,會面對這個「左派和右派到底是什麼」的問題,於是我給我的學生認真地講過這些東西,還畫過嚴肅的思維導圖。
  • 左派右派、輸家贏家莫衷一是
    從這個角度來說,義大利民主黨為此次選舉結果感到欣慰可以理解,因為事先預測的左派慘敗並未發生,尤其是保住了極右派揚言奪取的左派領地託斯卡那。反觀靠排外起家的極右領袖薩爾維尼則乏善可陳,雖說極右以及極右-中右聯手有些斬獲,但似乎都無法歸功於薩爾維尼。
  • 「左派」和「右派」的由來,「左」傾為何要加引號?
    我們在歷史書和時事新聞中,經常會看到左派(左翼)、右派(右翼),那這幾個名詞是怎麼來的呢?在中學時,歷史老師也會一直強調「左」傾一定要加引號,右傾不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左派」和「右派」這兩個名詞其實是舶來品,其起源要追溯至大革命時期的法國。
  • 美國大選背後的人類文明價值觀之爭,深刻認識左派右派及人類文明的最大敵人!(深度好文)
    注意:本文所說的左派右派是基督教-人文主義之下的左派右派,與伊斯蘭教等文化無關,莫生搬硬套。比如,把西歐的封建制,套到中國秦始皇之後的君主中央集權制,結果鬧了巨大笑話。實際上,秦朝之前才是「分封建國」的封建制,秦朝之後是君主中央集權制。因此,本文僅適用於國際上流行的左派右派,也僅做思想價值觀的討論。
  • 張曼玉的導演前夫:左派右派都不是救世主
    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這個1968年在巴黎郊區讀初中的法國知識分子從「五月風暴」的歷史遺產談到了對當今社會問題的思考,他認為,左派和右派都無法構建出新的社會模式。法國五月風暴中民眾與學生合流。巴黎是法國行政版圖上的絕對核心,它為法國在世人面前營造出了一個標準的國家形象:這是一個左派政治勢力極其強大的國家,這裡的人們浪漫、激進、清高。在當代歷史中,巴黎的這一特質時不時地與中國現實發生交集,兩個國家形成了一種曖昧的「互粉」關係。最著名的「互粉」則集中在「文化大革命」與「毛主義」上。
  • 美國政治中的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哪類的學校適合我?
    左派(Liberal)和右派(Conservative)指的是美國主流群體中存在的兩種比較有分歧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為便於區分,故以左和右進行分類。右派主張支持美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比如資本主義、限制移民、基督教信仰、小政府等。
  • 自稱「左派」卻想搞「一例一休」?都怪大陸就好啦
    Dani Rodrik近期有文章立論,說經濟全球化往往是民粹主義政治崛起的溫床,而民粹主義可以是右派也可以是左派,究竟是哪一種會崛起以至佔主導,則是取決於特定國家在全球化的位置。按照Rodrik的說法,在發展中和半發達經濟體,全球化導致階級分化加劇,這激起左派民粹主義。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歐盟,全球化除了帶來階級分化,還導致嚴重的移民和難民問題,這後一種結果促成右派民粹主義勢力的膨脹,其特性是以社群和文化的差異、矛盾作為政治動員的憑藉。
  • 蔡英文自稱「左派」連勝文諷刺:只能是人格分裂派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一例一休」修法引起臺灣年輕人大反彈,連民進黨年輕黨工也備感壓力,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7日透露,蔡英文6日「中常會」後,主動提出跟年輕黨工對談,不少黨工反映,「一例一休」修法,在同儕間壓力很大,不敢看臉書;蔡英文也分享她的經驗強調,她出身雖然家境好,但是她「很左派,對中下階層很有感情。」
  • 「黃河青年讀書會」觀察:左、右派各抒己見(圖)
    七嘴八舌中,王曉川逐一亮出議題:1、茅于軾引起爭議的觀點有哪些;2、茅于軾的觀點為什麼引起輿論的激烈反應;3、反茅和擁茅所折射的社會現實……  有「黃讀會」成員告訴我,那次在群裡,右派們擔心「反茅」妨礙言論自由。左派們則認為,茅于軾是學者,擁有一定話語權。
  • 【三言兩語30】孫立平:想了想,我還是站在右派這一邊吧
    經常有人問,孫老師,您是左派還是右派?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很好回答。倒不是因為這個問題敏感,而是因為這個問題複雜。
  • 新聞周刊封面故事:經濟危機並未讓歐洲左派崛起
    新聞周刊封面故事:經濟危機並未讓歐洲左派崛起  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反思,歐洲左派重新崛起的時機已然成熟了嗎?美國《新聞周刊》在其最近一期國際版封面故事中分析了歐洲左派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