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和右派究竟是什麼?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呢?

2021-03-05 胖某觀察
導語:

左派和右派這兩個名詞經常出現在新聞中,同時也會出現在我們的歷史與政治課本中。但是,別說普通的成年人了,就連部分學者可能也很難解釋,左派與右派究竟是什麼意思?


小時後關於「左右」的理解

記得小時候針對這兩個名詞我分別請教過不同的人,得出的答案不同的。歷史老師給我的答案是「保皇派是右派,革命派是左派。」,政治老師給我的答案是「主觀大於客觀是右派,客觀大於主管是左派。」父親給我的答案是「國民黨是右派,共產黨是左派。」母親給我的答案是「毛主席是左派,反對毛主席的都是右派。」

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果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必然有三個人是錯的。如果答案是個多選題呢?那麼這肯定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左派與右派的起源

左派和右派的稱呼最初起源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在法國國民議會上,溫和派的保王黨人都坐在議場的右邊,而激進的革命黨人都坐在左邊,從此便產生了「左派」、「右派」兩種稱呼。

我們找到了詞彙的起源對於詞彙的理解就更加容易了,其實,坐在議會左邊椅子上的人成為「左派」, 他們的主張是激進的,革命的。坐在議會右邊椅子上的人稱為「右派」,他們的政治主張是保守的,溫和的。

那麼如果對年紀相對較小的孩子,我們解釋到這裡就完全可以了,這個答案不但正確,更能反應出這個詞彙的根源。


左派和右派的一些主要觀點

 如果通過詞源能解釋清楚這個名詞的話,也許這個問題也就不會困擾胖某這麼多年了。當然,也就不會寫這篇文章了,以下是胖某整理了一些左派和右派的一些主要政治觀點差異。

革新為左;保守為右:

公平的結果是左;公平的程序是右

反對利伯維爾場造成的不均等為左;而接受之則為右:

偏好一個「更大的」政府為左;偏好一個「更小的」政府為右

平等為左;自由為右

一個世俗及政教分離的政府為左;一個宗教與政府不完全分離為右

集體主義為左;個人主義為右

法律支配文化為左;文化支配法律為右

支持跨國家團體為左;僅支持獨立國家和政府為右:

世界主義和國際主義為左;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為右:

認為人性和社會為可變性的為左;認為它們為固定性的為右:

社會主義為左;資本主義為右

 

左派右派真的能劃分清楚嗎?

其實,近代社會已經不存在一個非常明確的左派與右派的劃分,只是為了表明對方和自己不是屬於一類人或者同一個派系,就用某一種觀點的差異,將對方劃分為何自己對立的一個派系。比如支持自由貿易的是右派,反對自由貿易的是左派,那麼美國近期的一些反自由貿易的行為自然是左派行為,然而,美國屬於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意義上屬於右派。那麼我們就不能因為他的某一個觀點把它劃分為左派。

 

什麼又是左傾與右傾?

有左派和右派又衍生出來兩個詞彙,左傾與右傾。這個名詞解釋起來就相對簡單一些。如果,一個人被劃分為右派,他本人在右派裡面的思想又相對比較激進一點(注意,他的只是在右派之中的人中,思想算激進),那麼我們就說這個人是右派中的左傾思想。相反這亦然。

 

結束語

左派和右派這個問題困擾著胖某許多年,在不同的年齡胖某對於這兩個詞彙的認知也是不同的,以目前三十歲之高齡對這兩個詞彙算是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式的理解。希望,此文對一些家長朋友們有些啟示,以免在孩子問起這兩個名詞時不知所措。

相關焦點

  • 左派和右派究竟是什麼意思?
    導語:在網絡上經常看到左派和右派的說法,那麼它們是怎麼分的呢?從名詞上說:政治話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89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第三階層的代表恰好坐在會議主持人的左邊,而第一、二階層的代表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
  • 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
    >和右派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辯證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督政府的失敗並沒有改變基本的政治生態—雅各賓派和保王派繼續存在,而大多數最初支持督政府的人則改變為支持獨裁者,最後導致了皇帝政權—拿破崙·波拿巴的誕生。也是在這個時候,法國國內有關左派和右派的政治光譜概念開始流傳至歐洲各地。由於法國的大軍不斷攻克並強佔法國之外的領土,左派和右派的分界再次改變為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這大部分是由在政治上的結盟所判定。
  • 什麼是左派?什麼是右派?
    左派和右派,通常被用來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党進行分類。左派和右派通常用來表達完全對立的看法。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1791年,制憲會議上辯論時,主張激進革命的人坐在議會的左邊,主張溫和的保守派(保王黨、立憲派)坐在右邊。
  • 左派與右派
    下面,我們就試著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一下西方語境下的"左"與"右"。左派是平等派;左派致力於消除一切不平等,難免要打破社會上的固有秩序,影響穩定,這就會引起另一派的不滿,因此,右派是秩序派;左派是激進的,右派是保守的,左派是主動進攻,右派是被動防禦,所以要明白兩者的差異,必須從左派講起
  • 【乾貨】:如何正確區分真正的左派和右派?| 循跡曉講
    我自己想寫「什麼是左派,什麼是右派」這個話題蠻久了。我過去在教號稱「美國高考」的SAT考試,以及AP美國史這類課程時,會面對這個「左派和右派到底是什麼」的問題,於是我給我的學生認真地講過這些東西,還畫過嚴肅的思維導圖。
  • 左派、右派、左翼、右翼,指的是什麼?
    左翼和右翼、左派和右派,這四個詞,其實都是中國詞彙對於西方國家制度以及社會發展裡面的一種形象化的總結,在西方國家裡是沒有這樣的詞彙的
  • 左派右派,對華人都是忽悠派
    政治智慧是什麼?政治智慧是讓你能夠在奸臣之中生存下來,得到昏庸君王的重視,最終獲得你施展治國策略的機會。如果你連如何在官場生存的技能都沒有,如果你連如何說服昏君的談判技巧都沒有,如果你連這個實施推進治國策略的機會都得不到,還談什麼治國方略?
  • 政治光譜(常說的左派右派是什麼)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政治光譜,第二部分是根據模型得出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用縱軸和經濟用橫軸組成的二維矩陣,通常以左派和右派為主導劃分。右派 黨徽是驢子 較為保守,主張自由市場 川普民主黨:左派 黨徽是大象 較為激進,主張國家幹預經濟 歐巴馬 ,拜登二,區分國民黨和民進黨國民黨的政治立場是「三民主義、保守主義、反共主義、中國民族主義、中國統一,中間偏右;
  • 左派和右派,左翼和右翼的區別
    當時的貴族和教 徒坐在法國國王右邊,而手工業者商販等平民階級坐在國王的左邊。坐在右邊的上層社會主張維持世襲特權和君主制,維護現有的經濟秩序;而左邊的中下層民眾主張共和制,要求建立資產共和國,強調民權。這次談判的影響意義深遠。
  • 於澤遠:左派右派難影響主流派
    右派、左派等不同勢力和思潮近來都紛紛發聲,試圖影響這次決定中國未來政治走向的大會。但在中共政治紀律的約束下,右派和左派對中國政治主流派的影響十分有限。在中國,右派和左派已不像過去那樣定義明確,壁壘分明。人們一般把倡導西方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希望加快政治改革的人士說成是右派或改革派,而把推崇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懷念計劃經濟時代的人士看成是左派或保守派。
  • 「左派」和「右派」的由來,「左」傾為何要加引號?
    我們在歷史書和時事新聞中,經常會看到左派(左翼)、右派(右翼),那這幾個名詞是怎麼來的呢?在中學時,歷史老師也會一直強調「左」傾一定要加引號,右傾不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左派」和「右派」這兩個名詞其實是舶來品,其起源要追溯至大革命時期的法國。
  • 左派右派、輸家贏家莫衷一是
    由於民主黨在佛羅倫斯大區優勢明顯,在錫耶納(Siena)戰績也相當出色,儘管北方聯盟在大區邊緣區域和沿海地區進展明顯,民主黨及其盟友仍然成功抵禦了極右派勢力的擴張,在比薩省和裡窩那省(Livorna)都從右派手中奪得不少地盤。
  • 張曼玉的導演前夫:左派右派都不是救世主
    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這個1968年在巴黎郊區讀初中的法國知識分子從「五月風暴」的歷史遺產談到了對當今社會問題的思考,他認為,左派和右派都無法構建出新的社會模式。法國五月風暴中民眾與學生合流。而菲利浦·索萊爾斯則用答非所問地感慨道:「我那麼熱愛中國,為什麼中國就不喜歡我呢?」這些大知識分子不願多說,反而是一名當年的巴黎中學生向澎湃新聞講述了歷史細節。       奧利維耶· 阿賽亞斯(Olivier Assayas) 最被中國人熟知的身份是張曼玉的前夫,是目前法國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 美國政治中的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哪類的學校適合我?
    近年來,隨著留學安全事件的頻發,歷史、宗教、政治等也成了家長和學生在擇校過程中會考察的因素。尤其是孩子赴美就讀高中或是本科的家長,會為孩子選擇管理較為嚴格的保守派院校,甚至有的家長會特地選擇禁槍禁酒地區的學校。但也有學生會擔心保守派院校是否會因為過多的條框而限制個人發展。
  • 美國大選背後的人類文明價值觀之爭,深刻認識左派右派及人類文明的最大敵人!(深度好文)
    這決定接下來人類先進文明是繼續向左轉,還是回調向右轉。因此,川普或拜登的當選,不僅是美國的方向選擇,而且是人類文明的方向之爭。你可以不關心美國政治或國際政治,但這卻會影響到全球人民及子孫未來。注意:本文所說的左派右派是基督教-人文主義之下的左派右派,與伊斯蘭教等文化無關,莫生搬硬套。
  • 自稱「左派」卻想搞「一例一休」?都怪大陸就好啦
    說起來,民進黨好像也曾經有其草根傳統和某些左派傾向,今日蔡英文等人自稱左派,其實是順應形勢稍微更換一下口號,並不是很離奇的事。關鍵是形勢,一方面是世界範圍的大形勢,另一方面是臺灣的小形勢,使得自稱左派仿佛有其票房價值。
  • 孟祥才 | 馮友蘭為何能逃脫「右派」的厄運?
    因為尹達經常講他如何同翦伯贊、范文瀾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路線」進行鬥爭,所以專案組決定通過外調,搞清他與翦伯贊、范文瀾鬥爭的真相。8月初,所「文革」小組副組長王恩宇,小組成員張顯清、周紹泉一起找翦伯贊、范文瀾進行外調,任務完成後,他們三人向所「文革」小組全體成員作了匯報。我作為小組成員聽了匯報並閱讀了翦伯贊寫的交代材料,現將記憶所及,述之如下。
  • 新聞周刊封面故事:經濟危機並未讓歐洲左派崛起
    掙扎求生的歐洲左派  現在本該是左派在歐洲的大機遇。資本主義陷入危機,經濟增長在崩潰,失業率在上升,而國家重新開始幹涉經濟。左派順水推舟地推出另一版本的世界來替代右派的自由市場,時機已然成熟。但是,不,20世紀那些典型的左翼政黨——北歐的社會民主黨、地中海的社會黨、英國的工黨——都在掙扎求生。
  • 紀念沃勒斯坦|全球左翼的現在:結構性危機與左派的困境
    8月31日,著名社會學家和世界體系理論的開創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去世,享年88歲。在這本首次譯介為英文的具有開創性的晚期作品中,沃勒斯坦描繪了西方左派在過去和未來的輪廓。在此過程中,他提出了關於左翼與國際主義關係的基本問題,並提出了左翼如何在21世紀規劃新的前進道路的問題。
  • 左派是如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
    很多保守派人士做了各種解讀,一個重要的依據是:當今很多左派奉行不擇手段的理念。換句話說,「只要目地正當,可以使盡一切手段。」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他們早把美國憲法拋諸腦後。對他們來說,正義與否要看對誰,而不是看人的行為,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道德,沒有一定標準,都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