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漳州5月8日電 (陳佳平 蔣越瑞 黃阿彬)「竹器廠佔地3畝多,產品以竹器半成品為主,日耗竹量約5-6噸。」8日,在福建華安縣仙都鎮仙都村,君子軒竹器製品廠負責人林坤良介紹說,他的竹器產品現已銷售到浙江義烏、廣東深圳、泉州等地。
56歲的林坤良,是位四級肢殘人士。16年前,因一場意外,右腿落下毛病,給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但他從不放棄生活、事業,還用自己的堅強鼓舞身邊的殘障人群。
「我高中畢業後學了半年牙醫,接著到處打工。」林坤良回憶說,一段時間後,他發現沒有一技傍身不是長久之計。
於是,憑著先前學過的一點牙科知識,林坤良到處虛心請教經驗豐富的牙醫前輩,同時買醫學書籍自己鑽研。20歲出頭,就開了牙科診所。
上個世紀90年代,家鄉興起竹涼蓆產業,他也跟著辦加工廠、銷售竹涼蓆等,絲毫不落後於普通人。
2013年,林坤良曾合作過的朋友決定投資辦竹器製品廠,邀他入股參與,林坤良二話沒說就答應。後來,兩人合作,先後投入近百萬元,仙都君子軒竹器製品廠應運而生。
竹器廠開辦後,林坤良先後聘請了村裡七八個殘障人士到廠裡打工,林瑞春就是其中一個。
「我在竹器廠負責包裝環節,每月工資有1500元,多虧了林醫生提供的就業機會,我才能靠著自己的雙手賺錢養家。」54歲的林瑞春告訴記者,15年前,因一場意外,他的坐骨神經受損,導致雙腳失去知覺,只能靠著縣殘聯提供的電動輪椅「行走」。
「只要我有能力就要幫助他們,因為我自己是肢殘人士,能深切體會到殘障人士生活的無助、困難。」林坤良道出了選殘障人士到竹器作坊打工的原因。
起初,由於技術和機器等條件限制,竹器廠僅僅是加工一些竹器半成品。後來,林坤良與合伙人不斷摸索門路,到南安、漳州等地考察市場,多次到閩北學習技術,從安溪引進優質原料。
隨著技術、機器的更新,竹器廠日趨成熟,不僅辦齊了相關證件,還成功註冊了「玉節園」產品商標,廠裡的工人也從最初的五六個發展到了20多人,流水線上的工人每月工資平均有兩三千元,技術員每月達5000元。
去年8月底,林坤良又花了20多萬元,從浙江義烏、南平邵武等地引進了七八臺包裝機,直接用於竹筷成品的生產。僅去年一年,竹器廠的產值就多達180萬元。
「當好牙醫,為病人治好牙齒,把廠子辦得好一點,還可以解決更多人的就業,讓他們可以舒心些,這就是我的心願。」林坤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