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永康路上一家咖啡館走紅。店員通過熊爪將做好的咖啡從「山洞」遞給消費者,實行無接觸消費的模式,而洞口這一萌萌的毛絨熊爪更是成為亮點,吸引了眾多顧客來打卡消費。
然而這家咖啡館的特殊之處不止在這一創意上,人們可能不知道,熊爪牆後的工作人員大都是殘障人士,這家咖啡館有著濃濃的公益色彩。
咖啡店裡有兩名殘障人士,咖啡師是聾啞人,用熊爪遞咖啡的店員是面部燒傷者。身為創始人之一的王女士表示,希望以「熊掌咖啡」這種溫暖的公益的形式給殘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他們能體體面面的靠自己的雙手掙錢養活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帶有某種形式的殘疾的殘障人士已經超過10億人,且數量還在持續增長。而中國早在2010年時就推算出有8502萬殘疾人,2019年已經上漲到了8296萬人。也就是說,基本上每16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殘疾人,並且其中近30%是重度殘疾。
近年來,殘障人士實現就業的人數呈現出略微下降趨勢,2019年殘障人士的就業率約為10%,有855.2萬人持殘疾證就業。
找工作成了殘疾人的一大難題。他們中的很多人克服重重困難就只為了能與「正常人」一樣,能找到一份工作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但就只是這樣一件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很容易的事,對他們來說卻十分艱難。
一檔名叫《你會怎麼做》的社會行為觀察類節目曾講述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女孩帶著簡歷到一家蛋糕店想應聘麵點師的工作,可當店長得知她是一名聽障人士時,立即拒絕了女孩。即便女孩態度懇切,老闆依舊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她,並說不論你做的蛋糕多麼好,我也不會錄用你,因為你是殘障人士。這個女孩帶了助聽器,能看懂唇語,可以正常溝通,也有做蛋糕的經驗,但她還是屢屢被蛋糕店拒絕,這讓女孩很是無望。
這樣的案例並不在少數,如果在網頁上搜索有關「殘障人士求職」等相關信息時,會發現有不少人跟這個女孩有著同樣的遭遇。只要對方一聽說應聘者是殘障人士,就會立刻轉變態度,不管本身殘障是否會影響到工作效果,只要這麼說了,有殘障問題,就會被無情的拒絕。
歧視,成了殘障人士就業的最大阻礙,一堵厚厚的無法跨越的城牆立在殘障人士和企業之間。
工作能力不行、適應能力差、不能與人正常溝通、不能給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這些成了常見的殘障人士被拒絕的理由。
企業、老闆有他們自己的考量,他們害怕風險,追求效益,能招聘「正常人」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更小的風險和壓力,又為什麼要去招不確定因素太多的殘障人士呢?
殘障人士除了接受社會和個人的幫助,也在「抱團取暖」,在自救。深圳31歲的張瑩瑩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人物。因為小時候的小兒麻痺症讓張瑩瑩的下肢近乎於喪失了行動能力,從此她便過上了與輪椅為伴的日子。但是即便這樣她也沒有放棄自己,大學後她自己創業成立了專門的幫助殘障人士就業的創業孵化基地,幾年來她前後共幫助3000餘名殘障人士成功就業。自2012年開始,她先後去了甘肅、四川等20多個城市,開展殘障人士就業指導培訓,幫助不少同她一樣的人找到工作。
如今,社會上殘障人士福利制度,殘疾人就業機制正在逐漸完善,也有越來越多的個人投入到關愛殘障人士的公益活動之中。如同「熊掌咖啡」的創始人一樣,她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殘障人士,以溫暖的方式給殘障人士生活就業的信心。
願你我都能多一份溫暖,給殘障人士多一份耐心,也希望殘障人士不要放棄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你們同樣值得擁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