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張志偉
9月20日,全球著名量化對衝巨頭TwoSigma落戶中國,TwoSigma宣稱,其此前在華設立的騰勝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經成功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AMAC)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
中基協官網顯示,騰勝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是TwoSigma於2018年11月11日在上海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登記時間為2019年9月11日。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後,TwoSigma能夠面向中國合格投資者開發和銷售在岸投資產品。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龔秀國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稱,「TwoSigma來華落戶能夠給中國市場帶來新的投資管理理念,有利於強化中國基金管理與財富管理行業的市場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出現
據了解,TwoSigma從18年前進入量化投資領域,是業界少有的應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來進行算法交易的大型對衝基金。主要投資於股票、商品、外匯等公開市場產品。管理資產超580億美元。
2008年,TwoSigma的管理規模還只有46億美元。在其他對衝基金業績在下滑和資金外流的泥潭中苦苦掙扎時,TwoSigma借力市場對算法交易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的時機實現了快速發展。11年的時間,該基金的管理規模擴大了逾10倍之多,超過德邵基金,與文藝復興基金Renaissance並肩成為全球最大的量化對衝基金。
「TwoSigma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風雲變幻的金融市場快速崛起,首先歸因於其明確的基於人工智慧系統的投資理念與管理目標,將最先進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直接應用於分析數據豐富甚至信息爆炸的金融投資市場,從而使基於現代技術創新的投資管理理念服務於廣大投資者需求。」龔秀國分析稱,TwoSigma落戶中國有利於向中國投資者特別是廣大個人投資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投資選擇與市場策略。
北京中誠志遠投資有限公司是業內小有名氣的私募機構,董事長尹勇對TwoSigma進入中國會產生一定的鯰魚效應表示贊同。尹勇對《證券日報》記者稱,現在的量化策略更像人工智慧,機器會不停進行學習。拿CTA策略來說,可能過去多年來一直有效,但是具體參數經常變化,這就需要不停地學習。隨著海外私募機構進入中國,將有一部分能夠真正建立起穩定系統和實現穩健收益的機構發展起來。並與海外私募量化巨頭一較高下。
龔秀國進一步分析稱,TwoSigma通過海量信息篩選發現有價值信息、進而藉助機器學習與重複優化等科學方法幫助投資者做最佳投資決策。因此,TwoSigma進入中國運營,顯然有利於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參與者的整體素養,特別有利於減少信息極度不對稱、信息收集整理困難、當然也更難有勝算可能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同時更有利於進一步吸引和強化中國資本市場中兼備專業投資背景與規模經濟效應的機構投資者及價值投資理念。
或存在一定水土不服
TwoSigma公司一誕生就具有了量化交易基因,創始人之一的JohnOverdeck曾是華爾街量化基金教父、德劭投資創始人大衛·肖恩(D.E.Shaw)的得力愛將,後被聘為到亞馬遜做貝索斯的技術顧問,在數學和統計學方面頗有造詣。2001年,JohnOverdeck和同樣擅長計算機、人工智慧的DavidSiegel相見恨晚,成立了自己的量化對衝基金公司TwoSigma。
具有特殊基因,並一直秉持這樣理念發展的TwoSigma在中國會否有水土不服問題?
尹勇對TwoSigma能否順利紮根中國,有些許擔憂。尹勇對《證券日報》記者稱,量化是一種博弈,一直處於一個動態的競爭性環境,部分策略在海外表現優異,但在國內失效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市場在不停變化,國內量化市場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過去幾年股指的貼水和流動性限制對量化市場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隨著投資環境的成熟,未來會有很大改善,最近的股指限倉放鬆和保證金降低就是很好的例子。
TwoSigma「野蠻增長」背後的脆弱和短板是存在的,龔秀國稱。實際上,TwoSigma崛起的年代恰恰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與國際市場充滿太多不確定性的時期,在此階段主動交易策略日漸式微並導致傳統基金業績大幅下滑與資金大規模外流,不過在進入2019年以來的美股單邊牛市和低波動性市場環境中,TwoSigma等量化對衝基金業績則飽受衝擊和詬病,也就是說在不確定性大幅降低的市場環境中人腦決策比人工智慧更及時有效。這樣的脆弱性及其短板能否在中國得到補足,同樣存在不確定性。
「過去幾年表現較好的日內短周期量化選股策略未來收益也會面臨更多挑戰,對量化團隊提出更高要求。」尹勇稱。2018年,國內外對衝基金業績相當不理想,過半對衝基金全年虧損。而TwoSigma成名已久的對衝基金卻逆勢盈利,這樣的故事能否在全球其他地方發生,也存在著未知數。
曾經在中國本土量化交易公司工作過三年的海歸劉先生(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稱,外來的洋和尚在中國不一定念的好經。自己曾經工作過的這家公司高層也大都是從海外留學回來的,國內目前的量化交易產品結構也是比較複雜的,裡面也疊加了一些收益互換的東西。這些都需要有針對性的變化。
強化穿透式監管
據TwoSigma官網資料顯示,公司超過六成的員工沒有金融背景。大部分員工是從麻省理工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等院校的計算機科學、數學和工程專業畢業生中直接選聘的。
TwoSigma的聯席主席DavidSiegel表示,他是一位計算機科學家,他強調投資市場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身價最高的將不再是銀行家,而是AI科技的頂尖人才。
另有報導稱,TwoSigma並不採取業內慣用費率「2%+20%」,代表產品收取3%的管理費和30%的超額業績提成,這在量化圈頗為罕見。
高收益伴隨高風險,這是市場的不二法則。過度依靠技術,並且收取的費用大幅度高於其他機構,風險在哪?
龔秀國分析稱,TwoSigma公司太注重技術開發與技術人員,有本末倒置之嫌,不僅有超過70%的基金內部人員來源於計算機科學、數學及工程專業,沒有經濟金融專業背景,而且有近三分之二的基金員工致力於新模式、新算法等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之中。
龔秀國稱,與美國資本市場法制健全、監管到位且市場有效不同,中國證券市場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投資理念、市場發育與政府監管等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所以更應該強化監管。
通過自己的投資觀察,尹勇稱,目前監管層對倉位和交易頻率能夠做到全穿透,對防範風險較好做到未雨綢繆。
劉先生稱,譬如有一些所謂的量化中性策略,對外宣傳是純中性,但是產品設計上會拿了一部分銀行的指數增強資金額度,只要最後的結果超越銀行給定的收益的話,超出部分可以全部歸公司。一些量化投資的「黑匣子」,譬如算法,標的等,除了投資經理,公司大部分人都不清楚。這些仍然需要強化穿透式監管。
「量化投資是快速助漲殺跌的,一旦產生風險就會引起市場較大波動,為了獲取高利潤也可能不惜鋌而走險,加強監管尤為必要。」龔秀國稱。
(編輯上官夢露策劃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