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內,一家名為「紅豔倉儲式量販」的超市正加緊上貨,為一周後的開業做準備。
「全部建成後貨物品種將達到10萬種,是普通大型超市品種的8—10倍。」紅豔集團的董事長張曉宏說,在成都,類似的倉儲式量販超市僅有麥德隆一家,而紅豔的規模更勝於麥德隆。
離此處不到5公裡的光華大道,聚集著另一批「巨頭」:下個月18日,日本知名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的溫江店將開門迎客;全球最大單體百貨——臺灣新光三越百貨大樓已經封頂;家樂福、永輝兩家大型超市相向而立……
跳出中心城區,搶佔二三圈層,已經成為當下大型零售企業的共同選擇。而放眼成都,溫江已成必爭之地。
□本報記者 劉莉
主力商圈要在全域成都「全面開花」
伊藤洋華堂溫江店是其在成都的6號店,營業面積達5萬平方米,超過任何一個現有的門店。這也是伊藤洋華堂走出成都中心城區的第一步。
近幾年,從中心城區逐步向二三圈層布局,已成為零售業界的共識。家樂福在溫江、雙流、新都、大邑、邛崍等區(市)縣均已經開設了門店;福建零售巨頭永輝超市則把四川首店開到了溫江光華新城,與家樂福「門對門」。
在溫江區商務局長曾理看來,「巨頭」扎堆闖郊縣,主因不是政府的招商引資:「成都市場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商貿業需要拓展空間;同時,隨著二三圈層城鎮化的進程加快,人口聚集度增大,市場需求增加。」
11月28日,《成都市服務業集聚區規劃(2012-2020)》正式發布實施,規劃確定了32個布局全域的市級服務業集聚區。換句話說,未來成都的主力商圈,將一、二、三圈層全域「開花」。
新光三越百貨、伊藤洋華堂、豐隆國際購物城、珠江……潮湧之下,零售商貿巨頭遍地開花的溫江,「江湖地位」顯得不一般:光華片區在建的最大單體賣場達33萬平方米,超過5萬平方米的商業賣場11個,超過15萬平方米的超大型賣場6個,LV、香奈爾、範思哲、迪奧等千種國際一線品牌將入駐……
再造一個百億商圈現實嗎?
巨頭扎堆,讓溫江定下「在成都以西再造一個百億商圈」的目標。然而,也有人對此並不樂觀:按照測算,到2016年全區的商業項目體量可達120萬平方米,屆時溫江區人均商業面積為4平方米——這個數字已超過發達國家人均商業面積的警戒線。「溫江人只是消費人群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的戰略是『一路向西』。」曾理說,成都的西、南、北邊都是要拉動的對象,西邊更是重點,輻射範圍包括崇州、邛崍甚至雅安等地。
在成都市新一輪城鎮體系規劃中,溫江被納入規劃的4個大城市當中,定位於成都西部副中心。「副中心一定是消費中心、商務中心。」溫江區現代服務業管委會黨工委書記趙光強說,像新光三越、伊藤這樣的中高端賣場,服務半徑會遠超出溫江範圍,服務於成都西部延伸出來的300多萬人口。「比如奧特萊斯名品折扣店落戶在雙流,但去那裡消費的人來自省內各市州。」他透露,奧特萊斯已基本確定入駐溫江光華新城。
反過來看,巨頭入駐,也將對人流、物流的聚集起到強有力的拉動作用。數據顯示,2012年成都5家伊藤洋華堂門店銷售總額達到50億,是北京8家店銷售總額的2倍,入駐一處帶紅一處更是常態。正是出於這種預期,伊藤溫江店所在的珠江新城國際已不再對外銷售其商住樓的底商,變為自持經營。
「鯰魚效應」倒逼服務業提檔升級
在商業大佬們來勢洶洶的「攻勢」下,區域內的商業格局無疑將受到巨大的衝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零售商業的洗牌。
溫江本土企業紅豔超市首先做出反應——打造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倉儲式量販超市。「過去我們只做連鎖超市,共有零售網點近300個,全部在二三圈層以及部分市州。」張曉宏說,自打家樂福和永輝超市開業,位於溫江東大街的紅豔店每天的客流量減少了2/3,這家店過去每天銷售額約30萬,現在僅七八萬。
轉型迫在眉睫,張曉宏的策略是用低價和商品種類的豐富來吸引人。
「量販超市一期主要是快消品,種類約3萬種,包括來自10餘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大部分在其他超市買不到。」張曉宏說,這裡每天會選擇千種商品進行零利潤甚至負毛率銷售,從而吸引人氣。
記者看到,紅豔量販所在的地塊有上百畝,其二、三期工程正在建設,總投資將達到5億元。「零售模式要向體驗式、休閒式轉變,我們要打造品種豐富多樣的餐飲區、兒童娛樂、汽車電影院等,明年推出電子商務服務,依託現有的300個門店,進行配送。」
溫江區商務局副局長黃良認為,「鯰魚效應」將有利於現代服務業的提檔升級。「今年我們正在擬定方案,打造『優效商務服務名片』,要評定一批服務明星,建設一批優質示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