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寫的盛裝麗人在元夕之夜出行的豪華場景。隨著寶馬雕車遠去的,不僅是被香囊渲染的車香、佳麗香,還有作者心頭浮動的暗香,驚豔了千年。
香囊,古人最喜愛的佩飾物,又名香袋、香包、香纓、花囊,也叫荷包、耍貨子、絀絀,一般繫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官宦人家還繫於床帳、車輦上,就像現在噴的香水一樣,走到哪裡香到哪裡。
中國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端午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棉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除汗也。」《歲時廣記》記載,佩戴香囊是端午最初的習俗之一。此時,天氣始熱,毒蟲盛行,佩帶含有藥草的香囊,既可以驅毒蟲散濁氣,又可以香體飾人,可謂一舉兩得。古人在香囊製作上,也是別具匠心。按照製作材質,香囊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由紗、羅、錦、鍛等織物縫製的軟質小袋,一種是以金銀、玉、翠等硬材質製作的小盒樣式,看似不打眼,卻含香持久,技藝精湛。
「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秦觀贈送離人的軟質香囊,是大眾最為常見的香囊。筆者曾在民俗博物館見到過清代以來的近百個錦織香囊,有用碎布縫製的,有彩錦織就的,有絲線扣素纏繞的。形狀既有圓形、橢圓形、腰圓形,又有方形、方勝形、長方形,還有葫蘆形、石榴形、桃形,等等。圖案內容既有適合小孩子戴的十二生肖、飛禽走獸之類,也有老年人喜愛的梅蘭菊竹、福祿壽桃等寓意豐富的,還有年輕人鍾情的荷花、鴛鴦、雙蓮並蒂等,可謂內容豐富,形態各異,花樣百出。
這些香囊多是兩片相合,中間鏤空,也有的中空縮口,但都有孔透氣,可以散發香味。香囊頂端系有便於懸掛的絲絛,下端吊有結出百結(百吉)的繫繩絲線彩絛或珠寶流蘇,看起來古樸富麗,精美別致,芳香清雅,是集裝飾與衛生於一體的美麗小巧的工藝品。讓人不得不驚嘆針線的魔力和製作者的心靈手巧。
相比於軟質香囊的色彩絢麗,金銀等重金屬打造的香囊更叫一個巧奪天工。比如,扁圓形的清同治金累絲花紋香囊,由器、蓋兩部分組成,以細若髮絲的金累絲鏤空錦紋,兩面飾有三組點翠花葉紋。中空,可開合。上下有黃色絲穗,系珊瑚雕福壽珠,綴米珠和銀鍍金花囊,囊上還拴有兩個珊瑚豆,可謂美不勝收。
保留至今的香囊文物中,最有名的還數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唐朝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該香囊外徑只有4.6釐米,裡面的金香盂直徑2.8釐米,鏈長7.5釐米。香囊外壁為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以子母扣套合。內設兩層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香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最令人叫絕的是,外壁、機環、金香盂之間,以鉚釘鉚接,可自由轉動,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落。該香囊的設計科學巧妙、製作技藝精湛,即便現代工藝也難以企及。
除此之外,還有翠玉材質的香囊,如清乾隆的象牙茜色鏤雕花卉紋香囊,晶瑩剔透,玉蓋華章,讓人驚嘆不已。
「珠衱佩囊三合字,寶釵攏髻兩分心。」小小香囊,方寸之間,融匯萬般匠心,盡展心胸萬千,這不僅是防疫護體的保障和情感的寄託,更是中國文化智慧的濃縮與展現。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3日第1973期 作者:秦延安
精彩推薦:
經濟特區新型智庫的使命與擔當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提升文化軟實力
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四個之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