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看透一個人:情感的背後,是無數被忽視的情緒

2020-12-22 暖暖say情感

01情緒的忽視

很多時候壓垮夫妻之間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家暴,也不是出軌,而是無數次的情緒沒有被看到。

之前發生在身邊的一個故事,小王和小娟是一對夫妻,一個在學校讀研,一個在學校上班,兩人平時都很忙。有一次小娟家出現了意外,希望丈夫可以陪伴她,給予她一些安慰。當時小王告訴小娟,「我有點忙,等我不忙了再來陪你」。

小娟獨自度過了喪親之痛的悲傷,後來,小王也道歉了,只是每次道歉他都會說「我剛入職,怕表現不好被淘汰,所以很多時候都在努力忙學校的事」。小娟聽了心都涼了,他只關注他自己,卻忽略了她的感受。

後來,他們倆之間也就此事溝通過好幾次,小王只是說了一句話:「反正我說什麼,你都不信,覺得我是在欺騙你」。這一句話就把小娟想要努力溝通的心堵死了。在後來,他們離婚了。

小王有事忙,不能及時趕到家陪伴小娟,這情有可原。

但小王錯就錯在,把這個當作他犯錯情有可原的理由,不去關注妻子的真實感情,沒有做到共情。即使是他一直在主動認錯,可連問題都看不明白,也沒有行動力的道歉太蒼白了。

人為什麼會談戀愛?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所有人都對你講道理擺事實的時候,有人願意看到你的情緒,讓你知道你的情緒是他最為關注,最願意照顧的。

02共情力的缺失

共情的缺失會造成如此大的破裂,那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力,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對方的情緒和悲傷。

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我理解你,就表示共情,而是你讓她感覺到,你在理解她。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這個世界上,多得是說我能理解你的人,可真正願意放低身段、站在你的位置上考慮的人,少之又少。

就比如,世界上每個媽媽都說愛自己的孩子,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悲傷、快樂的又有多少呢?

去年的時候,和我閨蜜鬧矛盾,本來是一件小事,我在向她尋求幫助的時候,正好她不能抽身幫我,後來道歉也是一個勁的說自己那會多忙多累,卻從來沒有站在我的角度上思考我的感受,到最後她把我倆分歧變大的原因歸結於兩人環境的不同,至於此,我們現在也沒有聯繫了。

很多情緒不會被看到,溝通起來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久而久之,一段關係就會出現難以縫合的裂痕。

03提高共情的三個方法

那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共情力呢?

1.適度的敏感是保持適度共情的基礎

中國是很講究中庸之道的,過猶不及、吃力不討好等都在告誡我們要適度。共情也需要適度,過度的情緒共情也會損害到自己的內心。

庚子年初的疫情全國蔓延,每天看著不斷上漲的數字,我們有對不幸死亡者的悲傷和惋惜,也有對傷害野生動物的人的憤怒,這些情緒的共情剛開始人們都能接受,持續不斷的關注人們自身的情緒是會受到影響和困擾的。

後來,官方帳號也推出了很多心理疏導的方案,勸導人們轉移注意力。

共情也是一把雙面膠,用得好就是一個強心劑,用得不好就是一個分離針。

2.多去關注自己的情緒

工作場上,我們都在努力扮演情緒穩定的大人,黑夜便是獨自療傷和治癒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晚上被子一蒙睡到天亮,第二天繼續工作,情緒始終是沒有被解決的,你心裡不舒服的那一塊依然還在。

為什麼要去關注自己的情緒?

首先,情緒穩定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兩者並不衝突,我們不可能認為情緒穩定的人是沒有自己的情緒的,這有背常理。

其次,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情緒都忽略的話,那麼別人很難去理解她,她也很難去理解別人的情緒。

最後,人都是渴望被理解,與其在很多地方感慨無人理解自己,不如去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嗎?你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背後的真實動因是什麼?這些東西你真的想過嗎?

3.多去思考一些言行背後的情緒

很多時候,面對爭吵,希望我們都能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多去想想她為什麼會這麼說,這麼做,這些言行背後的情緒。

知行合一,這個標準很高,做起來是很難有難度的。

在情感的表達上,人往往也會詞不達意、言不由衷,心裡想的是一個意思,話到嘴邊就變味了,說成了另一個意思。

之前一個高中同學說我活得累,整天對周圍的事物都很有感觸,很多時候都是在批判,她不願意像我這樣活著,覺得不去想很多事會很輕鬆。

她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之前和她談到她朋友的事,我比較直白地說了她的做法不對,傷害到了她的自尊,所以她出於自我保護的角度人生攻擊我。

我不會和她吵架,但我也不會和她有過多的交流。

有的時候,你去關注一些言行背後的情緒,也能讓人認清一個人的人品。

其實,共情並不難,難的是,我們缺乏體諒自己和他人的耐心。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過於在乎他人情緒的人,常常有著情感被忽視的童年
    這種缺失甚至比遭受虐待還要嚴重,那就是童年時期,家庭缺少的情感意識。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是有情感的,它是我們內部非常重要的反饋系統。能夠表達需求、自我激勵、與他人溝通、與社會聯結等等。靠著這些情感的表達和得到反饋,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學會合理的表達情緒。但是,在一個CEN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遇到困惑。
  • 不能忽視的情感忽視
    當孩子發生了重大的事情,父母沒有關心孩子的情感並做出反應。第二,父母長期沒有與孩子共情。從來不理會,在乎孩子的感受。二,健康父母的表現:第一,父母跟孩子有良好的情感連結。第二,父母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第三,父母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三,為什麼要重視情感忽視的問題?第一,情感忽視微妙不可見。
  •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你,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3.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人,很可能存在述情障礙亨利大衛梭羅曾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我想這些「大多數人」,很可能是那些童年情感被忽視的人,因為平靜的絕望,意味著內心是孤獨的,且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有的可能也是憤怒,同時,這樣的人在友誼方面也缺乏深度和實質的關係。
  • 對人,做好這一件事,既是本事友誼更穩固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大染缸,需要經過生活的坎坷與艱辛,讓自己進步和成長,渲染成生活所需要的樣子,其實經歷過才能使得自己蛻變,尤其與人相處時,更加能表現出自我獨特的一面。與人來往時,不要不是這方面的一件事,餘生相處友誼會更加的穩固與和諧,其實對人做好這一件事,既是自己的本事,也是自己有能力的一種表現,記住與人相處,儘量的減少摩擦,這樣才能避免損失減少麻煩。1.做好禮貌的尊重,減少吐槽帶來的煩惱與損失。
  • 每一個情緒崩潰的人,都值得被安慰
    每一個在生活中遇到諸多不如意的人,都希望可以被一件小事溫暖,都希望能夠從他人身上感受到愛意,每一句小小的安慰都是至關重要的、支撐著他們走出難過的救命稻草。每一個經歷過情緒崩潰的人,都值得被安慰。在一直複習考研,完全與周圍朋友切斷了聯繫的時候,食堂的一碗發酸的麵條都會令人感到難過;在一直忙著加班,而電腦突然卡住死機的時候也會突然崩潰......這無數個小小的瞬間,組成了我們當代年輕人的情緒崩潰圖鑑,不是我們不堅強,也不是我們太矯情,畢竟每一個哭過了的人都擦乾眼淚重新回到書桌前,只是我們需要一個發洩的途徑,我們也需要一個被安慰的契機。
  •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結果顯示,在這些人中,每7個人中就至少有1人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被父母忽視。缺乏情感支持和忽視監督是最常見的忽視形式。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過被父母忽視的經歷。這種忽視說不上有多麼糟糕,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童年很愉快。
  • 北大學子抨擊父母 | 情感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如果說這件事有什麼價值,應該是它再次製造出了一個關於家庭教養的討論空間。人們再次思考,什麼樣的家庭教養是好的?不談這篇稿子本身。此次事件引發了大規模的評論,大家紛紛表示自己的父母有類似文中的行為。如果說文中能夠看出父母有什麼樣的不足,可能我們能看到的是中國家庭中常見的一種「情感忽視」。
  •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比暴力更可怕,別再這樣忽視孩子
    短片講的是爸爸回家後,就一直低著頭看手機,面對女兒的各種情感需求,都沒有反應,爸爸只有一個動作,就是一直低著頭看手機。等爸爸發現手機沒電後,想回應女兒的需求時,抬頭卻發現,自己已白髮蒼蒼,滿臉鬍子。而此時,開門進來的是已經長大的女兒。
  • 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的人,最容易犯3個錯誤
    今天我們聊聊童年情感忽視。罐頭質檢員:酒酒我身邊每個朋友,都可以講出一大堆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刻骨記憶。比如父親在一個普通晚餐時一個嫌棄的表情,比如考到好成績興奮地回到家,卻沒有得到一個字的讚揚。童年情感忽視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 媽媽很忙:一直忽視情感需求,孩子很難健康長高
    我們都知道,要想管理好身高,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必不可少。但是,孩子的情緒是「滑溜溜」的、讓人難以捉摸,一會滑到歡樂的海洋,一會又躥到崩潰的懸崖,該如何引導呢?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成長中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長期情感忽視,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 童年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一生的危害
    被忽視的孩子,因為從小沒有體驗過情感依賴,獨自長大。所以,長大後,哪怕與愛的人在一起,他也不會輕易依賴,因為,不習慣。無論是折花、還是打人、甚至自殺,其實,這背後的核心情緒都是憤怒。只不過,來訪者無法準確地感受和描述這種情緒。越是認不出、憤怒在內心就會積壓得越久,便會導致更大程度的憤怒。
  •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但如果深挖會發現,在「校園暴力」背後,更是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的深刻影響。而在這些家庭教育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情感忽視」。一、 陳念、魏萊、小北,都是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情感忽視」這一概念,是臨床心理學博士珍妮絲·韋伯在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基礎和經驗中提出並推廣的。
  • 壞情緒可以全部消失嗎?|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1「杭州心理諮詢」
    如果父母長時間的和孩子沒有情感互動,孩子也會退縮,喪失對情感的關注。情感忽視是被「教」出來的。這裡的教並不是指有意的行為,而是無意的一種傳遞。情感忽視是一種創傷,會在代際之間傳遞。一個被忽視的孩子,當她長大後做了媽媽,也很難對自己的孩子給與情感關注。
  • 《被忽視的孩子》:不要讓情感忽視成為你人生苦惱的原因
    長大之後,卻總是在某些方面感覺不對勁,比如當我的朋友或是親戚家裡出了什麼事的時候,我沒有辦法給他們什麼反應,在情緒上做不到感同身受,或者在很多時候像是站在世界之外觀看這個世界,感覺就像一個局外人一般,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更不用說在大多數時候都沒辦法和一個人深入交流了。
  • 《被忽視的孩子》:不要讓情感忽視成為你人生痛苦的根源
    長大之後,卻總是在某些方面感覺不對勁,比如當我的朋友或是親戚家裡出了什麼事的時候,我沒有辦法給他們什麼反應,在情緒上做不到感同身受,或者在很多時候像是站在世界之外觀看這個世界,感覺就像一個局外人一般,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更不用說在大多數時候都沒辦法和一個人深入交流了。
  • 「媽媽你不要不理我」,家長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以下4種:(1)"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不會與情緒相處有些人常常被自己的焦慮、抑鬱莫名的情緒嚇到,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為什麼生氣,從而更加焦慮更加抑鬱。每當想像一些遇到什麼事都淡定的人一樣的時候,就越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
  • 如何快速看透一個人?怎樣識人?看透人心的14個小技巧
    每個人都是月亮,總有一個陰暗面,從來不讓人看見。——馬克·吐溫行走江湖,交際應酬,你必須看透人心,才不至於處處碰壁,頭破血流。有的時候,交友不慎,可能就會讓你誤入歧途,抱憾終身。這期的節目,唐歌就來為你分享:如何快速看清一個人?怎樣識人?看透人心的14個小技巧,掌握了下面的這些方法,你不必閱人無數,也可以看透人心。一 看形態著裝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可以折射出內心的想法。
  •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走出焦慮生命的虛無感
    01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扎克是一個早熟並格外活躍的三年級學生,家裡有三個孩子,他是最小的,生活在一個悠閒並充滿愛的家庭中。一天他在學校因為「頂嘴」惹了麻煩,他帶回一封告狀信,老師在上面這樣描述他的行為:「扎克今天很不尊敬人」。他媽媽讓他坐下,問他發生了什麼。
  •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父母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父母還不改變?
    在情感忽視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情緒不熟悉。他們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也難以區分情緒與情緒之間細微的不同。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比如,一個會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會關心孩子的情緒:「這件事讓你感到很難過?」
  • 解讀《被忽視的孩子》——情感忽視影響一生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成年後,表面看起來也很正常,他們意識不到自身根基的結構存在缺陷,也不知道童年的經歷仍在對自己發揮作用。但無論他們多麼優秀,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都傾向於責備自己。他們樂於為別人付出,卻很難接受別人的情誼,緊緊地守護自己內心空虛的秘密。童年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成年後會有什麼樣的共同特徵?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特徵:空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