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收過後,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村民徐秀春原本為2018年是否增加扁杏樹的種植面積而糾結。沒想到,中央的政策解決了她的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個消息讓徐秀春的心不再糾結,「2018年開春,我要在原來的玉米地裡種上扁杏。我不擔心了,有信心奔小康了。」
土城子鄉地處奈曼旗南部山區,多屬於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乾旱缺水一直是土城子鄉百姓的噩夢。尤其2017年夏天,土城子鄉遭遇大旱,近百萬畝耕地無法播種,種在地裡的農作物也旱死了,只有扁杏樹長勢頗好,取得了不錯的收成。徐秀春想多種些杏樹,但是杏樹三四年才開花結果,5年進入盛果期。這意味著種下扁杏樹5年內看不到收益,第二輪土地承包最多再有10年就到期了,徐秀春擔心自己的心血成了「別人口袋裡的錢」。
像徐秀春一樣的土城子鄉村民不在少數。扁杏的收益大家都看在眼裡,但見效慢成為村民心裡最大的顧慮。第二輪土地承包將從2023年起陸續到期,經過5年的培育,剛見到收益國家就把土地收回去了,村民怕自己的辛苦白費。而「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無疑是給村民們吃了「定心丸」。
在平頂山村,村民曾在坡地、荒地上種滿了玉米,但惡劣的氣候條件卻常常讓村民的辛苦付諸東流,年年抗旱、年年抗災。直到2002年,村黨支部書記杜福明帶領村民嘗試種植扁杏,「當時為了退耕還林,沒考慮種杏賺錢,只為了綠化後改變生態環境。」
幾年後,平頂山村的扁杏長勢旺盛,效益良好,不僅對環境綠化起到了作用,還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杜福明說,雖然扁杏見效慢,5年後才能拿到收益,但樹苗對土地要求不高,種植技術簡單,耐旱耐寒、抗澇抗鹽。「而且,扁杏渾身是寶,果肉可以做成杏幹、果脯、果醬,杏仁可以做杏仁乳飲品,杏核可以做枕頭,加工成活性炭,還便於保存,能有效抵抗市場風險。」
與此同時,根據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村民種扁杏樹一畝補助1600元,5年內到位。杜福明說,扁杏一次栽種,多年受益,好一點的地畝均收益2000元,一般也能達到1000元。「種植扁杏雖然前5年見不到收益,但是林下可以種植作物。」2016年,杜福明憑藉扁杏增收近3萬元,在2017年大旱的情況下,仍收益1萬多元。
在政策和收益的「雙保險」下,不少平頂山村村民投入扁杏產業。經過15年發展,如今平頂山村有8100畝扁杏林,處處是扁杏樹。
齊金英就是扁杏產業的受益者,他曾是村裡2016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齊金英依託鄉裡的扶貧政策,在栽植的杏樹林下養起了雞,發展林下養殖。後來,前幾年種的扁杏也開始有了收益,齊金英成功脫貧。
2017年12月,在土地上凍之前,平頂山村的山坡上,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平整出一道道梯田,平頂山村2018年春天將大面積增加扁杏種植面積,「平頂山現有村民222戶898人,耕地4600畝、林地8100畝,大伙兒準備拿出三分之二的耕地來種扁杏。「杜福明說。
為扁杏忙碌的不只平頂山村,旁邊的奈曼杖子村村民吳品貴也找來了親戚鄰居,幫助他家修建梯田,準備種上扁杏,「我們原來也知道這個扁杏掙錢,但土地承包快到期了,我們也不敢栽,現在承包期滿土地再續30年,我準備把家裡20畝地都種扁杏」。
據土城子鄉黨委副書記於洪峰介紹,今後3年,土城子鄉扁杏種植面積計劃將擴大到10萬畝,扁杏核產量將達1萬噸,產值可望突破1億元。按照扁杏面積人均7.5畝計算,每畝地純收入最少可達1000元,人均收益7500元。「杏仁銷往赤峰市和河北承德的加工企業,目前供不應求。鄉裡還規劃在平頂山村和化吉營子村建設杏仁、果脯加工廠,提高產品附加值。」於洪峰說。
在熱鬧的種植熱背後,帶領農民致富的村幹部有了更多思考。杜福明說,平頂山村要改變過去種杏賣杏、粗放經營的模式,要在集中連片種植區,逐步引進加工企業就地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做大扁杏產業。
2016年,平頂山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扶持重點村。平頂山村積極發揮山區地貌、古城遺蹟、杏樹花開的獨特優勢,吸引遊客觀光,打造杏花節等季節性旅遊。2017年春天杏花開時,吸引了數萬遊客前來參觀。
土城子鄉也積極抓住全域旅遊的大趨勢,整合全鄉旅遊資源,邀請設計院量身打造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對平頂山、杏樹園子、奈曼杖子等幾個重點村進行了特色小鎮規劃,「扁杏仁產業+旅遊產業」的模式,讓村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徐秀春對未來充滿信心,她說,扁杏鎖住了地下的水,改變了生活環境,還穩定了收入,「再加上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的政策,村民都幹勁十足」。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