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杏成內蒙古偏遠鄉村「致富果」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2017年秋收過後,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村民徐秀春原本為2018年是否增加扁杏樹的種植面積而糾結。沒想到,中央的政策解決了她的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個消息讓徐秀春的心不再糾結,「2018年開春,我要在原來的玉米地裡種上扁杏。我不擔心了,有信心奔小康了。」

  土城子鄉地處奈曼旗南部山區,多屬於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乾旱缺水一直是土城子鄉百姓的噩夢。尤其2017年夏天,土城子鄉遭遇大旱,近百萬畝耕地無法播種,種在地裡的農作物也旱死了,只有扁杏樹長勢頗好,取得了不錯的收成。徐秀春想多種些杏樹,但是杏樹三四年才開花結果,5年進入盛果期。這意味著種下扁杏樹5年內看不到收益,第二輪土地承包最多再有10年就到期了,徐秀春擔心自己的心血成了「別人口袋裡的錢」。

  像徐秀春一樣的土城子鄉村民不在少數。扁杏的收益大家都看在眼裡,但見效慢成為村民心裡最大的顧慮。第二輪土地承包將從2023年起陸續到期,經過5年的培育,剛見到收益國家就把土地收回去了,村民怕自己的辛苦白費。而「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無疑是給村民們吃了「定心丸」。

  在平頂山村,村民曾在坡地、荒地上種滿了玉米,但惡劣的氣候條件卻常常讓村民的辛苦付諸東流,年年抗旱、年年抗災。直到2002年,村黨支部書記杜福明帶領村民嘗試種植扁杏,「當時為了退耕還林,沒考慮種杏賺錢,只為了綠化後改變生態環境。」

  幾年後,平頂山村的扁杏長勢旺盛,效益良好,不僅對環境綠化起到了作用,還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杜福明說,雖然扁杏見效慢,5年後才能拿到收益,但樹苗對土地要求不高,種植技術簡單,耐旱耐寒、抗澇抗鹽。「而且,扁杏渾身是寶,果肉可以做成杏幹、果脯、果醬,杏仁可以做杏仁乳飲品,杏核可以做枕頭,加工成活性炭,還便於保存,能有效抵抗市場風險。」

  與此同時,根據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村民種扁杏樹一畝補助1600元,5年內到位。杜福明說,扁杏一次栽種,多年受益,好一點的地畝均收益2000元,一般也能達到1000元。「種植扁杏雖然前5年見不到收益,但是林下可以種植作物。」2016年,杜福明憑藉扁杏增收近3萬元,在2017年大旱的情況下,仍收益1萬多元。

  在政策和收益的「雙保險」下,不少平頂山村村民投入扁杏產業。經過15年發展,如今平頂山村有8100畝扁杏林,處處是扁杏樹。

  齊金英就是扁杏產業的受益者,他曾是村裡2016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齊金英依託鄉裡的扶貧政策,在栽植的杏樹林下養起了雞,發展林下養殖。後來,前幾年種的扁杏也開始有了收益,齊金英成功脫貧。

  2017年12月,在土地上凍之前,平頂山村的山坡上,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平整出一道道梯田,平頂山村2018年春天將大面積增加扁杏種植面積,「平頂山現有村民222戶898人,耕地4600畝、林地8100畝,大伙兒準備拿出三分之二的耕地來種扁杏。「杜福明說。

  為扁杏忙碌的不只平頂山村,旁邊的奈曼杖子村村民吳品貴也找來了親戚鄰居,幫助他家修建梯田,準備種上扁杏,「我們原來也知道這個扁杏掙錢,但土地承包快到期了,我們也不敢栽,現在承包期滿土地再續30年,我準備把家裡20畝地都種扁杏」。

  據土城子鄉黨委副書記於洪峰介紹,今後3年,土城子鄉扁杏種植面積計劃將擴大到10萬畝,扁杏核產量將達1萬噸,產值可望突破1億元。按照扁杏面積人均7.5畝計算,每畝地純收入最少可達1000元,人均收益7500元。「杏仁銷往赤峰市和河北承德的加工企業,目前供不應求。鄉裡還規劃在平頂山村和化吉營子村建設杏仁、果脯加工廠,提高產品附加值。」於洪峰說。

  在熱鬧的種植熱背後,帶領農民致富的村幹部有了更多思考。杜福明說,平頂山村要改變過去種杏賣杏、粗放經營的模式,要在集中連片種植區,逐步引進加工企業就地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做大扁杏產業。

  2016年,平頂山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扶持重點村。平頂山村積極發揮山區地貌、古城遺蹟、杏樹花開的獨特優勢,吸引遊客觀光,打造杏花節等季節性旅遊。2017年春天杏花開時,吸引了數萬遊客前來參觀。

  土城子鄉也積極抓住全域旅遊的大趨勢,整合全鄉旅遊資源,邀請設計院量身打造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對平頂山、杏樹園子、奈曼杖子等幾個重點村進行了特色小鎮規劃,「扁杏仁產業+旅遊產業」的模式,讓村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徐秀春對未來充滿信心,她說,扁杏鎖住了地下的水,改變了生活環境,還穩定了收入,「再加上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的政策,村民都幹勁十足」。

(責任編輯:佟明彪)

相關焦點

  • 吃定心丸種新希望 小小扁杏成內蒙古土城子鄉的致富果
    隆冬時節,行走在內蒙古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的山道上,朔風凜冽,寒氣透骨。路兩側翻整一新的梯田,開春後將被種上扁杏樹。平頂山村村委會主任許國棟告訴記者:「前些日子可熱鬧了,幾十臺推土機一起作業,為我們村整理出2000畝新的扁杏地。」他的一番話,讓人感受到村民種植扁杏的火熱幹勁。
  • 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土城子鄉: 小扁杏成了「脫貧果」
    這個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南部山區鄉,機器轟鳴,推土機、挖掘機,來往穿梭,作業不停……  勁風吹——  「好政策來了,心裡有底了」  「多的時候有70多臺推土機在整地呢。這是旗裡幫咱們進行土地整治。我們村222戶898口人,耕地4600畝、林地8100畝,大夥準備拿出三分之二的耕地來種扁杏,全村扁杏將達到13100畝。」
  • 扁杏好吃樹難栽!春風吹來杏花開!要問扁杏在哪裡? 歡迎你到奈曼來!
    春風又起扁杏村層十九大報告關於農村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的政策,給以種植扁杏尋求致富的通遼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的村民們吃了定心丸為保證每株杏樹長勢更好,每天清晨,齊金英會招呼上鄉親們一起到杏樹林清剪枝杈。齊金英家曾是村裡的貧困戶。2002年開始嘗試種植扁杏,五年後扁杏進入盛果期,十五畝杏林單靠賣杏核一年就有兩萬多元收入。幾年下來,齊金英家順利的摘掉貧困帽子。今年,她又增加了十畝地的扁杏種植。
  • 且看古城扶貧事:內蒙古奈曼旗土城子鄉扶貧工作見聞
    為此,扶貧工作組這群村民眼裡的「熱心客」,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後,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繪藍圖」,修梯田、栽扁杏、養土雞、育肥羊……開出了 一個個致富增收的「方子」 土城子鄉精準扶貧把養殖業作為脫貧致富產業之一,探索走出大戶帶動發展之路,創造幫、趕、超的脫貧氛圍,實行獎勵機制,鼓勵抱團取暖、合力攻堅。
  • 奈曼旗土城子人們為杏忙
    法制網記者顏愛勇2017年12月14日午夜,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迎來了今冬的第一場雪,瑞雪兆豐年。離奈曼旗縣城近百公裡的土城子鄉儘管氣溫低至零下近20攝氏度,確絲毫沒有影響杜福明、徐秀春等平頂山村農民對土地謀劃、種植扁杏的熱情和熾熱的心。次日一大早,路上雪花飛舞,記者一路往南,一個多小時車程到達土城子鄉。
  • 小芒果成了致富果
    芒果成為右江農民的致富果。全區芒果種植戶達2.95萬戶,人均種植芒果1.08畝,果農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一些鄉村依託芒果產業,建起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生態經濟園區,「荒山野嶺變成了芒果林,村莊變成了景區,咱日子越過越紅火!」四塘鎮農民羅世高說。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深冬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早已被雪花點綴的一片銀白。臨近晌午,黃花塔拉蘇木巴彥敖包嘎查村民韓國友在自家牛舍忙活著,篩草、清理牛舍,看著活蹦亂跳的小牛,韓國友滿眼愛撫,不願離開。「我們村裡人都寵著這些牛,這可是為我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 「三峽橘海」激活鄉村旅遊 生態種植種出「致富果」
    成片的橘樹隨著群山綿延不絕,將整個山村裝點成一片浩瀚的綠色海洋。13日,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昔日的貧瘠小山村,如今已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融合發展,忠縣柑橘產業已建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了生態資源保護和農民致富增收的「雙贏」。
  • 大餘樟鬥:小小百香果 致富好「錢」景
    近日,筆者走進大餘縣樟鬥鎮樟鬥村百香果產業扶貧基地,150餘畝百香果陸續成熟,一排排整齊的藤架上掛滿了形如雞蛋的果實,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村民正忙著採摘搬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第一年畝產約3000斤,年產40多萬斤,預計收入110多萬元。」
  • 牛油果成孟連老百姓的「致富果」
    人民網昆明12月1日電 (虎遵會)本網11月30日從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舉辦的「孟連牛油果」區域公共品牌發布推介會上獲悉,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牛油果規範化種植示範園5萬畝,投產1萬畝,產量4000噸,產值1億元,牛油果已發展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果」。
  • 鄉村振興靠什麼?北京門頭溝這個村趟出一條致富新路
    鄉村振興,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其堅實的基礎。背靠著綠水青山,不少京郊農村正在嘗試依託於豐富的生態資源,打造別具特色的京郊遊體驗方式,趟出一條致富新路。從靠山吃山到護山愛山,山區百姓已漸漸嘗到了保護好生態帶來的甜頭。
  • 藍田萬畝杏花結出「杏」福碩果,快來採摘你的小「杏」運!
    >一樹黃杏兒才攀枝頭卻上心頭小編偷偷告訴大家藍田華胥鎮媧氏村的大銀杏熟啦!02媧氏村千畝杏林走進媧氏村,千畝杏林遠觀綠樹成蔭,近看金黃一片,一顆顆沉甸甸的「杏」福之果壓低了枝頭,鑲嵌在綠葉之中,散發出豐收的幸福光芒,空氣中流淌著杏子的香味,沁人心脾。
  • 信都區漿水鎮:種上「致富果」念好「生態經」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之信都區漿水鎮種上「致富果」念好「生態經」相關數據全鎮蘋果、板慄種植面積分別達2萬畝和14萬畝,創建蘋果標準化示範園生產基地18個,板慄生產基地近年來,漿水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發展現代蘋果產業、展示蘋果文化、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的全域旅遊為著力點,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山村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 長豐縣雙墩鎮:聖女果長成鄉村振興「致富果」
    據悉,聖女果又稱小西紅柿、小番茄果、櫻桃番茄等,為茄科番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適應性強,抗性好,在我國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既可作蔬菜又可作水果,因其外觀玲瓏可愛,含糖度很高,口味香甜鮮美,風味獨特而廣受消費者喜愛。
  • 【新疆好網民 傳遞正能量】在輪臺,甜蜜的不止白杏……
    說起新疆,那香甜的瓜果一定是小夥伴們聊得最多的話題。在天山南麓、塔裡木盆地北緣的新疆巴州輪臺縣,有一種顏值與實力兼具的水果——白杏。在這個六月,輪臺白杏在以其晶瑩剔透的可人兒外表與甜蜜多汁的超讚口感徵服全國朋友們味蕾的同時,更成為該縣群眾的致富果。輪臺縣於2004年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命名為「中國白杏之鄉」,縣域內現有白杏種植面積近10萬畝。
  • 河南永城:火龍果成農民增收致富果
    趙介明在採摘火龍果 王蕾 攝「2020年雖是初果期,但收成不錯,畝產1000多斤。」如今,在永城,「南果北種」已經成為現實。說幹就幹,2019年5月,趙介明在本村流轉了近70畝土地,在廣西等地考察後,他引進了臺灣軟枝大紅這個品種。「臺灣軟枝大紅最大的亮點是自花授粉,不僅節省了人工成本,還具有果型好、肉質細嫩、口感清甜等特點,很受市場歡迎。」趙介明說,為種植好火龍果,通過不斷實踐,他終於摸索出了一套適宜北方氣候特點的管理技術。
  • 竹市蝶變①「三棵樹」結出「致富果」
    在該鎮竹龍村油茶種植基地,眼前200多畝鬱鬱蔥蔥的油茶樹,生機盎然,滿滿地承載著村民致富的希望……圖為洞口縣委書記艾方毅和鎮黨委書記胡小革等在竹市鎮曲塘村雪峰蜜桔基地調研「三棵樹」發展情況。柑橘、油茶、茶葉這「三棵樹」已逐漸成為洞口人的致富樹。
  • 孟津小寨村:糖心蘋果成了致富果
    近年來,孟津縣會盟鎮小寨村依託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種植業,又甜又脆的糖心蘋果成為了群眾的「致富果」。走進孟津縣會盟鎮小寨村村民萬會平家的紅富士果園,滿園果香撲鼻而來。摘一個蘋果輕輕一掰就成兩半,吃起來又脆又甜,滿嘴汁液沁人心扉。萬會平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果樹種植能手,種植蘋果已經有15年。
  • 十九大精神映紅梅莊「致富果」
    十九大精神映紅梅莊「致富果」 原標題:   「打竹板,心激動,豪情滿懷如浪湧,今天不說別的事,我要把十九大精神來傳誦……」日前,在河北省隆堯縣牛家橋鄉梅莊村的蘋果園裡,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 尉氏縣大營鎮:小草莓成了村民群眾的「致富果」
    「俺平時負責給草莓除草、澆水及採摘等工作,活不重、離家近,工作穩定,關鍵是還能學到很多實用的種植技術,為今後發展草莓種植,實現自主創業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正在草莓種植園裡採摘草莓的貧困戶趙大姐說起她的這份工作十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