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生活以及周圍世界中複雜的情緒現象,在本書中,我的作用就像一位導遊,帶領讀者縱覽有關情緒的科學發現。旅行的終點是理解情緒的含義,明智地處理情緒問題。這種理解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用的,就像物理學量子水平的觀測器會改變被觀測物體一樣,觀察情感的世界同樣會產生這種效果。
旅行的第一站是參觀人腦情緒構造的新發現,以此解釋我們生活中最難以理解的感性壓倒理性的時刻。人腦結構的相互作用控制了人的憤怒與恐懼、激情與喜悅。理解了這些,我們就會知道情緒的習慣可以破壞我們最良好的意願,同樣也可以克制更有破壞性或者自我打擊的情緒衝動。更重要的是,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使我們認識到塑造下一代情緒習慣的關鍵時機。
旅行的第二站,關注的是天生的神經系統是如何對所謂的「情緒智力」產生作用的。比如,能夠控制情緒衝動,理解他人內心最深處的感受,熟練地處理人際關係。這些罕見的本領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來說,就是「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於正確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式生氣」。
廣義的智力模式把情緒置於眾多生存潛能的中心。本書第三部分分析了情緒智力的關鍵作用:情緒智力如何維持我們最重視的人際關係,如果沒有情緒智力,人際關係就會受到破壞;對事業成功起到關鍵作用的情緒智力,正在受到市場力量前所未有的重視;有害的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危害與二手菸無異,情緒平衡是我們健康和幸福的保證。
不過人腦的神經迴路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性格不是先天決定的。本書第四部分介紹我們童年時期在家庭和學校中獲得的情緒經驗塑造了情緒的神經迴路,從正面或負面影響了我們情緒智力的基本技能。
調查表明在全球範圍內,當代兒童比上一代更容易遇到情緒困擾問題,他們更孤單和沮喪,更憤怒和任性,更緊張和容易焦慮,更衝動和具有攻擊性。
至於解決之道,我認為這取決於我們如何讓年輕一代防患於未然。現在我們對兒童的情緒教育放任自流,這會導致更加災難性的後果。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重新審視學校教育學生的方法,在教學中把頭腦和心靈結合起來。我們旅程的終點是參觀旨在教授兒童情緒智力基本技能的創新課程。人類的情緒競爭力包括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同理心,以及聆聽、解決危機和合作的藝術等,可以預見,總有一天,這些重要的內容將會成為學校教育的必修課。
我們的激情如果運用得當將會充滿智慧,激情可以指引我們的思想、價值觀以及生存,但激情又很容易受到扭曲。問題不在於情緒,而在於情緒的恰如其分以及情緒的表達。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將智慧賦予我們的情緒,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文明,公共生活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