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編輯」一個基因 楊樹不再「飄雪」

2020-12-13 科學網

 

楊樹良種選育實驗林 南京林業大學供圖

■本報記者 王方 通訊員 方彥蘅

楊樹在全球廣泛分布,是主要的造林用材樹種之一。但是楊樹飛絮為自身帶來了不少「差評」,嚴重製約了楊樹產業的發展。

通過克隆控制楊樹雌蕊和雄蕊發育的基因是實現不飛絮、少花粉楊樹品種培育的基礎科學問題。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楊樹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論文,為培育不飛絮、少花粉的美洲黑楊新品種提供了原創性成果。

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

優質、速生、高產,幹形通直,適應性強……我國楊樹產業規模龐大,楊樹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佔全國人工林面積的18%。

「楊樹是雌雄異株植物。由於雌株生長表現優秀,我國以前選育和推廣的楊樹良種大多為雌株。在達到性成熟年齡後,每年春季會產生大量飛絮,嚴重時遮擋視線,帶來交通和火災隱患,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解決該問題自然就提上日程了。」論文通訊作者、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尹佟明介紹。

然而,樹木選育的周期非常長,楊樹從雜交育苗到開花大約需要六七年時間,選育過程還必須做大量的田間試驗。比如楊樹優良品種「南林895」就是經過近20年的研究,從美洲黑楊與歐美楊雜交後代群體中選育出來的。

尹佟明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找到了性別決定基因,就可以在苗期鑑定它將來是否飛絮,進行性別的標記輔助早期選擇。現在有了基因編輯技術,還可以對決定雌蕊發育的基因進行準確敲除,做到精準育種,在不改變和影響其他性狀的情況下解決飛絮問題。」

提高育種效率、縮短育種周期,在現代林木育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找到決定植物重要性狀的基因呢?南京林業大學楊樹團隊進行了長期的科學探索。

找到特定基因

團隊以美洲黑楊為研究材料,於2012年構建了大規模的遺傳群體,對性別決定基因在基因組中的位置進行了精細定位。他們發現,美洲黑楊性別連鎖區位於楊樹19號染色體末端,並在性別決定區發現了Y染色體特異的DNA片段,證實美洲黑楊性別決定系統與人類一樣,屬XY性別決定系統。同時,利用自然群體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與性別表型一致的差異序列均來自於Y染色體特異的片段。

這個片段含有兩個基因,其中一個基因(FERR-R)是由在雌花中特異表達的基因FERR(該基因位於性別決定區外)複製形成,複製出的基因FERR-R丟失了部分序列,轉錄產生siRNA反過來攻擊FERR基因,使FERR基因的啟動子和第一外顯子發生甲基化,並降解FERR轉錄序列,從而抑制FERR基因在雄性中表達。另一個Y染色體特異片段上的基因MSL可以產生長鏈非編碼RNA。

遺傳轉化擬南芥實驗顯示,FERR基因的轉基因株系出現了雌蕊增加的表型,但過表達該基因不影響雄蕊發育;而MSL基因的轉基因株系由野生型的四強雄蕊轉變為六強雄蕊,並出現了7~8枚雄蕊的表型,過表達該基因不影響雌蕊發育,MSL有促雄功能。

通過對雌、雄花芽發育過程進行顯微切片觀察發現,楊樹雖然在春天開花,但雌花和雄花原基的形成是在上一年度的8月初。

美洲黑楊雌株只有FERR基因,所以雌花發育,而雄株雖然含有FERR基因,但該基因受到Y染色體特異的FERR-R基因抑制,所以在雄株花序中雌花不發育。

基因動態表達研究顯示,FERR基因的表達有很強的時空特異性,只在雌花原基分化的早期表達,而在其他組織器官和花原基分化後的發育過程中不表達,所以通過基因編緝技術可以敲除該基因,解決美洲黑楊雌株的飄絮問題;而針對MSL基因的編輯,可以減少花粉汙染。

典型例證的意義

植物性別領域國際專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Deborah Charlesworth對該項研究工作的原創性和學術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並就該研究對植物性別分化機制的理論問題,與團隊進行了深入合作。

三月份開始飄柳絮,接下來五月中下旬開始飄楊絮,飛絮的困擾往往到七月份才結束。

團隊成員、南京林業大學教授薛良交介紹,他們的研究還發現FERR基因、MSL基因同樣也在楊屬中另外一個亞屬物種小葉楊的性別決定區域存在,說明這兩個基因是楊樹性別決定系統的穩定組分。

柳樹基因組中也在性別決定區發現了FERR基因的同源基因。因此,楊、柳飄絮可用同樣的技術手段解決。

「楊樹是用材樹種,人們的需求是讓它生產木材。開花是生殖生長,每年開花結實要消耗大量營養,勢必影響楊樹的營養生長。楊樹在生產上是利用插條進行無性繁殖的,並不需要通過種子繁殖。利用種子繁殖,子代不能保持優良性狀。只能無性繁殖才能保持個體的優良性狀。當找到控制重要性狀的基因後,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加速林木的良種培育,該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證。」尹佟明表示。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559-2

《中國科學報》 (2020-12-08 第3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改變一個基因 楊樹不再「飄雪」
    比如楊樹優良品種「南林895」就是經過近20年的研究,從美洲黑楊與歐美楊雜交後代群體中選育出來的。尹佟明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找到了性別決定基因,就可以在苗期鑑定它將來是否飛絮,進行性別的標記輔助早期選擇。現在有了基因編輯技術,還可以對決定雌蕊發育的基因進行準確敲除,做到精準育種,在不改變和影響其他性狀的情況下把飛絮問題解決掉。」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FAST系統工作原理圖 7月11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成功研發出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
  • |敲除這個基因,即可實現楊樹不飄絮!
    楊樹在全球廣泛分布,是主要的造林用材樹種之一,但是楊樹飛絮導致的環境汙染,嚴重製約了楊樹產業的發展。通過克隆控制楊樹雌蕊和雄蕊發育的基因是實現不飛絮楊樹品種培育的基礎科學問題。這個片段含有兩個基因,分別是FERR-R 和MSL基因。
  • 這種基因改造楊樹有望成為拯救地球的「排頭兵」
    一項研究表明,不釋放有助於產生汙染空氣的化學物質的轉基因楊樹可能是拯救地球的關鍵。楊樹是一種快速增長的可再生木材,而且經常被視為化石燃料的綠色替代品。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說,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樹木能夠和它們的自然對手一樣生長。然而,人們擔心轉基因樹木會破壞野生環境,這意味著種植轉基因樹木的計劃面臨著巨大的反對聲。論文作者、俄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物技術專家史蒂夫·施特勞斯(Steve Strauss)說:「我們的發現表明,在不影響溫帶森林種植園生物量生產的情況下,異戊二烯的排放可以減少。」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基因編輯技術 是科技進步,還是瘋狂行為?
    今天的朋友圈,被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刷屏了。幾乎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這究竟是值得國人驕傲的科技進步,還是個別科學家不顧倫理與法律法規約束的瘋狂行為?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對胚胎的改造、設計不再是科學幻想。但各國對涉及人類胚胎操作的科學研究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我國也是如此。
  • 拓展Cas12a基因編輯系統並優化其基因編輯效率 | Genome Biology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開啟五大門派—新聞—科學網
    這家非營利公司是論文作者經常儲存研究中使用的分子工具的地方,也是其他科學家立即獲取這些分子工具的地方,還是一些科學家可以即刻得到相關試劑的地方。「一篇熱門論文發表之後,我們幾分鐘後就會接到電話。」這家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裡奇市的公司執行主任Joanne Kamens說。 從2013年年初開始,Addgene公司接到的電話就不斷增多。
  •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陽光充足(高光強)或高溫脅迫通常會抑制光合作用,進而導致作物嚴重減產。 因此,全球氣候變暖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陽光充足(高光強)或高溫脅迫通常會引起葉綠體中活性氧累積,抑制光合作用過程。
  • 研究發現鞘脂生物合成調控基因—新聞—科學網
    廣西大學和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聯合團隊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基因編輯的擬南芥類粘蛋白(ORMs)突變體,使擬南芥鞘脂生物合成不受調控,並導致種子不能存活
  • 理文編輯入駐科學網 為網友提供語言幫助
    2009年8月,科學網與業內知名的英文論文潤色公司理文編輯達成良好合作關係。
  • 鋅指蛋白與水稻發育、楊樹根系生長和抗旱性、光與擬南芥雄蕊伸長
    攜帶隱性突變等位基因saw1的水稻植株產生異常花葯,花葯壁腫脹,花粉敗育。在水稻中,CRISPR/Cas9介導的SAW1敲除產生了類似的雄性不育表型。SAW1編碼了一個新的核定位CCCH串聯鋅指蛋白,該蛋白可直接與GA合成基因OsGA20ox3的啟動子區域結合,誘導其花葯特異性表達。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例如損壞抑制腫瘤生長的基因,可能會導致癌症。此外,由於基因不僅在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在個體的細胞之間也存在差異。而當一個有機體同時包含經過編輯和未經編輯的細胞混合物時,它被稱為「鑲嵌體」。從事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尤其是胚胎基因編輯),將從技術層面為「技術人」的「誕生」提供可能性。賀建奎基因編輯的嬰兒就是一個例子,基因編輯嬰兒將改寫人類的進化方式,使人類由「自然人」演化為「技術人」。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
  • 人類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外媒關注:極不負責和不道德的
    這對雙胞胎姐妹尚處於胚胎未植入母親子宮時,其中一個基因(CCR5)經過基因編輯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全球範圍內,基因編輯都處於倫理討論的爭議地帶。在歐美國家中,人類基因編輯牽涉到自然性、公平理念等哲學命題,並可能含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因此科學界對於開展相關研究及其謹慎。
  • 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新聞—科學網
    同一類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區域,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在進化過程中遺傳基因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形成豐富的自然變異,即各種花期類型。這種現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非常普遍,是遺傳多樣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兩個關鍵基因 有研究發現,FRIGIDA(FRI)和FLOWERING LOCUS C(FLC)是抑制擬南芥開花的兩個關鍵基因。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
  • 基因編輯概念股有哪些?基因編輯概念股一覽
    基因編輯概念股有哪些?基因編輯概念股一覽  近期,一場由全球主要基因編輯工作者發起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在華盛頓舉行,探討了與基因編輯技術有關的各項熱門議題。峰會聲明並未嚴厲禁止對於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行為,研究人員仍可進行基礎的研究。這意味著目前的重點仍將是基因編輯技術本身發展和潛在應用。  基因編輯 為重症患者打開希望之門  12月初,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共同舉辦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透露,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治療B型血友病。
  • 「基因編輯」是精心策劃的商業宣傳,他想做中國的「馬斯克」
    去年 2 月初,賀建奎在他科學網博客上分享了一篇在伯克利基因編輯研討閉門會上他自己的報告記錄。當天參會的有基因專家、社會學家、倫理專家和政府代表,「很多尖銳的問題,引發了現場激烈的爭辯,火藥味十足」。僅僅一個月後,根據今天網上廣泛流傳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所示,名稱為 「CCR5 基因編輯」的實驗於去年 3 月份批准通過。結果就是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消息一出,立刻被各大媒體轉載。
  • CRISPR-Cas12a : 為你打開高效的基因編輯大門 | Genome Biology
    /articles/10.1186/s13059-019-1620-8?他的課題組關注生殖和再生領域,以及對基因組工程工具的開發和探索基因治療的新方法;Fei Teng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 他目前的研究關注在CRISPR-Cas系統在疾病建模和新基因組編輯工具的開發和應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