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復旦管院恢復建院3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國家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業務發展局局長,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博導劉勇,以「對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幾點思考」為主題與復旦管院的師生進行了交流。
劉勇局長首先從「量化寬鬆(簡稱QE)貨幣政策的概念、理論基礎及傳導機制」開始談起。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主要指各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購買政府債券、銀行金融資產等做法。其理論基礎包括經典的貨幣非中性理論、流動性陷阱理論、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伯南克的經濟大蕭條理論、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理論、金融加速器理論等。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則包括資產組合平衡效應及其他類型的傳導渠道等。
劉勇局長詳細地剖析了美國、歐洲和日本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歷程、效果及影響:
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歷程可謂「功成身退」。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美聯儲自2008年11月以來共推出了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及一輪扭轉操作(OT)政策,在有效阻止危機蔓延的同時,刺激了美國經濟的復甦,就業率逐步降至7%以下,且通脹較為溫和。美聯儲於2013年6月首次提出考慮推出量化寬鬆(QE),2014年10月29日,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將在10月末停止資產購買計劃,意味著實施6年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正式結束。今年以來,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有可能在2015年第三季度重新啟動加息計劃,逐步恢復貨幣政策的正常化。
歐洲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歷程則為「漸進式寬鬆,並不斷加碼,前景待定」。由於歐盟只有統一的歐洲央行,但缺乏相應統一的「歐洲財政部」,因此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其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始終幅度有限,而且缺乏財政政策和結構調整的配合。經過多次協調,從2010年開始,歐洲央行實施SMP方案,拉開了歐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序幕。
日本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歷程可歸納為「從QE(量化寬鬆)到QQE(質量化寬鬆政策),為保通脹不遺餘力。」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創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先河,目前日本已先後實施了五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日本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實現2%的通脹目標的開放式資產購買項目,這一點和美國、歐洲相似,但日本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更為激進,引發日本政府債務率的增加,目前債務率高達230%,但以內債為主。
中國應對全球QE的貨幣政策實踐。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和美國QE政策的推出,我國貨幣政策採取頂住美國QE的基本策略,多管齊下,應對次貸危機和美國QE的衝擊。
活動介紹:
2015年5月11日晚,以「對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幾點思考」為主題的「問學講堂」在復旦管院友邦堂舉行。作為復旦管院恢復建院3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國家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業務發展局局長,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博導劉勇第五次站在「問學講堂」的講臺上。復旦管院財務金融系系主任孫謙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
隨著3月20日,復旦管院恢復建院30周年正式啟動,在接下來的一整年中,復旦管院將舉辦以【創立30】為主題的「大師論壇」、「問學講堂」、「聚勁論壇」、「職場人生」等系列活動,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