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一場由政府推動、企業與合作社布展的「奈曼旗有機農產品第一村」發布會上,奈曼旗土城子鄉一家合作社的幾箱土雞蛋,引來各大媒體關注。
土城子鄉鄉長王偉生被媒體人圍住,問個不停。
「箱子貼籤上都有聯繫人,是證明這箱雞蛋是他們家的嗎?」
「這些養雞戶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嗎?」
「箱子上的二維碼,能掃出遠程監控畫面、看到養殖戶、看到散逛雞?」
過去生活困難的時候,土城子鄉的老百姓,家家都要養十隻八隻土雞,攢點兒雞蛋,換現錢。現在即使是最困難的家庭,每天吃幾個雞蛋也不是啥大事兒了。雖然雞蛋賣不了多少錢,但家家養土雞的習慣卻保持了下來。
用什麼辦法,讓貧困戶找到最實用、最快捷的來錢道?鄉裡的幾位幹部研究起「消費扶貧」的概念。「我們鄉是山區,靠天吃飯,農副產品種類豐富,雖產量不高,但品質好,就想著通過一套組合拳,把貧困戶家裡的雜糧雜豆、土雞蛋、散逛雞包裝起來,做個品牌,闖闖市場。」鄉黨委書記李茂平說。
得知鄉裡的這個思路,杏樹園子村黨支部書記張樹新就和包村幹部商量,「我們村成立一個貧困戶養殖合作社,先把我們的土雞蛋推一推吧!」
「山裡人家雞蛋香,消費扶貧大家幫;杏樹園土雞蛋,送出真誠,吃出健康!」沒過幾天,在鄉裡幹部的推動下,合作社建立了,商標註冊了,就連這條廣告語,也被旗裡經營戶外和計程車廣告的公司,給免費發布了。電商企業免費幫助合作社製作網頁,鄉裡籌資為村裡安裝了遠程監控,真正實現了二維碼一掃,就能看到散逛雞。
「你們的土雞蛋現在有多少,能給我裝70箱嗎?明天就要,還要確保是貧困戶家裡的。」3月19日,包裝盒剛剛發到村裡,第一批訂單就來了。張樹新立即組織社員給雞蛋貼籤裝箱,給每家貧困戶的土雞蛋「上戶口」,標明主人和聯繫電話。
「消費扶貧的理念求的是精準,下一步要為這些貧困戶制定購雛補貼政策,一家養上100隻土雞,就是扣除成本,也能收入過萬元,在不耽誤農活的情況下,當年就能實現脫貧。」李茂平說。(王世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