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英拾粹丨尤陳俊:明清「健訟」之風中的經濟理性

2021-02-09 春風悠且遠法意詠而歸

2019年9月28日晚,洪範學術論壇第102期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沈家本堂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的主題是「明清『健訟』之風中的經濟理性」,主講人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尤陳俊副教授。本次講座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李棟教授主持,與談人為華中科技大學饒傳平副教授、華中師範大學李雲龍老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伊萬老師。湖南師範大學劉順峰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蔣楠楠老師以及眾多法科學子參與了本次講座。

尤陳俊副教授進行講座

講座伊始,尤陳俊老師指出,「健訟之風」與「高額訟費」常常見諸明清時代的史料記載,然而對於這兩種記載之間的悖論,學界現有的研究大多將其歸因於老百姓缺乏經濟理性。尤老師認為,應當將老百姓視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利益計算能力的主體,並在此視角下對「高額訟費」背景下的「健訟之風」作出解釋,繼而探究「健訟」究竟是誇張的表述還是客觀的事實。

尤老師認為,儘管儒家經典說教和官方意識形態都在宣揚「無訟」,一般印象中老百姓似乎都是「厭訟」,但這兩個詞語並不是全部的歷史真相。兩宋、明清時期的文獻史料對於百姓「健訟」有著大量描述,且多將詞訟繁滋歸因於訟棍胥吏的百端煽惑。這一解釋雖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但也體現了官員對百姓和訟師的成見:百姓無知而易於煽動,訟師邪惡而偏好煽動。事實上,綜合運用司法檔案、方志、民間契約、官箴書、墓志銘和各類調查報告等材料可以發現:老百姓並非是官方敘事中的愚昧之徒,他們具有相當的經濟理性,常採取各種策略以減輕訟費壓力。首先是「多人分攤訟費」。宗族之間官司的增多使得分攤訟費成為可能。其次通過「官司打半截」的方式以節省訴訟開支。「官司打半截」是當事人在糾紛解決過程中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種切實手段。

基於上述分析,尤陳俊老師對「高額訟費」下的「健訟」之風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明清時代並不存在法定的訴訟收費制度,涉訴百姓的確面臨著灰色的司法陋規乃至完全非法的勒索盤剝所堆積起來的「高昂」訟費之威脅。但是,老百姓並非缺乏經濟理性的行動者,他們也發展並分享著能將「高額訟費」降低至自己勉強可承受水平的應對策略。這或許就是在明清 「高額訟費」的時代背景下,老百姓仍表現出「健訟」的關鍵所在。

講座最後,尤陳俊老師對於傳統的法律史研究方法進行了檢討和反思。他認為,法律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密切相關,法律史研究應與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結合起來,以求得出更為全面而準確的結論。

李棟教授發言

隨後,講座進入交流互動環節。李棟教授認為,社會學研究方法注入法律史有利於增加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尤老師通過綜合運用多種層次的史料,從更加微觀的角度對「健訟」現象進行了解讀。

饒傳平副教授發言

饒傳平老師認為,尤老師的學術研究重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法史方法論,二是明清訴訟文化;通過具體分析尤老師的文章,他對尤老師在史料運用、觀點創新以及對社科理論的熟悉運用方面表示充分讚賞和認同。

李雲龍老師發言

李雲龍老師認為,能否輕易地給一個時代、一個區域打上「健訟」的標籤,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同時他指出,尤老師對健訟問題的研究,確實反映了中法史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的推進。

伊萬老師發言

伊萬老師認為,古代中西方在訴訟文化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在比較法的視野下,他對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訴訟狀況進行了分析。其後,他向尤老師提問,能否從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考察影響中國古代訴訟費用的因素。

蔣楠楠老師發言

蔣楠楠老師表示,非常欽佩尤老師在運用地方司法檔案上的成就,並建議尤老師向同學們傳授有效利用司法檔案的方法與門徑。

法律史博士生鞏哲向尤老師提問到:訴訟費用存在官方認可的費用和潛規則費用之分,應如何對其進行辨別和界分?法律史博士生喻平向尤老師提問到:訟師的汙名化來自民間的厭訟心態,但實際上訟師在民間健訟中又發揮著重要作用,怎樣理解這種行動與觀念之間的背離?法律史博士生王天一向尤老師提問道,技術官僚的記載是否就必然反映了明清時期訴訟的真實樣態?在法史研究中,如何看待文化精英、紳士鄉賢與技術官僚在話語形態上的不同? 

尤陳俊老師對以上問題做了統一解答。他認為,不能籠統地看待明清社會的健訟現象,健訟問題會隨著時間、空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明清時期並未對訴訟收費予以立法規制,因此訴訟收費存在著「合法的非法性」或「非法的合法性」問題,即為了維持官僚系統的運轉,不得對某些不合理收費予以默認;雖然某些當事人出於特定原因會不斷訴訟,但經濟成本仍然是影響當事人訴訟行為的重要因素;官方記載與民間記載會因作者的地位、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應當仔細辨別,以求在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史料當中尋找較為貼切的歷史形象。

陳景良教授進行總結

在最後的總結中,陳景良教授指出,尤陳俊老師在材料的挖掘、方法的運用和研究領域的開拓上,為法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中南法史學子的傑出代表,尤老師刻苦鑽研、力求創新的精神值得碩博士生們學習。年輕學子應立足材料,在自己專注的領域多下功夫。只有練就真本領,才能成就自己的學術事業。

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撰文:歐陽紫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2019級碩士生。攝像:蔡  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2018級碩士生。統稿:王小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2018級博士生。編輯:劉  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2019級碩士生。

相關焦點

  • 法史文評|尤陳俊:明清中國房地買賣俗例中的習慣權利——以「嘆契」為中心的考察
    所謂「江南」,其地域範圍「大則囊括蘇皖南部、浙江全省乃至江西大部,小則僅有太湖東部平原之一角」,而依據李伯重的看法,「就明清時代而言,作為一個經濟區域的江南地區,其合理範圍應是今蘇南浙北,即明清的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蘇州府劃出的倉州」(57)。上述各例中的松江府、丹徒縣、吳縣、太湖廳和慈谿縣,正是座落在此「八府一州」的範圍之內。
  • 挑亮理性之光,擴張生命境界 --極限運動中的理性
    上期講座中洪果老師留下的思考題是理性是否有邊界、是否應該有邊界、邊界是否是不變的?
  • 擷英拾粹|劉曉林:注釋律學中的「六殺」與「七殺」
    關於「六殺」與「七殺」的提出,劉曉林教授指出「六殺」與「七殺」之說主要見於律學著作、現代辭書與中國法制史教材當中,不同出處所論及之內容的表述與側重各有不同。從時間順序看,可見其中沿襲痕跡以及沿襲過程中針對具體內容的認識所產生的偏差。
  • 母校拾粹
    母校拾粹 日前,因公務得以來到青島農業大學,雖然母校萊陽農學院的校名已改,但校園內美麗依然。閒暇之餘,便在校園裡轉了轉。 走出辦公樓,後面是個小廣場,廣場東北角有一彎湖水。我沿湖邊東行,走過拱橋,來到湖北面,走進一座探入水中的方亭。
  • 美劇擷英之布瑞篇03-2:熟悉「I'll be right back」結構的句型
    美劇擷英之布瑞篇03-2:熟悉「I'll be right back」結構的句型
  • 美劇擷英之布瑞篇:學用「I get it」,向對方展現你的善意與體貼
    美劇擷英之布瑞篇:學用「I get it」,向對方展現你的善意與體貼 2020-11
  • 趙國壯 | 論中國糖業經濟的「明清變革」
    明清時期是中國糖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性階段,上承宋元時期中國製糖業的革新成果,下啟近代以來中國糖品的大規模生產。是故,無論是從全面理解近代中國糖業發展變化角度來看,還是從弄清楚中國糖業經濟發展的發展歷程來說,均有必要考察明清時期中國糖業發展情況及地位。
  • 【新凱恩斯經濟學派的三種新理論(之二)】理性疏忽
    【財新網】(專欄作家 李拉亞)理性疏忽(rational inattention)思想可上溯到Knight於1921年的論述:「明顯地,如果考慮和估計的成本超過它們的所值,所作的理性的事情就變為不理性的。」
  • 【譯·聞】師語情長 譯路擷英——高級翻譯學院「師說」系列講座之對話徐亞男
    11月25日晚7:00,高級翻譯學院「師說」系列講座之對話徐亞男在逸夫報告廳拉開序幕。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舉行—新聞—科學網
    26通書信真跡講述各界名人與交大的故事
  • 研究院閆曉君教授、陳璽教授參加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丨20170823
    ▋第三場研討聚集「20世紀中國的法律和正義」的議題,由南京大學張仁善教授主持,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助理教授夏昀、紐約大學博士研究生杜樂、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劉吉慶分別講述《抓捕漢奸的法律之網》(The Legal Web for Catching the Han Traitors)、《通過法律變革社會習俗:養女制度在民族變革中的演化和差異》(Reforming Social Customs
  • 擷英拾粹|閆曉君:陝派律學的若干問題
    「韓城吉石生郎中同鈞,於《大清律例》一書,講之有素,考訂乎沿革,推闡於義例,其同異輕重之繁而難紀者,又嘗參稽而明辨之,博綜而審定之,餘心折之久矣。」董康在《清秋審條例》中指出:「凡隸秋曹者爭自磨礪,且視為專門絕學。同光之際,分為陝、豫兩派,人才尤盛。如薛允升雲階、沈家本子惇、英瑞風岡皆一時已佼佼者」,並在《我國法律教育之歷史譚》一文中指出了「陝派律學」和「豫派律學」形成的原因。
  • 擷英拾粹|劉海年:秦漢簡牘與中國傳統法文化繼承
    關於雲夢秦簡的內容,劉海年教授主要介紹了三個方面:任官制度、經濟制度和司法制度。首先是任官制度。劉教授提出,當時要對國家的任官體制進行改革,將世卿世祿制改變為官僚制度,必須要靠法律維繫。因此雲夢秦簡中有一系列非常詳細的相關法律規定。
  • 詩歌丨答案在風中飄揚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是為您推送的第2831篇文章詩 和遠 方答案在風中飄揚blowin' in the wind一座山要佇立多少年才能被衝刷入海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才能獲得自由……答案在風中飄揚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開展
    6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舉辦的「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在徐匯校區董浩雲航運館拉開帷幕。1947年8月14日錢學森致曹鶴蓀函在百廿年的辦學歷程中,交通大學曾與無數近現代各領域先驅人物、大師學者、社會名流相遇、相識、相交,期間留下了一封封有細節、有溫度、有韻味的筆墨書札。
  • 《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
    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將老舍、徐志摩、朱自清、莎士比亞、普希金、海明威等中外文學大家的名篇名作匯集一堂。現代詩歌散文熠熠生輝,它們雖然沒有唐詩宋詞那樣久遠的歷史沉澱,但依舊名篇倍出,每一個字裡行間的空隙中都是詩人們熱愛世界的迴響。
  • 變中謀穩明清以降中國社會如何謀求時局穩定?
    《變中謀穩》作者:梁其姿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明清至近代社會經濟發生急劇變化之時,啟蒙教育和施善濟貧被用來穩定急變中的社會,它們特別有利於宣揚經典中的理想世界與倫理關係,以合理化現存的社會與政治秩序。
  • 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述評
    陳學文著《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出版),對該地區專業市鎮結構及經濟特色的描述,表明在城市化進程中,市鎮擔負著溝通城鄉經濟交流的功能,它又是區域經濟文化中心,溝通四鄉經濟和文化的橋梁。杭嘉湖一帶的市鎮勃興,非常生動、典型地代表了江南城市化演進的軌跡。
  • 「文房雅玩——蘇州明清時期文人書齋雅物展」將於27日在甘肅省...
    書齋始於漢唐,宋元普及,明清鼎盛。不單為文人工作、學習的場所,亦是為自己營造的自由世界。25 日,記者從甘肅省博物館獲悉," 文房雅玩——蘇州明清時期文人書齋雅物展 " 將於 10 月 27 日至 12 月 20 日在甘肅省博物館一樓書畫廳展出。
  • 「理性經濟人」假設與道德相矛盾嗎
    【關鍵詞】理性經濟人  道德  利己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識碼】A重釋「理性經濟人」假設和道德的內涵「理性經濟人」假設理論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英國經濟學領域的先驅伯納德·孟德維爾所提出的「孟德維爾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