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中謀穩明清以降中國社會如何謀求時局穩定?

2020-12-12 新京報

梁其姿,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講座教授,學術專長為明清社會史、近世社會文化史,是中國醫療史研究的重要推手之一。代表作有《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

《變中謀穩》

作者:梁其姿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明清至近代社會經濟發生急劇變化之時,啟蒙教育和施善濟貧被用來穩定急變中的社會,它們特別有利於宣揚經典中的理想世界與倫理關係,以合理化現存的社會與政治秩序。

存心善堂,是中華民國時期汕頭五大善堂之首,也是目前中國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善堂,現為汕頭慈善總會存心善堂福利會。

省躬草堂香港分堂舊貌

省躬草堂在民國建立後開始慢慢淡化傳統宗教的施藥方式,轉而強調和推動俗世的理性的施藥方式。

來源: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網站

1905年,年僅十一歲的錢穆喪父,與母親、兄長在鄉間艱難度日。此時的大清帝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這一年,延續上千年的科舉被廢,讀書人張皇失措,進退失據;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的戰爭仍在繼續,清政府選擇「局外中立」;而短短四年前,席捲大半個北中國的庚子事變剛被平息,人心惟危,社會動蕩,朝廷還平添了高達10億白銀的巨額外債。內外交困的政府自然不會注意到無錫鄉下的這戶人家,但好在有家族懷海義莊的資助和族親的撫恤接濟,年幼的錢穆和他的兄長得以順利念完小學。

錢穆幼年的遭遇是明清以降中國社會大變動的縮影。在這數百年間,中國社會始終處於劇烈變動之中。明清之際,1644年清軍入關,王朝鼎革,異族統治帶來了新的政治文化、地方組織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態;而開端於明代中葉商業文化的繁榮,不僅動搖了原有四民社會的基礎,也引發了世道人心的變化。更大的變動發生在19世紀的晚清,在西方資本主義、科學文化和政治思想的巨大衝擊下,中國傳統的天下秩序和價值觀念幾乎完全崩塌,社會的每個層面都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面對社會經濟的如此劇變,明清至近代的家族、地方社會和國家如何應對危機,謀求時局的穩定?歷史學家梁其姿的新著《變中謀穩:明清至近代的啟蒙教育與施善濟貧》試圖解答的正是這一問題。

蒙學與濟貧

歷次世變中謀穩的兩個著力點

《變中謀穩》是梁其姿的第四部中文學術著作,收錄了她自20世紀90年代至2015年間的相關論文,共10篇,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討論「明清時期的啟蒙教育」和「明清至近代的濟貧與信仰」。在作者看來,明清以降的中國之所以能在歷次世變中保持基本穩定,啟蒙教育和施善濟貧是兩個最重要的著力點。

啟蒙教育對社會穩定的作用,在於它的道德教化功能。明清時期,啟蒙教育的新變化在於基層學校社學和義學的興起。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即下詔創建社學,維護正統的儒家價值觀。此後政府的力量雖然有所減退,但地方官員和鄉紳成功地將社學與鄉約、保甲、本地糧倉等整合在一起,成為整體地方系統的一部分。明末清初的世變中,兼具慈善性質的義學興起,進一步強化了蒙學的道德職責。在時人看來,社會劇變中的秩序混亂是道德退化的結果,因而基礎教育負有重建道德和維護文化穩定的責任。這一變化相當明顯。明末以來兒童的閱讀材料中,朱熹的《小學》被逐漸棄用,多了《善書》、《三字經》、《太上感應篇》和「功過格」,教育兒童多行善舉,傳統「四書」的學習則被放在了第二階段。相應地,兒童閱讀通俗小說的行為,也在這一時期被教育者們反覆重申,嚴令禁止。

教科書是道德教化最直接的工具。明清的啟蒙教育中,《三字經》是兒童教育最常用的教材,但以「人之初,性本善」這類簡單字句寫成的課本,並非簡單的識字蒙書,而是包含了中國正統儒家倫理和歷史正朔的主流精英範本。書中有對好學、勤學、孝悌、溫良恭儉讓等品質的褒揚,有對歷史人物的臧否,就連最簡單的朝代序列,在不同時期也有所增減,反映出國家和地方精英希望傳遞的正統歷史記憶。這種道德教化的方式不僅在蒙學教育中實行,在明清鄉約的宣講中,忠孝故事的講授也是教化一般大眾的常見手段。

如果說蒙學對社會穩定體現在文化和道德人心上,那麼善堂的建立和濟貧活動的開展,則在更基礎的層面構成了時局穩固的重要力量。「貧窮」有兩層含義,一屬社會經濟層面,一屬道德層面。明末清初,「貧窮」觀念發生了重要變化。早年的儒家傳統中,貧窮是道德中性的,甚至「安貧樂道」還是很多儒者自許的境界。明代中葉商業興起,社會流動加劇,混亂了原有的貧富道德觀念,財富的獲取和喪失變得更加容易,也造成了新的焦慮。濟貧成了紓解焦慮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濟貧中,通過富人的施救與貧者的接受儀式,以及對被救濟對象加以道德區分,救助有德福薄之人,放棄敗德者和賤民,明清的社會精英嘗試重整鬆動的社會秩序和混亂的價值系統。明清善會、善堂的大量湧現,正是這一背景之下的產物。

清末民初的慈善機構,包括綜合性善堂和新式醫院,較之此前的傳統善堂有了很大轉變。建立於太平天國十餘年戰亂之後的這些機構,不僅肩負著社會重建的任務,同時也面臨晚清以來西方科學主義、國族觀念和性別意識的衝擊,而基督教在中國開展的救濟活動,創辦西醫醫院、麻風病院,收容棄嬰,培訓女性醫生,倡導「科學」與「現代」的慈善事務,更是對中國傳統慈善模式的實際挑戰。

新舊之糾葛

士人與世相在中西交替中改變

晚清以來,政府力量衰退,慈善機構的領導權越來越集中到地方士紳和富商手中。晚清廣州最大的慈善機構愛育善堂可以在短期內籌措到巨額的資金,有自己經營的產業,善堂的董事會與城市行會、商會相互重疊,成為「小議會」。這些現象反映出晚清以降,城市紳商勢力的壯大,慈善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起了本該由國家承擔的社會責任,但它的存在事實上也挑戰了政府的權威。因此,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上世紀20年代國民黨政權逐漸穩固後,他們會對慈善機構進行限制和打壓。以國民政府最早控制的廣州為例,1925年廣州市政府設立「廣州慈善總會」,監管市內全部的23個善堂,善堂的會計帳簿被收到政府辦公室,由政府評定各機構的財政和經營狀況,對被認定為衰敗的善堂予以關閉,合規的慈善機構也必須依法向政府登記註冊。

國民政府對慈善機構的限制中,「迷信」是一個最好的藉口。中國的慈善機構,無論是善堂還是早期的醫院,與傳統宗教信仰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普通人對於慈善事業的投入,有社會文化的因素,也有出於宗教的影響,因為行善可以滿足施予者精神上的滿足,可以救助社會,也可以積德改善自身和子孫的命運。在明清江南的惜字會和清末廣州的省躬草堂中,宗教因素都極為明顯。惜字會的出現源於道教的文昌信仰,後來逐漸摻雜進佛教和其他民間宗教因素,成為社會中相當普及的宗教信仰,以敬惜紙字積累功德。省躬草堂早年作為鸞堂存在,扶乩是草堂的重要活動,有整套的宗教儀式,瘟疫流行時還分發符咒和無根水。

在近代科學取得天然合法性的話語體系中,這些做法都成了「迷信」的明證,亟待剷除。面對這樣的指責,傳統善堂開始了艱難的轉型。以省躬草堂為例,將外部社會生活和內部宗教實踐嚴格區分開來。在公的領域,他們將慈善活動的重心轉向施醫贈藥,並刻意配合新「公共衛生」體制的要求,將救濟網絡擴大到全省乃至全國;在私的領域,草堂仍然頑強保留著原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療法,以信仰凝聚信眾,維繫傳承。道堂與善堂雙重身份的糾葛,折射出近代中西新舊交錯下中國士人文化和心態的內在緊張。

本土醫院是清末民初中國慈善機構出現的新形式。它的出現,深受晚清西人在華建立西式醫院的影響,但又不完全是西式醫院的翻版。自建立之初,本土醫院就面臨傳統善堂和西式醫院的挑戰與競爭。因此,早期的本土醫院往往呈現出新舊混雜的形態,既強調以傳統醫學治病,施棺助葬,照料病人的身後事,以適應國人的傳統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又借鑑了西醫院的組織形式,並包容進一些已被本土社會接受的西式療法。它們的存在,擴大了傳統善堂的救助範圍,同時也為新醫學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提供了更現代化的平臺。而通過本土醫院的醫療救助活動,西醫這一外來知識體制被容納進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國社會的面貌也因此開始發生變化。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啟蒙教育和施善濟貧之所以成為明清以降中國變動社會中的著力點,正如梁其姿在書中所指出的,在於「兩者均特別有利於宣揚經典中的理想世界與倫理關係,以合理化現存的社會與政治秩序」,而「施善組織更讓世變中的富人與貧人產生同舟共濟的共生關係」。幼年的錢穆喪父以後可以安然度過最艱難的時刻,並順利完成學業,正是得益於明清以來鄉裡對啟蒙教育的重視和社會中施善濟貧制度的存在。在現代化史觀下,我們很容易忘記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的這些傳統,但它們或許正是錢穆後來所感念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溫情與敬意。這也正是我們在當代閱讀《變中謀穩》的意義。

□李恆俊

相關焦點

  • 我讀︱國法與社會慣行——明清社會的正面與背面
    在明清史研究中,「明中葉」是一個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高頻詞彙,大約由此開始,中國的政治格局、國家制度、經濟水平、社會文化均出現了劇烈的變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國內學者或專註明中葉變革中的積極因素,或專注其消極因素,鮮有人將兩者結合起來考察。
  • 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述評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吳滔通過對江南一種以圩田網絡為基本紐帶的農村社會組織——「鄉圩」的社會變遷的探討,認為圩岸事務由「官方幹預」變為「民間自辦」方式,形成以維護圩田水利為目標的地緣性團體,說明這一組織在江南地區鄉村基層社會中發揮了特殊作用(《明清江南地區的「鄉圩」》《中國農史》1995年第3期)。
  • 《明清社會和禮儀》:「禮儀革命」造成的「傳統社會」
    科大衛教授的研究聚焦於16世紀以來中國的禮儀、宗族,以及商業,處理如此複雜議題的十幾篇文章,集中收錄於《明清社會和禮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這些精彩的研究也許會改變有關「傳統社會」的「常識」。貫穿科大衛教授豐富研究的問題是:維持如此龐大帝國的鄉村社會秩序的力量是什麼?這個提問來自20世紀中葉西方學界理解中國社會結構的三種不同觀點。第一,認為社會的秩序來自政府控制。
  • 梁其姿 | 面對疾病:明清的醫生、國家和社會
    其研究專長是明清社會史和近世社會文化史。先考中科舉並任職官場,相對於鼓勵無望於中舉或成為地主的兒子習醫這一更加普遍的「家庭策略」而言,王肯堂的例子可能反映了一位社會精英對醫學的極端輕蔑。 如果明清時期成功的醫生,像成功的商人那樣,不被輕視,他們像宋元醫生一樣面臨其職業命運的機會結構的變化。
  • 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述評
    吳滔通過對江南一種以圩田網絡為基本紐帶的農村社會組織——「鄉圩」的社會變遷的探討,認為圩岸事務由「官方幹預」變為「民間自辦」方式,形成以維護圩田水利為目標的地緣性團體,說明這一組織在江南地區鄉村基層社會中發揮了特殊作用(《明清江南地區的「鄉圩」》《中國農史》1995年第3期)。
  • 陣痛之後的新生——阿城市克難攻堅謀求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東北網12月23日電 題:陣痛之後的新生——阿城市克難攻堅謀求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到阿城採訪,一股空前的活力,使人感到生機撲面。沉悶的局面是怎樣打破的?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歷史堅冰是怎樣打破的?如何重鑄昔日的輝煌?
  • 複雜世界與中國機遇之一:變動時局中把穩中國節奏
    原標題:複雜世界與中國機遇之一:變動時局中把穩中國節奏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記者 劉麗娜)「政治不安全、潛在衝突和國際關係的扭曲正在日益對經濟進展產生威脅,且程度比(金融)危機後的爭論所預見的更大,」紐約大學教授斯賓塞近日發表文章說。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當前的「全球安全赤字」深表憂慮。
  • 窺探波蘭時局 預言經濟變天
    劉偉霖  即使片目中沒有華依達(Andrzej Wajda)及贊奴西(Krzysztof Zanussi)的作品,並不表示他們與這段時期沒有關係,換來的是其他較少在波蘭國外曝光,甚至是資深影評人都聞所未聞的導演及影片。這並不表示此類作品是「次等」,首先是電影何其多,就連電影強國都不能保證可以將大小作品都向外國人介紹,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 東臺明清家具,古今雜談!
    作為鹽丁與木匠,是有嚴格的身份等級區別,木匠作為匠,社會地位高於灶籍,援引《大明會典·卷十九·戶口一》載:「凡立戶收籍。洪武二年令、凡各處漏口脫戶之人、許赴所在官司出首。與免本罪。收籍當差。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大明律·戶律》載:「人戶以籍為定。凡軍民驛灶醫卜工樂諸色人戶、並以籍為定。若詐冒脫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
  • 「市場「對帳單「|長春市本周副食品價格小幅波動,蔬菜價格以降為主
    4月13日,記者從長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據長春市農貿市場監測數據顯示,與上周一(4月6日)相比,今日糧油價格微漲,副食品價格小幅波動,蔬菜價格以降為主,水果價格平穩。糧油價格微漲。蔬菜價格以降為主。監測的12種重點蔬菜環比3漲6降3平,環比下降幅度超過5%的品種有芹菜6.25%、茄子5.85%、尖椒13.33%、蒜苔14.46%,環比上漲幅度超過5%的品種有豆角7.69%。水果價格穩定。蘋果5.80元、香蕉5.00元、鴨梨4.40元,環比與上周持平。
  • 可還記得《時局圖》
    《時局圖》不僅被美術界公認為我國第一幅具有近代意義的漫畫,也為漫畫在我國成為獨立的新畫種奠定了基礎。中國近代漫畫是19世紀末社會激烈變革的產物,伴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產生。作為曾和孫中山一起奮鬥過的革命者,謝纘泰以漫畫為武器,寫下了時代的最強音,《時局圖》就是其代表作。
  • 時局艱辛 中國助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國際社會認為,中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全面推進復工復產,經濟穩步恢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為穩定暢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推動世界經濟復甦作出積極貢獻。「為加強國際抗疫合作、促進經濟恢復提供支撐」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
  • 董少新|美國全球史書寫中的中國——以其中有關明清史的敘述為例
    和17世紀的宗教與科學」(第693 頁、第696頁),第19章「國家與社會:16—17世紀的政治和社會變遷」中的「中國」(第 740—743頁),第20章「增長驅動:18世紀的全球經濟」中「經濟趨勢:中國、印度和奧斯曼帝國」(第775—777頁),第21章「全球接觸時代:18世紀帝國的擴張與交接」中「受限或衰落中的亞洲帝國主義:中國、波斯和奧斯曼」(第798—801頁),第22章「啟蒙運動的交流:18
  • 何炳棣:明清社會階層流動的七大因素
    何炳棣先生的名著《明清社會史論》是研究明清社會階層流動問題的權威著作,但因為機緣種種,遲遲未能有中譯本面世。
  • 【通史複習】中國古代明清史
    後來,地方上臨時派遣的巡撫成為地方最高長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二、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權:在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①分割相權。
  • 學生疑問:明清時期是社會轉型時期,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清時期,大家並不陌生 離我們近,而且影視劇也愛拍這一時期的歷史。這一時時期中國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就是社會出現了轉型的特徵。什麼是社會轉型,也就是有近代社會的一些特徵了,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一、政治明清專制制度空前加強,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二、經濟明朝中後期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少數地區出現了一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被稱為「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緩慢發展,為近代社會變革奠定了經濟基礎。
  • 謀求發展和安全的「最大公約數」為經濟增長護航
    2020年,幾多艱難,但是,中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上唯一經濟穩增長的國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安全、國家安全,尤其是在重大的疫情面前,上至國家下至地方狠抓疫情防控不放鬆,不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更保障了國家的發展安全,保障了人民生活安然無恙。2020年無論哪一方面,中國的發展成績斐然,讓每一個中國人由衷自豪。
  • 日本史學界的明清「紳士論」
    ,以致一些社會學家稱中國為「士紳之國」(註:費正清:《美國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第32頁。)。20世紀40年代以來,日本學者先後從不同的角度對紳士進行了考察,紳士問題一度成為日本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中一大熱點。1974年,《東洋史研究》特別刊行了「明清時代的鄉紳」專號(註:《東洋史研究》33—3,1974年。)
  • 【評論】在把握時局中再燃民營經濟火熱激情
    【評論】在把握時局中再燃民營經濟火熱激情 2020-03-31 07:22:26 來源: 南通網 南通日報評論員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再掀新高潮、開闢新境界,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斷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一貫立場和堅定決心
  • 21屆高三歷史:第6講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單元 明清前期——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和遲滯[時空坐標 單元概覽]第6講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2)灌溉工具:明清時期出現了風力水車。(3)農業著作: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於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大量荒地的開墾,耕作技術的進步,高產作物的推廣以及賦稅制度的改革,導致明清時期人口急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