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症狀輕重,也與腸道細菌有關

2021-01-13 嗷嗷財經

人類的腸道細菌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已知諸如阿茲海默症、憂鬱症都與腸道細菌有關,隨著科學家對新冠病毒(COVID-19)的了解愈來愈多,他們發現,新冠病毒雖然是呼吸系統疾病,但腸道中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也可能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以及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程度。

這項研究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調查腸道微生物組是否與 COVID-19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有關,以及清除病毒後,腸道的微生物組組成是否會恢復患病之前的狀態。

研究針對香港兩家醫院接受治療的100名患者樣本,以了解消化系統中所謂的微生物組如何影響患者的康復情況,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情況是用霰彈槍定序法從糞便中提取的DNA,另外從血漿中獲得炎性細胞因子和組織損傷的血液標誌物濃度,了解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

研究發現,與非COVID-19患者相比,COVID-19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發生顯著變化,無論患者是否接受藥物治療都一樣。報告指出,在患者中,幾種具有已知免疫調節潛能的腸道箘群,如法氏桿菌、直腸真雙歧桿菌和雙歧桿菌的數量不足,並且在疾病消失後長達30天的樣本中仍然很低。

此外,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表現出較高的血漿炎症細胞因子和炎性標誌物水平。細胞因子是使細胞相互交談的分子,等於是控制免疫系統決定進攻或是收兵的信使。但是,細胞因子過多會導致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就是免疫細胞大軍失控,造成自體反撲的現象。

從這項COVID-19患者腸道菌群組成、細胞因子水平和炎性標誌物之間的相關性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透過調節宿主免疫反應而影響COVID-19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此外,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導致即使病毒被清除,患者仍會出現持續的症狀。

科學家發現,由於一小部分患者甚至在康復後30天仍顯示出腸道菌群失調或失衡,可能是導致患者康復後曾存在一些COVID-19症狀的潛在原因。報告指出,「有報導稱一部分Covid-19康復患者經歷了持續的症狀,例如疲勞、呼吸困難和關節疼痛,這些症狀在最初發作後的80天內出現,因此我們認為腸道功能失調,可能導致COVID-19之後還存在免疫相關的健康問題。」

而「加強在Covid-19 中消耗掉的有益腸道菌種,可以作為減輕嚴重疾病的新途徑,凸顯在Covid-19 期間和之後管理患者腸道菌群的重要性。」英國免疫學家根據這篇報告提醒人們,「盡我們所能照顧腸道健康。」她建議使用植物性纖維食品和發酵食品來多樣化飲食,避免使用可能損害微生物組的食物,例如抗生素、壓力和過度運動。該研究已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相關焦點

  • 不只是呼吸症狀!近一半COVID-19患者原以為腸胃不適 這部分人更難...
    消化系統症狀似乎與更糟糕的結果有關。無消化症狀的患者有60%痊癒出院,而有消化症狀的患者只有34.3%痊癒出院。《美國胃腸病學雜誌》聯合主編及醫學博士Brennan M. R. Spiegel解釋了消化系統症狀是如何出現的。「病毒通過肺部的ACE2受體進入人體細胞,但也會進入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消化道。
  • AJG:我國科學家發現將近一半的COVID-19患者出現了消化道症狀
    2020年3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武漢COVID-19醫療救治專家組(Wuhan Medical Treatment Expert Group for COVID-19)揭示了包括腹瀉在內的消化道症狀在COVID-19患者中較為常見。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胃腸道問題在自閉症患者中非常常見,因此它們被歸類為自閉症的共病症狀,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腸道和大腦之間對話中斷與自閉症有關的原因。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真正知道原因,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相信這與剖腹產出生的孩子不能獲得足夠的來自母親產道的有益細菌有關。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自閉症通常與胃腸道問題有關,包括脹氣、腹瀉、胃痛或便秘,其中便秘是自閉症兒童的一個常見症狀。胃腸道問題在自閉症患者中非常常見,因此它們被歸類為自閉症的共病症狀,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腸道和大腦之間對話中斷與自閉症有關的原因。
  • 腸道細菌左右我們的幸福感
    腸道菌群是當今醫學界最時髦的詞彙之一。因為在我們的身體上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影響著我們整體健康的方方面面。腸道細菌的健康平衡可以影響從身體到大腦的一切,包括一些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如你的心情,效率和幸福感!   那麼,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等。
  • 接種過疫苗後是否還會傳播COVID-19?
    這種新型病毒(正式稱為SARS-CoV-2)如此猖spread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在患病前幾天就具有傳染性,在某些情況下從不出現症狀。一些病原體可以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短期感染並繁殖,而不會致病,包括引起腦膜炎和百日咳或百日咳的細菌。
  • 過敏,溼疹,生長緩慢,竟和腸道菌群有關?
    崔玉濤的育學園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腹瀉、便秘、生長緩慢等健康問題,如果經過醫生檢查排除了感染、飲食營養結構等問題,那麼這些症狀就有可能和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了
  • ICRC急救專家反思COVID-19疫情下的急救教育
    許多這些資源讓我們了解了COVID-19以及它的症狀和「可能的」治療方法,但也為我們生活中政治和社會經濟方面帶來了潛在的衝擊。其中一些還提供了有關疾病進程的證據,觀點和預測。有些資源關注COVID-19的流行病學或人口統計學方面,其他則揭示了健康以外的社會生活,並討論了教育、貧困、不平等或病毒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壓力導致腸漏 應激激素會減少腸道黏膜的厚度,導致腸漏。這反過來又使得有毒細菌有可能穿過並接觸到腸道免疫細胞,而腸道免疫系統立即被激活,導致炎症加劇。壓力-腸漏-炎症這一途徑已被證明與抑鬱症和許多其它大腦相關疾病有關。簡單地說,壓力對我們的腸腦軸有有害的影響。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這個閾值與遺傳易感性、環境、疾病等等因素有關。現在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組成會影響我們的壓力閾值以及我們對壓力的反應。相反,壓力也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這反過來又使得有毒細菌有可能穿過並接觸到腸道免疫細胞,而腸道免疫系統立即被激活,導致炎症加劇。壓力-腸漏-炎症這一途徑已被證明與抑鬱症和許多其它大腦相關疾病有關。簡單地說,壓力對我們的腸腦軸有有害的影響。
  • 腸道細菌是如何與我們的大腦對話的?
    健康的大腦是離不開健康的腸道,腸道細菌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細菌不僅參與了腸道與大腦之間的溝通交流,而且在預防和促進生理和心理疾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常言道「條條大路通羅馬」,腸道細菌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和行為。
  • 老年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新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在這些疾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阿爾茨海默病似乎與腸道菌群多樣性減少和促炎症的腸道細菌增加密切相關。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攝入抗生素後,出現類似阿爾茨海默病症狀的小鼠大腦中典型斑塊的數量有所減少。此外,它們的免疫反應也得到了改善,而且疾病的進展也得到了遏制。這種有益作用可能與抗生素消滅了某些有害細菌有關。
  • Science重大突破:腸道細菌竟然可以預防肥胖!
    2019年8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猶他大學健康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有一種特定的細菌可以防止老鼠變胖,這表明這些細菌也可以控制人類的體重。這種有益的細菌被稱為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a),是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腸道內共有數萬億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
  • 腸道疾病有哪些症狀 這些症狀需注意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如果你的腸道有疾病的話會怎麼樣,究竟,腸道病變有什麼症狀?腸道疾病有哪些?如何預防腸道疾病?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腸道疾病有哪些症狀1、腸道病變時會食慾缺乏可能是腸道的消化吸收或運動異常發生障礙所致。不過引起食慾減退的原因很多,除了胃腸道疾病外,也可因精神因素、藥物反應或其他臟器疾病引起。
  • 腸道細菌可能是脫髮的罪魁禍首?
    實在是受不了天天有人給我發這樣的文章連結:導致你脫髮的罪魁禍首,可能是腸道細菌_蝌蚪五線譜_知道日報_百度知道給我發這篇文章連結的人數不下
  • 幼兒急性腸胃炎的症狀是什麼
    症狀類型及其嚴重程度與攝入微生物及毒素的類型和量有很大關係,同時,不同人的抵抗力不同,也會導致症狀差異。感染性腹瀉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腹瀉是最常見的症狀,大便的性質可因不同的致病菌感染而差異很大。病情未能及時控制的患者,尤其是抵抗力弱的嬰幼兒與老人,可能會伴隨有脫水及電解質失衡等更為嚴重的表現,需格外注意。
  • 葉酸補充劑和腸道細菌
    我們的工作在線蟲中展開,它們以無害的大腸桿菌菌落為食物,能夠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相反,阻止細菌葉酸產生以一種對線蟲有益的方式改變了細菌的行為或新陳代謝。 線蟲可以從大腸桿菌中獲得葉酸,但所需的量很少:我們發現即使細菌的葉酸大量減少,線蟲也可以正常生長。事實上為了看到類似發育缺陷的情況,我們不得不使用特定的線蟲突變體和低葉酸的細菌。這種葉酸缺乏症狀可以通過添加亞葉酸(一種在自然界發現的葉酸)得到預防,但葉酸的效率要低得多。
  • mBio: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可能是兒童矮小症重要原因
    2016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和孟加拉共和國的科學家們發現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會損傷幼兒腸道,導致兒童矮小症。全世界大約有1億6千5百萬兒童存在矮小症狀,而在孟加拉共和國有大約36%的5歲以下兒童受到矮小症影響,矮小症會增加兒童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死亡的風險。導致矮小症發生的一個可能因素就是腸道損傷——「環境性腸病」——這會導致炎症以及對飲食營養成分攝取能力差等情況的發生。環境性腸病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員懷疑因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的小腸細菌數量過多是一個可能因素。
  • 腸道微生物除了細菌,還有病毒!詳解因人而異的腸道病毒
    人體腸道中存在的大多數病毒是噬菌體,它們如何與駐留細菌相互作用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雖然腸道菌群近年來成為了研究熱點,但是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依然有很多空白的地方,比如涉及到腸道病毒,我們了解得就更少了。
  • 經濟學人閱讀|科技專欄Covid and chronic illness Lingering fog
    In British ICUs the share of covid-19 patients on ventilation fell from 90% in the early days to 30% in J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