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五: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2020-12-17 如匪浣衣RfHy

先秦諸子中的法家代表人物,先有申不害,後有韓非。申不害,鄭國京邑人,原是鄭國的低級官員,以刑名之法術得到韓昭侯賞識,韓滅鄭後,昭侯以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變法。韓國本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國,但在申不害為相的十五年中,強盛一時。司馬遷認為申不害的思想本於黃老而主刑名,申不害著有《申子》一書。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之後,即所謂「韓之諸公子也」。韓非喜好刑名法術之學,為人口吃,不善言論,而長於著書。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李斯自以為學識不如韓非。當時韓國已日漸衰弱,因此韓非屢次上書規勸韓王,而韓王不能用。 

韓非痛恨權貴們治理國家而不致力於修明法制,君王不能憑藉其權勢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任用賢能,而任用誇誇其談的文學遊說之士,使他們位居講求功利實效之士以上。韓非認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國家太平時,君主寵信那些徒有虛名的人,形勢危急時才想起來那些介冑之士。國家供養的人並非所用,而所用之人又非所養。

韓非悲慨廉潔正直之士不見容於邪枉之臣,因此考察往古來今的得失變化,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韓非深知遊說之難,故專門撰寫《說難》一書,其中關於遊說之難分析得非常詳盡,然而他最終還是因此死在秦國,不能逃脫遊說之禍,可悲可嘆!

司馬遷在《老子韓非列傳》中詳引了《說難》一文,因為太史公自己也於此心有戚戚,下面節選其中幾段有名的部分。韓非子著書善用寓言,《說難》篇也是如此。

「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遊說者未必有意洩露機密,但言談中無意觸動了君主內心的隱秘,這樣就會遭遇災禍。君主有過失,遊說者明言善議推導出他的過失,那麼遊說者就會有危險。君主對遊說者的恩寵還未達到深厚的程度,而遊說者把知心話全部說出來,那麼意見被採納實行而有功效,君主就會忘掉其功勞;如果意見不行而遭到失敗,那麼遊說者就會被君主懷疑,這樣遊說者也會有危險。

韓非子

君主自以為得計而欲據其功,遊說者參與其事,那麼會有危險,君主公開以某種名義做事,而實際另有目的,如果遊說者預知其計,那麼他也會有危險。君主堅決不做的事,勉力讓他做;或者君主不能放棄之,而阻止他去做,這樣遊說者也危險。

和君主議論朝廷重臣,君主會認為你離間他們的關係;和君主議論地位低下的人,君主會認為你賣弄權勢;議論君主喜愛的,君主就會覺得你要以此利用他;議論君主憎惡的,君主會覺得你在試探其怒之深淺。如果遊說者文辭簡略,君主可能認為你沒有才智;如果你博文廣引,君主又可能認為你語言放縱。如果你順應君主的意思陳述事情,君主就會認為你膽小而做事不盡心;如果你深謀廣慮,君主又會認為你粗俗倨傲。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昔者鄭武公欲伐胡 ,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其思曰:「胡可伐。」乃戮關其思,曰:「胡 ,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 ,取之。此二說者,其知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矣。

從前衛國國君有男寵彌子瑕,衛國法律規定,偷駕君車的人要刖足,彌子瑕的母親突然病重,有人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國君之命駕著君主的車去看母親。衛君知道了不但不責罰他,反而讚美說,彌子瑕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甘願犯刖足的懲罰!彌子瑕和衛君到果園遊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咬了一口後遞給衛君。衛君說,彌子瑕真愛我啊,有好東西馬上想著我!

等到彌子瑕年長色衰,衛君對他的寵愛就淡了。彌子瑕得罪了衛君,衛君就說,他曾經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把咬剩的桃子給我吃,這都是大不敬的罪過啊!彌子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但從前被認為是孝順的理由後來成了被治罪的原因,只是因為衛君對他的愛憎有了改變啊。

被君主寵愛時就認為聰明能幹,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時就被認為罪有應得,就愈加疏遠。遊說者必須了解君主的愛憎之後才能遊說他啊。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觸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觸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韓非的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見了《孤憤》、《五蠹》這些書說,唉呀,我要是能跟這個作者生活在一個時代並見到他,就是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丞相李斯說,這是我的同學韓非撰寫的書啊。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韓國以求韓非,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緊急時就派韓非出使秦國。

秦王得到韓非之後大喜,但還未重用韓非,秦國的重臣李斯、姚賈就已經嫉妒韓非,在秦王面前進讒言,他們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現在秦國要吞併諸國,韓非終究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會幫助秦國的,這乃是人之常情。

如今大王不任用他,他在秦國留的時間久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秦國留下禍患。不如加以罪名處死他。秦王同意了,於是韓非被定罪下獄,李斯趁機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王面陳是非,但不能見到。等到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韓非時,韓非已經仰藥而死。

相關焦點

  • 說難、孤憤的韓非子
    說起韓非子,讓人馬上就想起了其一生正如其作品《說難》、《孤憤》。韓非子本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的觀點並不被韓王所重視。秦王看過他的書之後非常欣賞他的才華,為了得到韓非就出兵攻打韓國。韓非入秦後,向秦王獻策,但因與李斯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意見不一樣,終不能為秦王所用。後來,李斯上疏秦王,力奏韓非的主張是為了存韓,不可取用。秦王認為有理,便派人抓了韓非。最後李斯在監獄裡逼他服毒自殺。可憐的韓非,縱然有通天之才,最後還是死在了權力鬥爭之下。韓非子與秦相李斯本是同學,都是跟荀子老師學習的。但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常常自嘆不如。
  • 百川論道 | 韓非
    韓非悲嘆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法家經典著作。韓非深深地知道遊說各國諸侯的困難。因此,他撰寫《說難》一書。其中寫道:「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遊說的困難,不是我的才智,不足以說服君主;也不是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確地表達思想;更不是我不敢把意見,全部表達出來。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才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皆聖賢發憤而所作為也。」
  • 中華之國粹:《史記》,精彩又難讀的著作
    司馬遷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記》,最初的名字叫《太史公書》或者《太史公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的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史記》實際上是一本既精彩又難讀的著作。在其中用五十二萬字、一百三十篇、五個不同的部分記載了黃帝到漢代這一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朝代出現的帝王,他們或是勤政愛民,或是既無德又殘暴。司馬遷對於賢明的君主給予了大力的讚揚,對於暴君、昏君也同時給予了無情的批判,為後世樹立了正反兩面的典型。
  •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記載著我國長達4000多年浩瀚的歷史,是我國眾多史學家、文學家等經過長時間的嘔心瀝血編纂而成的。毛澤東所以對這部宏偉巨著始終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除了史書本身獨特的吸引力之外,還有書中記載的諸多內容吸引著他。《二十四史》是一部史書,又是一部百科全書。
  • 韓非與《說難》 | 聽故事學國學第171期(1207)
    上一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二篇——莊子,今天,我們學習新的內容:老子韓非列傳第三篇——韓非與《說難》。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
  • 《白話史記》: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很多人以為它嚴肅枯燥,但其實它如小說般生動、有趣,情節豐富。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但原著文古質,艱澀難懂,對於大眾來說,沒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是讀不懂的。
  • 二十四史全譯
    特邀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專家整理、翻譯志書,內容嚴謹可靠  收錄二十四部史書,文白對照、譯文準確、校勘精到,全88冊,近億字  讀中國歷史,不可不讀【二十四史】  今人讀史,當讀【二十四史全譯】  近一億字皇皇巨著  二十四部史家絕唱
  • 歷史上有一位冷酷的天才思想家,他就是韓非
    韓非(約前281年~前233年),戰國時韓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之為「韓子」、「韓非子」。他博學多能、思維敏捷、善於著述,堪稱當時的大手筆,但他不善言談,這在遊說之風盛行的時代是制約個人發展的阻力。
  • 大部頭的二十四史,如何高效地攻讀
    大部頭的二十四史,如何高效地攻讀二十四史始於司馬遷的《史記》,他創立了我國史學的模板,即紀傳體。二十四史具體分為,本紀,志,列傳。司馬遷著《史記》可以先讀高祖本紀,然後讀高祖時代的大臣的列傳。再讀文帝本紀,然後讀和文帝同時代的大臣的列傳。
  • 毛澤東:讀司馬遷《報任安書》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二十四史之首絕非浪得虛名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
  • 商人的絕唱——讀《史記·貨殖列傳》札記
    記著大一的時候,買了一套韓兆琦先生注的《史記》,這套書一共九冊。認認真真讀了一學期,感觸頗多,也在書上斷斷續續寫了許多筆記,今天藉此機會將它們整理起來,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些陋見。
  • 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的白話《史記》,極為罕見
    而讀歷史,《史記》是繞不開的。無論我們看到何種書單,名人推薦,必有《史記》。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很多人以為它嚴肅枯燥,但其實它如小說般生動、有趣,情節豐富。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2020-10-2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司馬遷之「想見」與「被想見」 | 閱讀《史記》
    欲觀而不得觀,想見而不得見,於是便儘自己所能地記述管晏故事而垂之於世,以讓世人、後人能夠從記載之文字閱讀中產生同時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之類似欲想——難說其關於人物的紀傳不都是「照此辦理」的。管仲之為人,主要體現在其為政、及其輔佐齊桓公致霸上;若從管鮑之交、從其不死公子糾以及富可敵國、濫娶僭越等「小節」上看,其為人是頗可爭議的。
  • 《清史》,什麼時候可以出版,讀完《二十四史》得多長時間?
    眾所周知,二十四史是記錄咱們華夏文明的正史,記錄上下五千年歷史,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朝崇禎十七年,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的來歷早在漢末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三史」的概念了,「三史」通常是指《史記》、《
  • 讀《白話史記》,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讀歷史,《史記》是首先被推薦的
  • 也讀《史記》和屈原
    再看屈原,楚懷王疏離他,他雖然以懷沙投汨羅江自盡而死,卻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司馬遷,被實施腐刑還寫出《史記》;還有韓非、周文王……無一不驗證「國家不幸詩家幸」的道理。不幸中的幸,是在這些可怕的年代,有這些偉大的詩人存在和寫作,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說:「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這句話說的是屈原和很多不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