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黃芩花飄香致富奔小康

2020-12-24 瀟湘名醫

蒲城:黃芩花飄香 致富奔小康

7月,在渭北旱腰帶蒲城縣堯山南麓北麓,成片的黃芩花開正盛,花香四溢。

「一串串藍色花朵,好看極了。開始還以為是薰衣草,停車仔細觀看才發現是黃芩。」正在地裡賞花的旅客連博林高興地說。

「細唇羞澀曜藍光,纖蕊含情透馥香。疏影橫斜驚閬苑,燥溼清熱有根黃。」這是一首對黃芩花及黃芩藥性描述的詩句。蒲城縣橋陵鎮、堯山鎮,土地乾旱貧瘠,靠天吃飯。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一畝地也就打三四百斤小麥,秋玉米群眾基本上不種,為了增加群眾收入,後來當地引進了喜乾旱的中藥材黃芩。「黃芩是個懶莊稼,種一茬,長三年,一畝地種子肥料投資800多元,就不用管了。正常年景,每畝地可產鮮黃芩800多公斤,像今年雨水多、氣候好,每畝預計可產1000公斤以上,一畝地純收入6000多元錢。我們當地引進了一家中藥材企業,銷售也不愁。對老百姓來說,黃芩和金銀花一樣,都是增收的好產業。」蒲城縣農技推廣中心經濟作物站站長成文軍介紹道。

據了解,蒲城縣種植中藥材集中在堯山南麓與北麓的橋陵鎮、罕井鎮、堯山鎮三個鎮,主要以中藥材黃芩為主,有少量射乾等,共5萬餘畝,每年可以為當地群眾帶來上億元收入。(蒲城臺記者程軍濤、姚蒙)

【來源:渭南聲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我在廣東奔小康│「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我在廣東奔小康》 讓我們一起聆聽奮鬥者的心聲! 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保定郭家峪:山村飄出「茶清香」,黃芩託起致富夢!
    △正在收割的村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淶水縣趙各莊鎮郭家峪村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黃芩、製作茶葉產業,把一棵棵藥材、一片片茶葉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 朱改蘭:脫貧入黨 勤勞致富奔小康
    冒著酷暑,頂著嚴寒,不分黑夜和白天,但天道酬勤,靠著政府的借貸資金、產業培訓,2017年她實現了脫貧,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她的孩子靠著政府的教育補助順利完成了學業,現在在廣東一家企業就業,月薪1萬元左右。
  • 熊嶽鎮:庭院經濟促增收 帶動致富奔小康
    隨著熊嶽鎮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都利用閒置的庭院土地種起了苗木、葡萄,辦起了民宿,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麗幸福的鄉村,共同致富奔小康。 如何利用好這一自然資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溫泉村想到了依託溫泉資源發展庭院經濟,鼓勵村民利用好自家庭院建民宿、做旅遊。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特色養殖之路 增收致富奔小康
    伊寧市南岸新區二橋社區養殖戶侯峰,在創業中堅持走特色養殖之路,從事蛋雞養殖已達10年時間,如今他又不斷創新思路,引進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蛋雞新品種養殖,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在小康路上闊步前進。  如今,侯峰的養殖場已經實現了自動化養殖,1萬隻雞,只需要兩名工作人員來管理就行了。
  • 祁陽:詩詞之鄉人文明 產業興旺奔小康
    新型職業農民蔣輝光、鄧海雲夫婦在合興村租地1100畝,投資500餘萬元,帶領貧困群眾,種植有機蔬菜、優質水果、七彩稻米,通過依山種果、傍水養魚、沿路栽花、特色種養,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垂釣、餐飲住宿、採摘休閒於一體的新型生態農莊,莊園裡四季瓜果飄香、遊客如織。
  • 小小紅薯幹變身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軟黃金」
    小小紅薯幹變身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軟黃金」 信息來源:鹿寨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0-12-21 10:25 【字體:大中小】
  • 唐河縣湖陽鎮許紀勇:拓展致富路 攜手奔小康
    唐河縣湖陽鎮許紀勇:拓展致富路 攜手奔小康河南經濟報記者張治中 通訊員陳炳謙「許廠長是個大能人,辦廠有眼光,管理有方法,對上班員工非常關心、體貼,人性化管理,上班幹活就像在家裡一樣。這兩年,凡是在廠裡上班的,家裡日子都過得非常好,腰包鼓了,日子甜了,是許廠長幫俺們圓了家門口上班致富夢!」在唐河縣湖陽鎮張灣村南陽市綠爾康防護用品有限公司,員工們七嘴八舌誇起了他們的廠長許紀勇,紛紛點讚。車間裡,燈火通明,機聲隆隆。放眼望去,剪裁的、縫紉的、質檢的、封裝的……,成捆的原料到工人們手裡一會兒變成衣料片、一會兒變成防護服、一會兒進了包裝箱,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
  • 長治、呂梁技能培訓送到家,就業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技能培訓送到家就業致富奔小康就業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業之本,連續三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將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動、培訓百萬勞動者作為給老百姓辦的民生實事之一,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由此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 【勞模風採】王躍龍:帶著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
    他敢為人先,是農民致富的領路人;他暖心幫扶,是貧困群眾的貼心人;他銳意進取,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他就是孫吳縣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王躍龍,先後榮獲黑河市勞動模範、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省級拔尖人才、2019年省「十大」扶貧致富帶頭人、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等榮譽稱號和獎項,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
  • 講扶貧故事|張永新:脫貧引路人 黃芩變「黃金」
    黃金」「黃芩根可入藥,莖葉可制茶,黃芩茶源於『神農嘗百草』,現如今是我們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黃金』茶。」上董峰村位於高平西部林區,氣候土壤條件獨特,山林資源豐富,特別適合中藥材生長,僅野生中藥材就有76種,尤以黃芩居多。2008年,張永新和妻子喬紅梅籌資承包了100畝荒地引種黃芩,第一年由於不懂技術,大部分黃芩未能成活;第二年引進優質黃芩種苗,邀請省農科院的專家做技術指導,用了近3年的時間逐步解決了黃芩成活率不高的問題。種植問題解決了,制茶工藝又成了張永新的心頭事兒。
  • 異能小說:她穿越變農女,幸得隨身空間在,從此發家致富奔小康
    異能小說:她穿越變農女,幸得隨身空間在,從此發家致富奔小康作為一名熬夜也要看小說的深井書蟲,書荒簡直就是最不能忍的事情,為了廣大書友們的幸福著想,接下來就由小編給大家強推第一本,異能小說:她穿越變農女,幸得隨身空間在,從此發家致富奔小康。
  • 她重回八零年代,變身豆腐西施,從此發財致富奔小康
    她重回八零年代,變身豆腐西施,從此發財致富奔小康空閒的時候,總是會看小說來打發無聊的時光,但是對於愛看小說的你來說,一定會遇到書荒的情況,小編又給大家四篇帶來高人氣的重生種田文!她重回八零年代,變身豆腐西施,從此發財致富奔小康,讓大家盡情閱讀。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萬畝仙桃結碩果 果農致富奔小康
    仙桃產業成為該鎮脫貧攻堅和致富奔康的主導產業。走進蓬溪任隆鎮八角村,果園裡,果農摘桃、裝桃、運桃,一派豐收景象;桃園外,商客稱重、分類、裝載,忙得不亦樂乎。走進仙桃產業園,一個個新鮮誘人的仙桃掛滿枝頭,空氣中瀰漫著桃子特有的果香。桃樹下,種植戶黃金和妻子忙著採摘裝框,今年天氣晴好,他家桃子的產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優質桃子比例增多,市場上供不應求。
  • 決勝小康、奮鬥有我——黃瑞蘭:趕著牛兒奔小康
    她帶領一家人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穩。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黃瑞蘭家在2013年被評為了貧困戶,老實巴交的兩口子耕種著20多畝地,主要靠種植藥材、玉米、洋芋、豌豆等農作物作為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癱瘓在床的婆婆,常年需要吃藥,還有兩個讀小學的孫子,然而家裡的重擔並沒有壓垮這個勤勞的女人,反倒讓她越挫越勇,在2014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
    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新華網新疆頻道夫妻開餐館 攜手奔小康  勞動創造歷史,奮鬥譜寫輝煌。近年來,尼勒克縣喀拉蘇鄉經濟、文化、村容村貌等各方面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默默無聞、敢闖敢幹的勞動精英,他們在各行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展現了「勤勞致富」。尼勒克縣喀拉蘇鄉克什喀拉蘇村的迪娜·奴卡爾別克就是這些令人尊敬的勞動者之一,築起了克什喀拉蘇村的最美風景。
  • 天藍水清藥茶香 唱著歌兒奔小康
    這裡產的小番茄可以在北京、上海的生鮮超市買到,一串十幾元,是幫助當地人致富的不折不扣的「金果果」。正在勞動的48歲村民薛永明說話實在,以前靠種地和出門打工,一年只能賺兩三萬,在村裡的大棚上班後,年收入翻番,不光能就近照顧家裡,還賺錢買了一輛小車。25年間,這裡的溫室大棚幾經興衰,見證了西曲河百姓「曾經荒山難為田、改造坡坎變溫棚」的不屈和勤勞。
  • 扶貧口述:眾人拾柴火焰高 共同致富奔小康
    我認為對待貧困戶也一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都要伸出自己的援手,奉獻自己的愛心,一起致富奔小康![作者:鄧星榮] [編輯:許楠] [來源:紅網新寧站] 【來源:中國崀山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