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怎麼辦?

2021-02-12 推拿論壇

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

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關於三焦的形態,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這一問題對髒象學說本身來說並不是主要的。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中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後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

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通道。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三焦能夠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係到整個人體的氣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中藏經》)。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能「通調水道」(《醫學三字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人體水液代謝是由多個臟腑參與,共同完成的一個複雜生理過程。其中,上焦之肺,為水之上源,以宣發肅降而通調水道;中焦之脾胃,運化並輸布津液於肺;下焦之腎、膀胱,蒸騰氣化,使水液上歸於脾肺,再參與體內代謝,下形成尿液排出體外。

三焦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協調平衡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實際上是對肺、脾、腎等臟腑參與水液代謝功能的總括。

「三焦者,水谷之道」(《難經·三十一難》)。三焦具有運行水谷,協助輸布精微,排洩廢物的作用。其中,「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肌,澤毛」(《靈樞·決氣》),有輸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靈樞·營衛生會》),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之用;下焦則「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胱」(《靈樞·營衛生會》),有排洩糞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運化水谷協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對脾胃、肝腎、心肺、大小腸等臟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與排洩的功能的概括。

上焦如霧是指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過心肺的宣發敷布,布散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因上焦接納精微而布散,故又稱「上焦主納」。

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作用。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氣血,並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於心肺以濡養周身。因為脾胃有腐熟水谷、運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為「中焦如漚」。因中焦運化水谷精微,故稱「中焦主化」。

下焦如瀆是指腎、膀胱、大小腸等臟腑主分別清濁,排洩廢物的作用。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並將體內剩餘的水液,通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這種生理過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洩之勢,故稱「下焦如瀆」。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洩廢物,故又稱「下焦主出」。

綜上所述,三焦關係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洩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行水谷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首領,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溼骨病、頸椎病等。

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後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症狀。

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男性腎虛、前列腺疾病,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症以及婦科炎症。

三焦是個複雜系統,僅用單味或幾味藥物搭配。根本不能適用這個多樣的系統。對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頑固病的治療,必須融數方為一方,合數法為一法。只有選擇一種能科學、有效同時治多種疾病的療法,調理內分泌,平衡陰陽,補充元氣,這樣才能逐漸康復。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站著或者是坐著都可以。用左手從右邊肩膀開始,沿著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下拍打。動作快慢一樣,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達到真懂經絡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鐘往上,拍完之後再用食指按揉。陽池穴按摩三分鐘。左面肩膀君用右手,同樣的方法。一定要堅持三個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還可以用中藥打通。梔子為藥引,加入黃芩,黃連,茯苓,澤瀉,白朮,薏苡,枳殼,桔梗,益母草,煎好後,一天喝一次,或者也可以選用艾灸的方法來打通三焦經。平時喝白杭菊泡的茶,多吃綠色蔬菜。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 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疾病生!教你打通三焦經
    前部分學者認為三焦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在人體臟腑中,唯它最大,故有「孤腑」之稱。上焦、中焦、下焦合起來叫三焦,位於胸腹之間。其中胸膈以上為上焦,胸膈與臍之間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上焦不通上焦一般指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靈樞·決氣》雲「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它的生理特點主要是主氣血、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宣發和升散以充養滋潤全身。
  • 人體三焦: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後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 上焦不通容易上火,中焦不通容易積食,下焦不通容易氣血瘀結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時間長了就得腎結石「上焦有火,下焦有寒「,因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 (專業必讀)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 中焦不通,上火、失眠、婦科...百病纏身
    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簡簡單單一句話,出現了好幾個名詞,那麼,什麼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 上熱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醫給出這些方法
    其實,剛看完她的描述,我心裡基本有底了,這多半是中焦不通導致的「上熱下寒」。 說起中焦,我們先了解一下它的總稱——三焦: 所謂三焦,其實是中醫上的特有名字,屬於六腑之一。 顧名思義,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難經》中對三焦的闡述:「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 打通三焦最好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諸症自消
    現代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現代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三焦不通,百病生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上火,高血壓、高血脂、風溼骨病、頸椎病等。
  •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 奉勸大家;上焦火,下焦寒,只需一味中藥,就可引火下行,特別適合上熱下寒者
    但於西裝或外套選擇上需要調節而選擇一些較loose fit的剪裁。腎陽虛,陰寒盛於下,火不歸元而虛陽上浮,簡單的說,就是人體內腎陽氣不足,導致陰氣下行,陰不制陽,虛火藏不住上浮於面,於是開始出現咽喉紅腫疼痛、生瘡長痘的現象,但同時又會表現出很多體寒症狀,諸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嘴唇發白。開票時。就很難控制好血脂水平。撥開厚厚的積雪。只怕想不到。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後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 上熱下寒愛上火,如何把旺盛的火氣,變成你的元氣?
    其實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於是呢,大量氣血就會往上引,我們全身的氣血其實是有限的,都擁在上面了,下半身的氣血自然不足,長時間如此,就造成上半身過熱,下半身火力不足。活動少,自然是下面的活動少,我們宅著,坐著,躺著,呆著,腿腳很少運動,經絡不通,火無法引領到下半身,造成了下寒。
  • 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自古以來,人們運用梔子的苦、寒藥性來治療三焦溼、熱症候。梔子清洩三焦之說,便是人們在數千年來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 上熱下寒體質都有這些症狀表現
    於是呢,大量氣血就會往上引,我們全身的氣血其實是有限的,都擁在上面了,下半身的氣血自然不足,長時間如此,就造成上半身過熱,下半身火力不足。活動少,自然是下面的活動少,我們宅著,坐著,躺著,呆著,腿腳很少運動,經絡不通,火無法引領到下半身,造成了下寒。
  • 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
    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