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是一個內向且自卑的孩子,所以我明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尊自信應該也是一種很至關重要的必備品質了吧。然而,它確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後天的成長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與父母、老師的幫助來培養。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舉起你的右手》。大致的內容如下:
考上高中後我從鄉下到城裡寄宿讀書,城裡的學生很有錢,成績也很好,因而我總是很自卑。老師提問時,城裡學生都搶著回答,我卻從不抬頭,也幾乎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我的物理基礎很差,物理課上老師幾乎每堂課都要提問,但很少叫坐在後排的我回答問題。
可有一次,老師問了一道我不會的問題,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我想反正我舉手老師也不提問我,受虛榮心的支配,我也舉起了手,結果老師偏偏叫我回答,我起立後啞口無言,當眾出醜,同學們哄堂大笑。
放學後我一個人坐在教室裡琢磨那道題,耳朵裡始終迴響著同學們的鬨笑聲,不爭氣的眼淚掉了下來。物理老師進來了,他深入淺出地給我講解了那道題,然後和藹地說:「學習時不要不懂裝懂。農村出身不是你的過錯,那反而是一種資本,你不要自卑。以後我提問時,遇到你懂的題你舉起左手,不懂的題你舉起右手,你懂的題甚至可以把手舉得比別人高一點,我就知道該不該叫你回答了。」老師的話使我深受感動。
此後的物理課上我就按老師所說的做了。期中考試結束後,老師對我說:「這段時間你舉左手的次數為25次,舉右手的次數為10次,再加把勁,爭取把舉右手的次數降到5次。」細心的老師竟統計了我舉左右手的次數,我暗下決心不能再舉右手。從此遇到難題我寧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把它攻克。期末考試時我考了全班第一名,老師欣慰他對我說:「你終於不舉右手了。」
好了,故事講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受,反正我深受觸動和啟發。
進人中學後,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並成為個性發展的重要特徵。其自我意識發展的突出特徵是:自我評價水平提高,自尊心增強,成人意識強,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信任自己。中學生正是在不斷地探索嘗試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成功,樹立自信的。但自我意識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完全成熟,事實上,中學生自我意識不穩定,成功時,會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高;失敗時,又喪失鬥志、產生自卑、失去自信。在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時,他們往往以己之長度人之短,有時不夠冷靜,不能完全客觀地進行評價。
懂得青少年的這一特點,為人師長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關愛、多一份體貼,爭取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用誠懇的態度,爭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那麼,自尊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通過社會比較形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團體和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從而體會自身的價值。有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某些客觀的參照標準來了解自己,如通過血壓、脈搏、體溫等可觀察指標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這種可供參照的客觀標準,而只能通過與他人比較才能估價自己。例如,我們無法通過自己的身高、體重來估計自己的高矮、胖瘦。一個身高1.80米的人是高還是矮,我們無法回答,因為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以參照。在某些地方,這個人可能只是個中等個;可是在另一些地方,這個人可能就是個巨人。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數大學新生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高中時,他們每個人都是很聰明的;可是上了大學後,他們卻發現,他們原來並不是那麼出類拔萃,只不過是平常人而已。
只有比較才有自尊,沒有比較就沒有自尊。一般來說,社會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與比自己強或好的人比較,我們通常稱為上行比較;另種是與比我們弱或差的人比較,我們通常稱為下行比較。人們常常認為,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會產生嫉妒、敵意、挫折等消極的情感體驗,而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則會產生優越、滿足、幸福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其實不然,無論是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還是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都不會必然導致積極的或消極的效果。究竟會產生哪種效果,取決於具體的情境。
在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中,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密切,或同屬一類,那麼會產生積極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眾人面前說自己認識某位知名人物,或說某位名人與自己是同學或朋友等,以此來提高自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裡通常稱之為輻射效應,即比較目標的優良品質會輻射到自己身上,從而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反,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疏遠、陌生,或不屬-類,則會產生消極效果。例如,一個長相中等的女性與一個她不認識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時會顯得難堪,並降低自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裡通常稱之為對比效應,即感覺到與比較目標的差距,從而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在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中也同樣存在這樣兩種情況,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密切,或同屬-類,那麼會產生輻射效應,即對方的不良品質會輻射到自己身上,從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疏遠、陌生,或不屬一類,則會產生對比效應,即感到比對方強,從而提高自尊。
究竟與什麼樣的人比較最好呢?心理學家認為,最理想的比較目標是與自己相近並略好於自己的人。
——王懷建教育筆記
2020年9月17日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我會一直在百家號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