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敘事研究┃中小學教師與教育敘事研究

2021-02-19 小課題研究

▶請點擊右上角分享給其他老師☝

中小學教師與教育敘事研究

 近年來教育敘事研究成為教育科研的新取向。教師敘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是教育敘事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促進了教師的學習和反思,有利於更好地實施新課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小學教師怎樣進行敘事研究?他們善於傾聽同行的教育故事意義何在?在撰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時要努力避免那些誤區?弄清這些問題才能保證教師正確有效地開展教育敘事研究。

      一、教育敘事敘何事

      教師敘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教育敘事研究。這種教育故事要成為研究性「文本」必須有特定的要求。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教育敘事敘何事?

      (一)所敘之事要具有「問題性」

      教育敘事不是「記流水帳」,不是簡單地把一段時間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這樣做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教師應該有重點、有選擇地記敘教育情境中發生的真實事情。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或多或少地感受和體驗到一些難以忘卻、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這些事情或令人振奮、激動,或令人感慨、驚詫,或令人不安、悔恨,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通常表現為某種矛盾、問題。有矛盾、有問題,就有它產生的特定原因。面對矛盾、問題的產生就要有一定的應對策略,有一個經歷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也就有一定的結果。這些表現為某種矛盾、問題的事情,一般說來就是具有研究價值的事情。教育敘事自然應該敘述這樣的事情。教師要留意、認識、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矛盾,發現並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以此撰寫自己的教育故事。就教學方面的問題說,教師可以敘述的事情,可能是課堂上出現了教師未曾預料到的情況;可能是教師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遇到障礙;可能是教師的權威受到來自學生的挑戰;可能是特定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機智得到施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教師正是在不斷地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中一步步提高、走向成熟。

      (二)所敘之事要融入敘述者的思考、反思

      作為一種研究,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不應該是純客觀的記敘,不能只是把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述說清楚。這就是說,僅僅「用事實說話」是不夠的,應該融入敘述者個人在不同階段的感受、體驗,特別是伴隨這種體驗、感受而帶來的思考、反思。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經驗更顯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論與實際聯繫的非常好的方式。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對於敘述者來說,標誌著對特定教育教學問題有了較深層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規律性的認識。對於閱讀者(傾聽者)來說,他們則能夠從這些思考、反思中產生聯想、得到啟發,聯繫到自身在教育教學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閱讀者將敘述者的所作所想與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對照,形成了與敘述者的一種事實上的交流和對話,於是對某一特定問題有了更多的關注,從而主動地加入到這類問題的有意識的探索與研究當中。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可以體現在敘述文字的字裡行間,更多的是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實現。其思考、反思的內容,可以是對大家習以為常的某一教育教學現象的追問,可以是對教育教學中某種行為的解釋,可以是對某一教育教學現象的闡述,可以是對教育教學中所產生的某種困惑的說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下產生的想法,可以是對日後發生某種類似事情時的設想,等等。

      (三)所敘之事要體現先進教育思想的支配

      教師敘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應該在正確、先進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只有這樣,對於敘述者和閱讀者(傾聽者)來說,才是有意義的。深有體會、大有觸動從而花費氣力撰寫的教育故事,其所具有的「研究性」可能很強,在敘述中顯示出其在親身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認識、形成的主張,往往更能夠打動人、感染人,可能使人產生共鳴、受到影響。教育故事假如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思想的支配,對於撰寫者來說就會步入誤區,對於閱讀者來說則是誤導。我們必須認識到:正確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育觀念可以保證教育敘事的方向性、科學性;教師在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過程中,通過對具體、鮮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顧、剖析、揣摩,又將會使某種教育思想得以內化,形成相應的教育信念。

      二、要善於閱讀、傾聽教育故事

      現在各類教育報刊上敘事研究的「文本」明顯增多,有些學校還專門舉辦「教育故事會」活動。教師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的意義和作用並不亞於撰寫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在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中學會撰寫教育故事

      多年來不少學校對教師有每學期寫一篇論文的要求,而近年來有的學校把這個要求改為寫一則教育故事或提供一個案例分析等。寫教育故事或案例分析之類,對於一般教師來說應該是有事可敘、有感可發的,照理說要比寫所謂教育論文來得相對容易些。可是,也許是因為寫那種規定套路的「論文」駕輕就熟了,乍一用記敘的方式去研究所面對的教育現象和問題,反倒覺得沒什麼東西可寫,無從落筆了;勉強寫出來,也顯得生硬,體現不出研究性。

      同行的教育故事豐富多採。對教師來說,徜徉在教育故事的海洋裡,往往會豁然開朗,眼界大開,得到有益的啟迪。在閱讀和傾聽別人的教育故事中,教師看到了人家都寫了一些什麼,人家是怎樣寫的,是怎樣揭示出隱藏在特定事情中的深刻意義的。在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中,也許會遇到過與故事中描述相同的教育現象、情境,遇到似曾相識的事情,為什麼這樣的現象、情景、事情閱讀者自己沒有留意,而作者卻留意了,並且抓住不放,加以深層次剖析。所以,善於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會使閱讀者明白,要有意識地經常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加以回顧,進行反思,要做有心人,敏銳的洞察、發現教育教學中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和自己有牽連的事情,並揭示這些事情所體現的意義,從而體會並學會如何撰寫教育故事。

      (二)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是一種共事

      一般來說,人們在教育報刊上讀到的由教師撰寫的教育故事是經過選擇的,是能提供先進經驗的,是有理論支撐的,是有明顯的教育意義的。這樣的教育故事,或記錄著敘述者不斷學習、勇於實踐、走向成熟、取得成功的歷程;或記錄著其發現問題時努力加以解決的過程;或記錄其遇到突發事件時表現出的教育機智;或記錄其走出困惑、戰勝困難的經歷,等等。形成這樣的教育故事,往往是敘述者深思熟慮的結果,是嘔心瀝血的產物。它伴隨著故事敘述者對一定教育現象、問題的追問、反思,不懈的努力和追求,這樣精心撰寫出的教育故事,可能意味著作者在成長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踏上一個新的臺階,甚至成為作者成長曆程中的一個「裡程碑」。所以,好的教育故事就是一部「活教育學」,是一部極好的「教科書」,是極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這樣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作為教育故事的閱讀和傾聽者,教師要學會共享,善於去共享,主動地去共享。共享,就是在傾聽同行的教育故事時,設身處地置身故事所描繪的教育情境之中,幸福著故事敘述者的幸福,愉快著他的愉快,當然,也困惑著其困惑,痛苦著其痛苦。將同行的教育故事作為研究成果加以共享,就要在讀一個故事的時候,把它作為一個教育案例來對待,認真地加以分析、梳理,切實認清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規律或原則等。共享,就要在故事的閱讀和傾聽中,通過自己的思考概括出在什麼樣的教育情境下可以有什麼樣的教育策略。把別人經過探索、努力得到的經驗變成自己的某種知識,為我所用,促進自身的提高。

      (三)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是與敘述者進行交流和討論

      教師閱讀教育刊物上的論文,常常是把它作為一種學習材料來對待。論文的撰寫者總是以令讀者信服、接受其觀點作為最大的追求。這樣的閱讀是必要的,它有利於教師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增強。而閱讀、傾聽教育故事,則通常感到更實在、更切近、更親切一些。這樣的教育故事似乎沒有什麼「權威性」,並不硬性地要求你同意他的觀點,不過是展現某種過程,表現敘事者個人的某些感受、體驗、體會、見解、看法而已。惟其如此,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時,可以置身其間,好像與同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

      如何進行這種交流和討論?在閱讀、傾聽故事時,要邊聽邊想。例如,某一教育故事記敘課堂上發生的一件事情,閱讀時可以不忙讀下去,而先去想一想:類似的事情自己遇到過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自己將可能怎樣做?人家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在閱讀、傾聽故事時,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認識。一個故事到底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傾聽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與敘述者的議論加以比較。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時,還要善於質疑。質疑,就是不輕信、不盲從,善於換個角度思考一下。這樣也許能夠發現某一特定的教育故事中可能存在著的片面性、簡單化、絕對化、局限性等。質疑時要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要說明「為什麼」,要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拿出解決某種問題的具體意見、方案來。

      三、努力避免教育敘事中的誤區

      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廣義的教育故事,它必須有鮮明的研究性,透過敘事顯示對教育的詮釋和理解,揭示某種規律,印證某種原則,也時常顯示出教師在困惑中的思考以及思考中的困惑。教師能夠寫出這樣的教育故事,往往意味著其在認識上有了提高、在實踐上有了突破。所以,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是一種狹義的教育故事。寫好這種教育故事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明確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什麼!事實上以下「不是」恰恰是現在中小學教師撰寫教育故事時存在著的誤區或問題。

      (一)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文學創作,述說者不能憑藉自己的想像去杜撰,去編造

      教育敘事既然是一種研究方法,那麼,教育故事必須是敘述者——教師教育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的事情。任何研究方法都應該立足在真實的基礎之上,要實事求是,絕不為了預想的或理想的結果而人為地改變「事實」,虛構「事實」。正如運用調查的方法時不能根據主觀的意圖、特定的需要隨便捏造數據;運用實驗的方法不能著意而不露痕跡地使「無關因素」在起作用一樣,敘事作為研究方法,它所提供的教育故事當然不能是未曾發生過而憑空想像的,哪怕是「合理想像」。真實性對於教育敘事研究更具特殊意義,因為教育敘事(教育故事)既是研究方法,又是研究內容。那種杜撰、編造的教育故事,無論它多麼美麗動人,有多麼複雜誘人的情節,但遠離了真實,都是不嚴肅的,不負責任的,可以說,它是對科學的褻瀆。

      (二)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通訊報導,不要等同於敘說自己的「先進事跡」

      不可否認,「先進事跡」可能有很大的教育性,很強的感染力。但是,這種「先進事跡」往往是這些為師者基於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高尚的品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做出的奉獻,等等。這樣的敘事恐怕是沒有什麼研究價值的,因為它所體現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既不能引起人們進行理論上的思考,也不能促進人們在教育學意義上的實踐的改進。當然,這種有關「先進事跡」的敘事,是有它適宜的宣講或發表場合的,像教師節前後的一些活動,報刊上所做的這方面相關報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先進事跡」所體現的未必就是先進的理念,如為了使全班學生學習上都取得好成績而廢寢忘食、加班加點,為了不耽誤學生的一節課置自己生病或家人患病於不顧。這些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

      (三)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寫檢討,不要成了簡單的「悔過書」

      一個教師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可能做過這樣那樣的錯誤的事情,因為要寫教育故事,於是就把一些個陳年舊事——曾經犯過的「錯誤」重新拾掇起來,「上綱上線」一番,自我批評一番。一位教師寫曾因自己心情不好把一個上課說話的學生趕出校門,還有一位教師寫自己憑主觀印象認定一個學生偷了同學的東西,敘事之後是幾乎同樣的悔恨、內疚。事實上,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是本不該如此的。杜絕這類明顯錯誤的發生,也已經不是教育觀念如何的問題,而屬於一般的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對發生在教師身上的這些被稱為「不可原諒的錯誤」,分析的話語已經是現成的,甚至是共同的了,不存在研究的問題了。這種簡單的「公式化」的「悔過書」式的敘事並不是真正的反思,它還不屬於敘事研究,它只不過印證著一個大家都知曉的「公理」。

      (四)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事例+理論」這樣生硬的兩部分

      教育故事應該體現出對教育的詮釋,對一定規律的揭示,給人以理論層面的啟示。就是說,從敘事研究的角度著眼,教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而且要具有理論上的先進性。正因為這樣,教育故事才能是敘事研究,撰寫和傾聽教育故事才能成為教師提高教育素養、促進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教育故事的理論性如何體現?不是外加的,不能「貼標籤」,不能「對號入座」。我們看到,有些所謂教育故事,顯然分成了事例和理論兩部分,不是在敘述中自然地體現一定的理論,也不是基於敘事材料本身通過恰如其分的議論來顯示某種理論,而是把看似和所敘之事有些關聯的「先進理論」直接搬過來。這種外加理論的做法肯定和研究無緣。敘事研究框架下的教育故事,其事例和理論不是「兩張皮」,而是融於一體、水乳交融的,理論蘊含在故事字裡行間的敘述中,體現在基於故事內容的適時而巧妙的議論、抒情中。

      有意識地撰寫自己的並善於傾聽別人的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對於教師來說,那種具有研究意義的教育故事,也許並不是經常可以遇到的。只有不斷學習、善於反思、勇於實踐,其教育生活中才能不斷地發生有價值有意義的教育故事,也才能寫出這樣的教育故事。

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源:教育導刊

相關焦點

  • 2019年9月15日┃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的寫作技巧
    關鍵詞:教育敘事; 寫作技巧; 教育寫作作者簡介: 劉祥, 江蘇省儀徵中學 (江蘇儀徵, 211900) 教科室主任, 正高級教師, 江蘇省特級教師。各種類型的教育寫作中, 教育敘事與我們的教育生活最為貼近, 最能夠真實具體地展示寫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懷和教育能力。教育敘事就是教師將教育生活中的某些具體事件, 用記敘、描寫和議論等寫作方式合情合理地表達出來。
  • 2019年9月21日┃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是什麼
    克萊丁寧和康納利的研究工作, 以及強調教師的反思價值、強調教師知識的重要性、賦予教師言說其經歷的權力等三種教育發展趨勢, 促進了教育敘事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生成。作為一種質的研究形式, 它有自己獨特的基本操作程序, 有自己的優勢, 但也有自身之不足。
  • 筆記與感想||林日正:教師如何做敘事研究
    線上直播:2020年4月14日一、什麼是敘事研究(一)概念1.敘事:敘述事情。2.教育敘事: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文化語境中運用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以故事形式來呈現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典型性教育事件的行為或言語成品。3.教育敘事研究:指在教育敘事抽象基礎上的概括和理解,用專業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分析,追尋研究文本背後深層次喻意,它指向的是意義與理解。
  • 敘事形態的中國教育研究——簡介「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
    教師書屋敘事形態的中國教育研究——簡介「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  ● 周勇  正如霍家特等人當年發起「文化研究」時並未過多計較自己的學科屬性,丁鋼教授同樣是將重心放在自己所要研究的對象及問題上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丁鋼教授曾熱衷於從「文化」的角度透視中國教育,推出了「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叢書」,其中代表性的學術成果是考察「儒」、「佛」、「道」這三大「傳統文化」對於中國教育的種種影響,以及中國教育在這三大「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所產生的獨特品質。現在,丁鋼教授又推出了「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這是我國第一套以教育敘事研究中國教育與社會歷史實踐的圖文並茂的系列著作。
  • 幫助教師做好敘事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簡單地說,就是一線教師通過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來實現對教育、教學的總結、研究和反思。教育敘事研究作為教育研究的一種新趨勢、新方法,已經成為教師反思、自主研究的一種重要形式。
  • 新增招聘教師470人┃┃山西教師招聘公告匯總,看這個就夠了
    8月27日更新含教師崗2人┃┃臨汾汾西縣事業單位2020年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公告(47人)山西農業大學2020年急需緊缺專業碩士研究生招聘公告(68人)含教師崗6人,無筆試┃┃長治襄垣縣2020年公開引進緊缺人才公告太原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2020年招聘公告(7人)
  • 研究生為什麼迷茫,一敘事研究
    關鍵詞:英語學科教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培養; 敘事研究; 作者簡介: 錢旭升 (1972—) , 男, 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 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 付文曉 (1991—) , 男, 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 案例分析┃研究假設的寫法及正反案例分析┃2017年9月6日
    還沒關注的老師推薦關注,關注後可抽微信紅包✿經新疆教科院孫濤老師授權,本公眾號將陸續分享《中小學教育課題研究指南
  • ​劉良華:教育敘事研究:是什麼與怎麼做
    敘事研究並非教育研究領域的「新潮」或「另類」, 它一直存在於傳統的教育研究之中。教育敘事研究是傳統教育研究中的一個分支, 如何理解敘事研究, 取決於人們如何看待教育研究的框架。教育敘事研究與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究竟構成什麼關係, 為什麼提倡教育敘事研究, 對這些問題的探究是理解敘事研究的意義和操作方法的基本前提。
  • 教學敘事重建教師思維
    隨著「教師專業化」、「校本研究」、「科研興校」、「反思性教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教育觀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與專業研究者一起開展合作研究。在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專業研究者鼓勵教師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資料,然後整理成教育論文並爭取公開發表。中小學教師最初對發表教育論文往往很有興趣,熱心地請專業研究者幫助他們修改文章,專業研究者也很樂意提供這種支持。
  • 2018年4月28日┃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之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資料的搜集方法相當多元, 為了搜集到更多的個案資料, 從多角度把握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 就必須結合教育觀察、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教育實驗、教育與心理測量、實物分析以及整理查閱文件、檔案記錄等多種研究方法, 綜合行動研究法、敘事研究法等各種研究手段。注重分析的科學性。
  • 語象敘事研究
    然而,關於什麼是語象敘事、其包括哪些研究對象、歷史與發展現狀如何、主要內容是哪些等問題,學界至今依然爭議不休,難有定論。《語象敘事研究》即從以上問題入手,對語象敘事展開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並得出如下結論:語象敘事是指「視覺再現的文字再現」,其概念內核涉及詞語(word)和意象(image)之間的關係。
  • 聚焦中國敘事學研究與發展
    聚焦中國敘事學研究與發展 2019年01月07日 10: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江守義 字號 內容摘要: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敘事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限於篇幅
  • 敘事探究如何成為一種研究方法?
    早在1980年Berk(1980)就認為,自傳是教育研究的首要方法,儘管自傳的重要意義到最近才突現出來(Pinar,1988;Grumet,1988)。這裡主要考察的是某一時段內個體的心理體驗。從社會學角度看,敘事體可以是考察群體和社區的形成(Carr,1986)。就教育而言,有關個體的敘事研究比社會的(群體的)敘事研究更常見。
  • 過程指導┃課題研究內容設計常見問題案例分析┃2017年7月17日
    [點此加入課題微信群]過程指導┃課題研究內容設計常見問題案例分析一是課題題目很響亮
  • 教育敘事研究法的主要特點和意義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越來越多的一線授課教師參與到了教育研究的工作中。教育敘事研究法也被認為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中小學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中有其獨特的價值。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教育敘事研究法的考查從一開始的概念性客觀題,到針對此方法的特點與使用,呈現出逐漸深入的趨勢。下面小編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分析與教育敘事研究法有關的考點。
  •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2016年06月07日 16: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 人民網抖音短視頻新聞敘事方式研究
    人民網於2018年5月開通抖音帳號,本文結合新聞敘事學的相關理論,以人民網抖音號為研究對象,從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敘事結構、敘事策略等方面對短視頻新聞的敘事特徵進行分析,發現其新聞敘事具有「去文本化」、標題輔助敘事、碎片化及注重細節化等敘事特點;同時也發現了其新聞敘事缺乏與受眾互動、內容流於表面、信息割裂打破邏輯等問題。
  • 楊志平: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研究
    內容簡介從「敘事」的一般意義上言,明清小說因其人物塑造與情節敘寫等環節最具虛構意味,從中歸納與抽繹出相應的固有敘事現象及其規律,這才符合中國本土敘事學構建的真正要義。明清小說功能性敘事研究,是明清小說自身敘事特徵探究的論題之一。
  • 什麼是比較研究法?┃研究方法專題
    為了更好的為中小學老師開展小課題研究服務,我們特建立此微信群,歡迎邀請全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加入!請先添加群主微信:WHYLL807(驗證:小課題┃ 個人微信只拉群,不私聊,不諮詢),群主通過驗證後將拉您入群,請您耐心等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