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右上角分享給其他老師☝
中小學教師與教育敘事研究
近年來教育敘事研究成為教育科研的新取向。教師敘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是教育敘事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促進了教師的學習和反思,有利於更好地實施新課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小學教師怎樣進行敘事研究?他們善於傾聽同行的教育故事意義何在?在撰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時要努力避免那些誤區?弄清這些問題才能保證教師正確有效地開展教育敘事研究。
一、教育敘事敘何事
教師敘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教育敘事研究。這種教育故事要成為研究性「文本」必須有特定的要求。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教育敘事敘何事?
(一)所敘之事要具有「問題性」
教育敘事不是「記流水帳」,不是簡單地把一段時間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這樣做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教師應該有重點、有選擇地記敘教育情境中發生的真實事情。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或多或少地感受和體驗到一些難以忘卻、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這些事情或令人振奮、激動,或令人感慨、驚詫,或令人不安、悔恨,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通常表現為某種矛盾、問題。有矛盾、有問題,就有它產生的特定原因。面對矛盾、問題的產生就要有一定的應對策略,有一個經歷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也就有一定的結果。這些表現為某種矛盾、問題的事情,一般說來就是具有研究價值的事情。教育敘事自然應該敘述這樣的事情。教師要留意、認識、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矛盾,發現並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以此撰寫自己的教育故事。就教學方面的問題說,教師可以敘述的事情,可能是課堂上出現了教師未曾預料到的情況;可能是教師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遇到障礙;可能是教師的權威受到來自學生的挑戰;可能是特定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機智得到施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教師正是在不斷地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中一步步提高、走向成熟。
(二)所敘之事要融入敘述者的思考、反思
作為一種研究,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不應該是純客觀的記敘,不能只是把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述說清楚。這就是說,僅僅「用事實說話」是不夠的,應該融入敘述者個人在不同階段的感受、體驗,特別是伴隨這種體驗、感受而帶來的思考、反思。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經驗更顯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論與實際聯繫的非常好的方式。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對於敘述者來說,標誌著對特定教育教學問題有了較深層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規律性的認識。對於閱讀者(傾聽者)來說,他們則能夠從這些思考、反思中產生聯想、得到啟發,聯繫到自身在教育教學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閱讀者將敘述者的所作所想與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對照,形成了與敘述者的一種事實上的交流和對話,於是對某一特定問題有了更多的關注,從而主動地加入到這類問題的有意識的探索與研究當中。在敘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可以體現在敘述文字的字裡行間,更多的是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實現。其思考、反思的內容,可以是對大家習以為常的某一教育教學現象的追問,可以是對教育教學中某種行為的解釋,可以是對某一教育教學現象的闡述,可以是對教育教學中所產生的某種困惑的說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下產生的想法,可以是對日後發生某種類似事情時的設想,等等。
(三)所敘之事要體現先進教育思想的支配
教師敘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應該在正確、先進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只有這樣,對於敘述者和閱讀者(傾聽者)來說,才是有意義的。深有體會、大有觸動從而花費氣力撰寫的教育故事,其所具有的「研究性」可能很強,在敘述中顯示出其在親身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認識、形成的主張,往往更能夠打動人、感染人,可能使人產生共鳴、受到影響。教育故事假如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思想的支配,對於撰寫者來說就會步入誤區,對於閱讀者來說則是誤導。我們必須認識到:正確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育觀念可以保證教育敘事的方向性、科學性;教師在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過程中,通過對具體、鮮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顧、剖析、揣摩,又將會使某種教育思想得以內化,形成相應的教育信念。
二、要善於閱讀、傾聽教育故事
現在各類教育報刊上敘事研究的「文本」明顯增多,有些學校還專門舉辦「教育故事會」活動。教師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的意義和作用並不亞於撰寫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在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中學會撰寫教育故事
多年來不少學校對教師有每學期寫一篇論文的要求,而近年來有的學校把這個要求改為寫一則教育故事或提供一個案例分析等。寫教育故事或案例分析之類,對於一般教師來說應該是有事可敘、有感可發的,照理說要比寫所謂教育論文來得相對容易些。可是,也許是因為寫那種規定套路的「論文」駕輕就熟了,乍一用記敘的方式去研究所面對的教育現象和問題,反倒覺得沒什麼東西可寫,無從落筆了;勉強寫出來,也顯得生硬,體現不出研究性。
同行的教育故事豐富多採。對教師來說,徜徉在教育故事的海洋裡,往往會豁然開朗,眼界大開,得到有益的啟迪。在閱讀和傾聽別人的教育故事中,教師看到了人家都寫了一些什麼,人家是怎樣寫的,是怎樣揭示出隱藏在特定事情中的深刻意義的。在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中,也許會遇到過與故事中描述相同的教育現象、情境,遇到似曾相識的事情,為什麼這樣的現象、情景、事情閱讀者自己沒有留意,而作者卻留意了,並且抓住不放,加以深層次剖析。所以,善於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會使閱讀者明白,要有意識地經常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加以回顧,進行反思,要做有心人,敏銳的洞察、發現教育教學中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和自己有牽連的事情,並揭示這些事情所體現的意義,從而體會並學會如何撰寫教育故事。
(二)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是一種共事
一般來說,人們在教育報刊上讀到的由教師撰寫的教育故事是經過選擇的,是能提供先進經驗的,是有理論支撐的,是有明顯的教育意義的。這樣的教育故事,或記錄著敘述者不斷學習、勇於實踐、走向成熟、取得成功的歷程;或記錄著其發現問題時努力加以解決的過程;或記錄其遇到突發事件時表現出的教育機智;或記錄其走出困惑、戰勝困難的經歷,等等。形成這樣的教育故事,往往是敘述者深思熟慮的結果,是嘔心瀝血的產物。它伴隨著故事敘述者對一定教育現象、問題的追問、反思,不懈的努力和追求,這樣精心撰寫出的教育故事,可能意味著作者在成長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踏上一個新的臺階,甚至成為作者成長曆程中的一個「裡程碑」。所以,好的教育故事就是一部「活教育學」,是一部極好的「教科書」,是極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這樣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作為教育故事的閱讀和傾聽者,教師要學會共享,善於去共享,主動地去共享。共享,就是在傾聽同行的教育故事時,設身處地置身故事所描繪的教育情境之中,幸福著故事敘述者的幸福,愉快著他的愉快,當然,也困惑著其困惑,痛苦著其痛苦。將同行的教育故事作為研究成果加以共享,就要在讀一個故事的時候,把它作為一個教育案例來對待,認真地加以分析、梳理,切實認清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規律或原則等。共享,就要在故事的閱讀和傾聽中,通過自己的思考概括出在什麼樣的教育情境下可以有什麼樣的教育策略。把別人經過探索、努力得到的經驗變成自己的某種知識,為我所用,促進自身的提高。
(三)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是與敘述者進行交流和討論
教師閱讀教育刊物上的論文,常常是把它作為一種學習材料來對待。論文的撰寫者總是以令讀者信服、接受其觀點作為最大的追求。這樣的閱讀是必要的,它有利於教師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增強。而閱讀、傾聽教育故事,則通常感到更實在、更切近、更親切一些。這樣的教育故事似乎沒有什麼「權威性」,並不硬性地要求你同意他的觀點,不過是展現某種過程,表現敘事者個人的某些感受、體驗、體會、見解、看法而已。惟其如此,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時,可以置身其間,好像與同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
如何進行這種交流和討論?在閱讀、傾聽故事時,要邊聽邊想。例如,某一教育故事記敘課堂上發生的一件事情,閱讀時可以不忙讀下去,而先去想一想:類似的事情自己遇到過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自己將可能怎樣做?人家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在閱讀、傾聽故事時,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認識。一個故事到底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傾聽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與敘述者的議論加以比較。閱讀和傾聽教育故事時,還要善於質疑。質疑,就是不輕信、不盲從,善於換個角度思考一下。這樣也許能夠發現某一特定的教育故事中可能存在著的片面性、簡單化、絕對化、局限性等。質疑時要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要說明「為什麼」,要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拿出解決某種問題的具體意見、方案來。
三、努力避免教育敘事中的誤區
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廣義的教育故事,它必須有鮮明的研究性,透過敘事顯示對教育的詮釋和理解,揭示某種規律,印證某種原則,也時常顯示出教師在困惑中的思考以及思考中的困惑。教師能夠寫出這樣的教育故事,往往意味著其在認識上有了提高、在實踐上有了突破。所以,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是一種狹義的教育故事。寫好這種教育故事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明確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什麼!事實上以下「不是」恰恰是現在中小學教師撰寫教育故事時存在著的誤區或問題。
(一)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文學創作,述說者不能憑藉自己的想像去杜撰,去編造
教育敘事既然是一種研究方法,那麼,教育故事必須是敘述者——教師教育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的事情。任何研究方法都應該立足在真實的基礎之上,要實事求是,絕不為了預想的或理想的結果而人為地改變「事實」,虛構「事實」。正如運用調查的方法時不能根據主觀的意圖、特定的需要隨便捏造數據;運用實驗的方法不能著意而不露痕跡地使「無關因素」在起作用一樣,敘事作為研究方法,它所提供的教育故事當然不能是未曾發生過而憑空想像的,哪怕是「合理想像」。真實性對於教育敘事研究更具特殊意義,因為教育敘事(教育故事)既是研究方法,又是研究內容。那種杜撰、編造的教育故事,無論它多麼美麗動人,有多麼複雜誘人的情節,但遠離了真實,都是不嚴肅的,不負責任的,可以說,它是對科學的褻瀆。
(二)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通訊報導,不要等同於敘說自己的「先進事跡」
不可否認,「先進事跡」可能有很大的教育性,很強的感染力。但是,這種「先進事跡」往往是這些為師者基於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高尚的品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做出的奉獻,等等。這樣的敘事恐怕是沒有什麼研究價值的,因為它所體現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既不能引起人們進行理論上的思考,也不能促進人們在教育學意義上的實踐的改進。當然,這種有關「先進事跡」的敘事,是有它適宜的宣講或發表場合的,像教師節前後的一些活動,報刊上所做的這方面相關報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先進事跡」所體現的未必就是先進的理念,如為了使全班學生學習上都取得好成績而廢寢忘食、加班加點,為了不耽誤學生的一節課置自己生病或家人患病於不顧。這些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
(三)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寫檢討,不要成了簡單的「悔過書」
一個教師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可能做過這樣那樣的錯誤的事情,因為要寫教育故事,於是就把一些個陳年舊事——曾經犯過的「錯誤」重新拾掇起來,「上綱上線」一番,自我批評一番。一位教師寫曾因自己心情不好把一個上課說話的學生趕出校門,還有一位教師寫自己憑主觀印象認定一個學生偷了同學的東西,敘事之後是幾乎同樣的悔恨、內疚。事實上,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是本不該如此的。杜絕這類明顯錯誤的發生,也已經不是教育觀念如何的問題,而屬於一般的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對發生在教師身上的這些被稱為「不可原諒的錯誤」,分析的話語已經是現成的,甚至是共同的了,不存在研究的問題了。這種簡單的「公式化」的「悔過書」式的敘事並不是真正的反思,它還不屬於敘事研究,它只不過印證著一個大家都知曉的「公理」。
(四)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不是「事例+理論」這樣生硬的兩部分
教育故事應該體現出對教育的詮釋,對一定規律的揭示,給人以理論層面的啟示。就是說,從敘事研究的角度著眼,教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而且要具有理論上的先進性。正因為這樣,教育故事才能是敘事研究,撰寫和傾聽教育故事才能成為教師提高教育素養、促進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教育故事的理論性如何體現?不是外加的,不能「貼標籤」,不能「對號入座」。我們看到,有些所謂教育故事,顯然分成了事例和理論兩部分,不是在敘述中自然地體現一定的理論,也不是基於敘事材料本身通過恰如其分的議論來顯示某種理論,而是把看似和所敘之事有些關聯的「先進理論」直接搬過來。這種外加理論的做法肯定和研究無緣。敘事研究框架下的教育故事,其事例和理論不是「兩張皮」,而是融於一體、水乳交融的,理論蘊含在故事字裡行間的敘述中,體現在基於故事內容的適時而巧妙的議論、抒情中。
有意識地撰寫自己的並善於傾聽別人的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故事,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對於教師來說,那種具有研究意義的教育故事,也許並不是經常可以遇到的。只有不斷學習、善於反思、勇於實踐,其教育生活中才能不斷地發生有價值有意義的教育故事,也才能寫出這樣的教育故事。
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源:教育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