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位資深奶爸給我留言,說最近有件事非常苦惱。他有個兒子叫鬧鬧,今年三歲了。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名字一樣,不僅調皮搗蛋,而且脾氣還不好,稍不順心就喜歡打人,咬人。
這個孩子無論是高興、還是生氣都會過來打父母幾下,或者踢上幾腳,力氣還不小。為了幫孩子改掉「愛打人」的毛病,他們嘗試了講道理,打手心等各種辦法,結果一點效果也沒有。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困惑:我們要教過孩子這些,他怎麼會養成愛打人的壞習慣呢?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以及應對方法。
2到3歲的寶寶正處於語言發育的開始階段,掌握的語言非常有限,不能夠清晰、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寶寶之所以會打人,是因為她沒有辦法把他的憤怒表達出來,告訴別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孩子才會把憤怒全部發洩在爸爸媽媽的身上。
看到孩子如此「暴力」,很多父母常常會選擇「我打你,看你會不會疼」的方式,教育孩子。這種暴力的方式貌似有效,其實會有3個嚴重後果。
1、年齡不對
當孩子在0到3歲之間的時候,同理心還沒有完全成熟。父母採用這種方式,孩子肯定會知道疼,但卻不知道自己挨打的原因,起不到任何教育意義。
2、更加暴力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父母採用這種方式管教孩子,就樹立了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孩子自然就變得更暴力。
3、暫時屈服
父母採用這種方式,孩子可能會暫時停手,但不意味著孩子懂了,而是怕被父母處罰。
父母發現孩子有打人、咬人的不良習慣時,父母應該掌握ekfc的引導方法,不用打罵,也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1、情緒表達 expression
讓孩子表達情緒,給孩子情緒出口,父母要學會使用「多我少你傾聽法」,既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多用」我「字開頭,少用」你「。
當孩子正在生氣的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父母的指責,尤其是父母說「你怎麼可以打人!」和「你怎麼可以這樣」等「你」字開頭的句子。
如果父母換個說法, 用「我」字開頭說話會怎樣,例如:我知道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很生氣。我知道你很生氣,所以才打人的。
如果父母一開始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用的是「我」字而不是「你」字,孩子更願意傾聽你的話,情緒也更容易穩定下來。
2、溫和的協助 kindness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就會急不可耐的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道理。其實,這時候父母用溫和的態度和語言與孩子溝通,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越是急著糾正錯誤,孩子就越不容易冷靜下來,因為身邊有一對比自己更焦躁的父母。
3、堅定的態度 firm
父母應該用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一個人憤怒的時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大禹治水,重在疏通。試想一下,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接收到父母的信息都是」不可以「的時候,就等於把孩子情緒宣洩的出口堵住了。所以,當一個人無法表達自己的憤怒時,打人就成了必然選擇。
當孩子開始有打人習慣的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生氣的時候,你可以找一張紙,在上面用力寫寫畫畫,也揉成一團,最後把它當做你的憤怒統統丟掉。你也可以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呼喊,宣洩你的憤怒。當然,你也可以來找爸爸媽媽,尋求幫助。
當孩子知道自己憤怒之後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的時候,孩子會變得更加冷靜。
4、控制 control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上面的3點我都做到了,可是孩子還是沒有任何進步呢?主要原因,是孩子缺乏訓練。情緒在後天練習後,大腦的迴路也會發生改變,孩子處事方式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心理學上有21次練習法,孩子通過21天的情緒練習就可以讓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發生改變,從而改掉以前錯誤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