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各國中文學習需求的日益旺盛,線上教學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探索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形態,拓展線上教學發展空間,促進中文教學內生發展,也已經成為了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
新學期即將到來,不少地區紛紛開展了相關培訓和研討會議,教師們在會議上都有哪些收穫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會議研討,促進在線教育開拓新局面
信息技術的發展早已成為了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網際網路教育模式因其突破了時間性和空間性的限制,更加有利於學生共享優質的課程資源,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線上中文教學,教師們也對其進行了總結和探討。
在英國,一場以「漢語在線教育的轉變、原則、技術與實踐」為題的網絡研討會,讓參會教師們對中文在線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會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丁安琪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吳曉靜分別對「以交際為目標的國際中文教學活動設計」和「利用數字資源開展漢語口語教學」進行了講解。
不少教師反饋,網絡研討會融合了在線中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為海內外中文教育從業者應對新形勢下的中文教學提供了切實的幫助。
在荷蘭,中文國際教育創新研討會的舉辦,也為推動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地的中文教學實踐與交流,促進周邊地區中文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深遠的影響。
研討會以「基於創新教學法的中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為題,圍繞海外中文教育教材、教學法、教學對象的研究與實踐、高效的遠程課堂教學設計、歐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框架與中文教學等問題,討論如何在中文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為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中文習得建立橋梁與紐帶作用。
作為「創新」的一種嘗試,分組討論部分還採用了「PechaKucha」——一種簡潔的快節奏發言方式。討論小組分別圍繞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在線中文教育、中文教師的素養養成等主題進行分享和討論。大家從各自經驗出發,就教學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做了深入探討。
不少老師表示這次研討會為大家提供了交流的機會,會議主題設定貼近教學實際,研討內容對今後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泰國,當地時間8月13日,線上教學研討會的召開,也讓這裡的中文教師收穫頗豐。一開始,中文教師李玥介紹了面向非學分線上教學,並重點介紹了非學分學生學習中文的特點和近期的教學體驗,面對線上教學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幾個可以研究的方向。
本土教師林玉青則從教學環節入手,在暖身、複習、認字、運用、活動和總結六個方面分享了她的教學經驗,並認為針對兒童教學,應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在研討活動中,老師們共同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也慷慨地分享了各自的心得體驗,有老師表示:新手教師在線上教學中的確遇到了很多共性的問題,但是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也從其他老師的分享中獲得了新的教學思路,知道了一些實用的線上教學方法和網站等等,將一些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
匯聚方法,教師積極找尋中文教學新方法
隨著網絡教學的全面開展,教學方式的變化也給不少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讓學生們在中文課堂中收穫的更多,教師們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來自義大利的中文教師高玉輝在暑假期間承擔了當地華裔初級、高級文化課程,但是因為學生的年齡、中文能力參差不齊,加上網絡教學對設備、信號的高要求,教起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於是針對初級(基礎)課程的學生,高玉輝通過朗讀、複述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再通過拼音輸入交作業的方式提高了大家的中文實際應用能力。
高級(提高)班的課程主要由《三字經》學習、背誦,詩詞學習、欣賞,老師、學生講故事三個板塊組成。
針對《三字經》的學習,高玉輝讓學生了解了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詩詞欣賞部分,高玉輝從畫面感十足的現代歌詞到詠物寄情的唐詩宋詞,讓學生們領略了中華文化從古至今的語言美,通過講解和吟唱,讓他們了解一些文學常識,感受詩詞的韻律美,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背誦。
在老師學生講故事環節,高玉輝專門講了「三十六計」中的成語故事,學生們不僅理解了成語的含義還領略了中國人的智慧。此外,學生也通過準備故事、講故事的方式,提高了自身的中文水平。
在馬達加斯加,中文老師們在考慮到馬達加斯加網絡條件和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確定採用messenger平臺,並通過「PPT+語音」相結合的模式開展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彌補在線教學互動較少、學生訓練機會不足的缺陷,老師還主動給學生增加了不少課後作業。同時,老師們還會將學生作業中具有共性的問題提煉出來,反饋給任課教師,以便教師在下一堂課給學生分析講解。這一舉措不僅督促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而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國際中文教師李思瑩每周都會給學生推薦一部中國電影,並根據電影情節和內容設計一些問題發給學生,要求學生看完電影後用中文回答。
學生們表示,雖然上課的地點和方式發生了變化,但老師們提供優質的教學內容和有趣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很享受線上學習的過程,對中文的熱情有增無減。
專業培養,不斷推進線上「中文+」教學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各國青年認識到了學習中文的重要性。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不少「中文+」課程也移至線上,不同於線下教學,如何在線上更好的為學員教授「中文+」課程也成了不少老師不斷探索的目標。
目前,斯裡蘭卡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網上教學已成為了新常態。當地時間7月23日和24日,在ZOOM平臺上,海關中文第2期和中資企業屬地員工文化中文班正式開啟。
負責設計海關中文和文化中文兩門課程的中文教師費燕洪,專門考慮到兩門課程的特殊性和斯裡蘭卡本土國別化特徵設計了不一樣的線上「中文+」課程。
海關中文課針對的是斯裡蘭卡海關官員,由於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直接接觸中國旅客、商人,他們需要對簡單的日常交際用語和同海關工作相關的中文有所了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費燕洪從這兩方面入手,在線上教學中突出聽說,強調活動和操練,並藉助學員們的母語僧伽羅語,提升了線上課堂的整體效果。
而文化中文課針對的是中資企業的斯裡蘭卡員工,他們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跨文化交際和文化上的困惑,所以該課程中,教師主要以介紹、展示中國文化的視頻和相關內容為主。
不少學員在上完課後表示,「這是我第一次上網課,老師網上教學的能力特別出色,用心保證了中文課的高水準。」「總的來說,我很喜歡這門課的呈現方式,有很好的課程規劃,很容易跟進。學習完這門課,我希望能夠拓寬我的中國文化視野,提升我的口語技能。」
在泰國,各種「中文+」培訓也在線上開展得如火如荼。「起初我們對課程質量還有些擔心,但是通過微信群及Zoom軟體,課程進行得很順利,溝通順暢,答疑及時,讓我們打消了所有的擔心。」參加培訓的學員表示。
培訓中,老師們除了結合學生們的專業講授一些詞彙外,還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們還體驗了一把中國的「網購」。學員李飛雲說,希望以後還能跟老師在線上學習更多的中文和國際商務知識。
在馬來西亞,中興教育首席技術官徐巍也給在場的學員帶來了一場有趣的「中文+職業技能培訓」線上課程。課程中,學員們通過「全球5G產業的最新進展」講座,了解了5G技術的開發、發展及各領域應用等,其內容的豐富以及老師在線上生動的講解,都讓不少學生表示收穫頗豐。
目前,馬來西亞、泰國、坦尚尼亞、衣索比亞等40多個國家均開設了「中文+」課程,而隨著線上教學的不斷推進,中文教師們也將不斷通過結合網絡特性和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制定出適合當地學生的課程內容。
如今,國際中文教育與網際網路已經深度融合,如何利用新技術,整合優勢資源,創新性地開展中文教學是國際中文教師們需要思考的方向。而針對不同國家以及不同中文學習程度的學員,如何把更好、更有趣且創新的中文課堂展示給他們,也是現階段每位國際中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