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房超平,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助理,將出席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中學課程周主題峰會」,敬請期待。
大家都有一個體會——對問題的認知水平和高度,決定了解決問題的水平和高度。很多問題之所以無法解決,成為難題,就是因為對其根源的認識不到位。
比如孩子,從小錯不斷到偶爾大錯;從不服管教到全面叛逆;從不想學習到反感學習;從成績不好到全面滑坡……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育。
本文針對孩子時常犯錯、叛逆、厭學這三個痛點問題,談談如何對它們進行重新認識,以及怎樣破解這些難題。
從本質上看,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很多時候孩子做了錯事卻不知道自己錯了,或者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卻不知道錯在哪裡,或者也知道錯在哪裡,但不知道怎樣改正。
因此孩子犯錯不如叫做試錯——嘗試是否正確,某種程度上說,孩子就是在不斷地試錯與改錯中進步和成長的。
先從幾個案例談起:
案例一:面對小錯不斷的「熊小子」
一個小男孩,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家長每天會接到很多老師的投訴電話,家長苦不堪言:這樣的孩子怎麼辦?其實,老師和家長要學會抓大放小,要抓習慣和規則這樣的原則問題,而不是盯著那些小問題不放。有時候孩子犯錯誤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是為了和老師家長「套近乎」,讓家長和老師關注他。
案例二:媽媽,我要去看心理醫生
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家長求救「奶奶和老師頻繁告狀,孩子要求找心理醫生,怎麼辦?」,我給家長分析原因:周圍的人都說孩子聰明,孩子生活在聰明的光環之中,而卻因「粗心、成績不好」被告知「聰明用錯了地方」,慢慢地他自己對自己都產生了懷疑。其實,這樣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都可以解決,怕就怕從此讓孩子背上了「差生」的包袱而一蹶不振。因此,老師和家長應該考慮以另一種方式來評估孩子的學習。比如,給低年級的孩子不按分數計算成績,而是按照等級來評估,淡化差別和比較,這些問題就會得到有效解決。
案例三:孩子拖沓誰之過?
一個家長吐槽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是拖拖拉拉,吃飯、洗澡、寫作業等這些問題都要遠遠超時。我給家長解釋道:這是因為孩子沒有支配時間的權利。如果他提前完成了任務,老師和家長還會安排其他的學習任務。因此,解決辦法很簡單:在孩子完成規定的任務後,要允許孩子自由支配時間。這個家長採納我的建議後,孩子拖沓的毛病明顯好轉,問及理由,孩子這樣說:「因為我在節約我的時間」。
案例四:同是考試作弊,後果卻天壤之別
一個孩子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後,沒有當即「揭發」。當孩子考試結束後,老師這樣解釋道:你追求好成績的出發點是對的,你不要自責。想提高成績,老師可以幫助你,完全不需要這樣做。結果,得到信任的這個孩子,後來逆襲考到前幾名。而另外一所學校的一名學生因為考試作弊,被老師抓住當場處理,挨批後,這個學生選擇「輕生」了結生命。同樣的錯誤,不同的處理方法,結果大相逕庭。
觀點1:沒有孩子想主觀有意犯錯
孩子犯錯誤,一定有他犯錯誤的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自覺主動接受教育。孩子知道主觀有意犯錯,對自己沒有任何益處,除非他不得不這樣做,或者他想藉機報復別人。只要找到孩子不想犯錯的理由,就能夠說明孩子不是有意犯錯的,或者孩子只要說明他犯錯的原因,就說明孩子的錯誤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觀點2:孩子的錯誤毋庸批評
孩子的錯誤可以分為四類:
一是無知的錯誤——孩子因為無知或者不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才犯的錯誤。這樣的錯誤,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就行了。
二是無能的錯誤——孩子因為能力不夠而犯的錯誤。比如,孩子完不成作業而抄別人的作業,對於這樣的錯誤,老師需要幫助他們提高能力,並給孩子布置可以完成的任務,就解決問題啦。
三是有意的錯誤——因為其他同學事先犯了錯誤,導致孩子明知有錯卻依然要犯的錯誤。對這種錯誤,要引導孩子嘗試用正確方法來解決。
四是惡意的錯誤——孩子明明知道那樣做是錯誤的,也沒有人事先犯錯,但卻還要故意犯的錯誤。這樣的錯誤,老師和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之前做的事情讓孩子不爽,為孩子後來的錯誤埋下了伏筆。
對於這樣的錯誤,家長和老師要放下身段,詢問孩子真正的原因,並承認自己的不足,當面給孩子說明問題,甚至道歉。這幾種錯誤都不需要用批評的方式來解決。無論孩子是什麼原因犯的錯誤,家長、老師都要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幫助孩子改正,走出錯誤的泥潭。
觀點3: 要學會抓大放小
小錯不斷的孩子很多,也最讓人苦惱,面對這樣的孩子,老師和家長做到以下三點即可:
一是抓大放小。不是原則性的錯誤,一般不要去管教孩子,更不要對孩子的錯誤揪住不放。
二是注意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孩子協商制定有約束力和執行力的規則,讓孩子自己遵守規則,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以中國小朋友和國外小朋友在公共場合的表現為例,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應該進行合理的規則教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三是有規則就要有處罰。孩子違反規則一定按照約定給予適當的處罰。但處罰要以不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
觀點4:允許孩子為錯誤進行申辯
孩子在犯錯後,大人進行教育時,要允許孩子開口申辯,說明原委,因為眼見未必為實。了解孩子犯錯的前因後果,給孩子說明可以不犯錯誤能解決問題的對策就能有效解決問題,一定要注意:不要當眾批評孩子。
觀點5:這塊「遮羞布」,千萬不要撕下
孩子撒謊的目的,就是為了掩飾自己所犯的錯誤,可以不受批評。如果大人非要刨根問底,讓孩子承認錯誤,就等於把孩子的「遮羞布」撕掉。默認孩子的「撒謊」不等於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選擇合適的時機暗示孩子,讓孩子明白就可以。
觀點6:寬容≠縱容
對於孩子的錯誤,引導孩子明白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怎樣改正錯誤?就會成為重要的資源,對於教師而言,遇到錯誤越嚴重的孩子越應該感謝孩子,因為這是促進專業成長的好機會。寬容孩子的錯誤就是給予孩子自我糾正錯誤的機會,但寬容不等於縱容。不能隨時翻舊帳,這樣會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每當遇到十幾歲甚至十來歲的孩子種種「不良」的行為時,都會被解釋為青春叛逆期。「叛逆」成了這個年齡段孩子肆無忌憚的行為的天然藉口,似乎叛逆與青春如影相隨,青春期叛逆被公認為是一個「真命題」。而在親子課堂上,筆者拋出這個觀點——「叛逆是一個偽命題」,完全顛覆傳統的觀點,撞擊著聽眾的腦門,讓人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正如一位老師所言:之前也知道青春期不一定叛逆,但是一直找不到可破除大眾「真命題」的有效途徑,而在互加興成長計劃的親子課堂上,房老師把他的觀點融入到五個小故事中,讓我從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先從幾個案例談起:
案例一:「爸爸,我戒掉網癮了」
面對一個沉迷於網癮少年的父親的求助,我給家長分析道,孩子喜歡網路遊戲有三點原因,1.孩子太孤獨,沒有同伴玩,而在網路遊戲中可以彌補這份缺失;2.孩子成績不好,沒有成就感,而網路遊戲的升級可以讓孩子品嘗到成功的喜悅;3.父母和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溝通,除了成績,在學校和家裡缺少存在感,家長往往不和孩子談論其他任何孩子感興趣的內容,這一點是造成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告訴家長,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消除這三個原因入手, 接著,我列舉了戒除網癮的三個實例。家長根據我的建議,與孩子溝通協商,令人棘手的問題得到解決。
案例二:乖仔說媽媽殘害了他11年
一個媽媽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假裝看書、學習,而是一味地對外人誇獎孩子聽話、認真。房老師說,這樣的孩子只是在按母親喜歡的方式去做,至於做的效果怎麼樣,家長並不關注,只是注重表面形式。其實,無形中,這位母親對孩子用「品行」綁架塑造了「乖孩子」的形象。而當我與這個將要讀高三的孩子交流時,孩子對母親的誇讚不以為然,母親試圖通過道歉表示懺悔之意,不料,孩子卻說:已經晚了,你殘害了我十一年,已經來不及了。後來,在我的調解下,母子釋懷,兒子的成績才大幅進步。
案例三:智慧面對孩子成績退步
一位平時成績很不錯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成績明顯下滑,在孩子「等待」「暴風驟雨」式的批評時,平時要求嚴格的媽媽並不像往常那樣處理,而是安排孩子去玩孩子提了半年多都沒有答應、對這個家庭來說比較昂貴的滑雪運動。等下次孩子成績回到最好狀態時,問媽媽為什麼明明知道那次成績嚴重下滑卻沒有批評她,還讓她玩最喜歡的運動的原因時,媽媽意味深長的回應道;「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受到委屈的時候,學習退步的時候,媽媽唯一能做的,不是批評你,抱怨你,更不是指責你,而應該是理解你、寬容你、幫助你,給你成長的力量。」聽完這個案例,老師、家長不禁感慨:之所以別人家的孩子出類拔萃,是因為人家有一個智慧的爸爸或媽媽。
案例四:老師用「權威」傷了我的心
一個物理老師堅持己見要求所有的孩子認真完成作業,包括那個成績很好的孩子。結果,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不但沒實現提高成績的目標,而且成績嚴重下滑。後來,老師糾正了這樣的做法後,這個孩子才又回到以前的狀態。其實,這也是教學工作中的普遍現象,雖然學校強調因材施教,而實際情況是,老師因為怕麻煩,還是採取整齊劃一的教學和管理班級模式,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遇到衝突,利用教師的「權威」毫不妥協、毫不退讓。這樣不但不能培養出有才華的孩子,更是殘害了孩子的心靈。
觀點1:叛逆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標誌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獨立,確立「自我」地位,而做出的與大人的期望不一致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叛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成大、走向成熟的標誌;每當孩子的問題沒法解決時,大人會想當然地認為,都是叛逆造成的。大人的期望和要求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見識提出來的,但大人的經驗和見識未必比孩子更豐富;即便孩子的行為有不當之處,也不必大驚小怪——那是孩子了解、認識世界的必經之途。也許走過彎路後,體會更深刻。
觀點2:逐漸學會聽孩子說「不」
孩子長大後,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問題,不一定非要接受老師和家長的看法,儘管老師和家長的看法可能是正確的;在小學低段和中段,孩子往往會對老師/家長言聽計從。慢慢地,孩子們發現,大人以前的很多說法都是「騙」自己的,或者都不全面。於是,開始懷疑老師/家長,嘗試對大人說「不」;給老師/家長說「不」,說明孩子開始有獨立見解了——這很正常,大人不應該大驚小怪。如果老師/家長希望孩子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就得習慣於孩子說「不」。
觀點3:個性的孩子,更有創新能力
大人往往喜歡乖、聽話的學生,以為這是「優秀」的標誌。在「聽話」的教育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麼變成大人喜歡的樣子——唯唯諾諾,要麼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更加叛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往往看上去很聽話。其實,也不盡然。很多孩子往往是偽裝給大人看的,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並非好事。因為這會造成人格的分裂;國外喜歡有個性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彰顯,而非讓每個學生變成一個「模子」。
觀點5:學會逆向思維,發展空間更大
調皮搗蛋的孩子往往很聰明,但「緊箍咒」念上十來年,都會變得溫順、服帖。從某種意義上說,逆向思維的孩子容易叛逆,而逆向思維的孩子,學習和成長空間反而更大;如果孩子出現和大人的想法不一致的行為時,大人們會這樣思考問題:這小子又在搗蛋。因此,即便聽孩子解釋,也是裝樣子,並不是真正相信孩子,批評甚至訓斥也就在所難免;「優秀孩子」往往「一俊遮百醜」。大人們不要只看到孩子學習好,就可以放鬆對孩子的其他要求。否則,一旦孩子在其他方面出了問題。
觀點6:父母善於傾聽,孩子就不會有叛逆期
很多孩子之所以沒有叛逆期,是因為大人善於換位思考,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強調 「自己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多」;大人不把孩子當孩子,而是與孩子平等交流,民主溝通,相互尊重,加深理解,「不一致」就可以理解,叛逆就會遠離孩子;希望孩子完全聽從自己的要求和意見,無異於「克隆」一個和自己完全一樣的孩子——而這未必是大人們的願望。
叛逆嚴重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威權型父母。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厭學行為 老師、家長該怎麼辦?先看下面的幾個實例。
案例一:「數學小天才」為什麼會厭煩數學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數學課堂上不注意聽講,遭到老師的批評,被逐出教室。恰好我路過教室外,經過詢問,詢問原因得知:「老師講的這些我都會,不想再聽」。這個孩子不但會小學一年數學的基本內容,而且還能背出乘法口訣,甚至連「二四得八」的依據都能說得清楚,不可謂不是「小小數學天才」。但這個數學天才卻不怎麼喜歡數學課。 究其原因,主要是超前學習造成的,幼兒園學習了本該小學學習的東西,影響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不願意再學已經學過的東西。而在當前,不少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要求,超前進行小學的知識教學,殊不知這種超前學習卻造成了孩子們的厭學情緒。
案例二:媽媽給我轉學吧,我實在受不了了
現在的很多中小學存在一個現象——作業多,一個孩子的各科課家庭作業加起來近三個小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重點小學,孩子們很難在11點之前休息,導致孩子們的睡眠嚴重不足,身體健康也受到影響。有個在某大城市一年級的男孩子,不但違反教育部禁令,要求完成一個多小時的語文數學和英語作業,而且還家長要求孩子完成各一個小時的語文和英語閱讀任務,以及一頁紙的數學計算。孩子每天「看」著這些作業,痛苦萬分,非常羨慕別的學校的小朋友作業較少,多次向家長發出轉學要求。試想:這樣的孩子怎麼會不厭煩學習?
案例三:再說學習,我就不回家了
一個高一年級的學生家長電話求助我:「孩子有離家出走的節奏,該怎麼辦?」仔細詢問,我了解事情的原委:原來,周五放學後,爸爸給孩子準備了一桌好飯,媽媽接孩子回家。不成想,剛上桌,沒等家長說話,孩子搶先發言:你們是不是想說下面這段話,吃完飯,咱們抓緊完成作業,然後,早點休息,第二天早上去補課,補完課之後,再認真複習,爭取下周的周考排名能提高一些。這樣的話,就能進好的班級,之後就有可能考上好的大學。有了好的學校畢業證書,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可以有好的收入,將來就能找個好老公,這一生就幸福了。
看爸媽無言以對,孩子把碗筷一丟說道:「再這樣說,我下周就不回家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學習,家長不和孩子談論任何其他話題,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造成孩子反感,親子關係極度緊張。我給家長建議,下周五孩子回家後,父母這樣和孩子說話:孩子,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咱們今晚不做作業,想看電視看電視,想和爸爸媽媽說什麼都可以,明天睡到自然醒!
其實,孩子能不能完成作業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不要讓孩子覺得完成作業,是完成父母、老師的任務。結果,孩子「放肆」一天後,自覺地早早起床完成作業。之後的周考,成績還進了130多名。看來 不管學習,似乎勝過過於關注學習。
案例四:怎麼努力都是50分,看來我不是學習的料
初一的一位家長給我說:我的孩子學習很努力,也能積極完成作業,但就是怎麼努力,成績卻不見提高,每次考試都是50多分。經過孩子越來越懷疑自己,是不是學習能力不足,準備放棄學習和補課。面對家長的求救,我給家長分析道:孩子有這樣的苦衷很正常,你很理解孩子,值得稱道。
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老師、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探尋解決對策,而不只是只盯著成績和排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老師們是否這樣思考問題,我們的試題難度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能不能給努力的學生一個獲得成就感的機會。多一把衡量學生的尺子,這個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具有探究性的「胖問題」(通過一個問題可以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是激發興趣、激活動力的重要法寶。孩子從生下來沒完沒了的問問題,到中學後基本不問問題,說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需要進行徹底的反思;為了成績而扼殺興趣,得不償失,在激發興趣、激活動力與一時的高成績之間沒有妥協的餘地,一味的強調解決問題,而不是啟發孩子產生更多的新問題,激發孩子的探究欲望,就是在消滅孩子的興趣,而沒有興趣,就是厭學的前奏。
觀點2:超量作業無法有效提高成績
作業的目的是加深理解記憶,提高思維能力,檢查學習效果,適量有效多樣,有層次探究性強的作業才能實現這些目的,作業不是越多越好。超量作業基本上都是機械重複的作業,不但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機械重複過量的作業只會讓學生望而生厭。這樣的作業不但不能有效提高成績,還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面對越來越多的作業,家長要主動為不堪重負的孩子減負,不能因為作業而影響休息,不能因為作業而剝奪孩子參與社會實踐,與人交往和遊戲的時間。而老師要控制作業總量,對作業進行精選,儘量避免機械重複。
觀點3:父母盯著排名,孩子壓力山大
評估孩子的學習應該關注5個要素:孩子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學習表現、發展空間和學習成績,而不僅僅是標在試卷上的分數成績。分數和排名是相對的,也是暫時的,只是對前段學習的相對評價,如果把學習的階段性成績,作為對學習狀態分析和改進的策略之一,就能促進孩子的發展和提高服務。只要孩子比以前努力了,就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而不是僅僅盯著分數和排名,看不到孩子的付出,一味的因為分數和排名沒有變化的指責孩子只能讓孩子逐漸喪失信心。
觀點4:有夢想的孩子不會厭
一個媽媽每天在送孩子上學路上給孩子講世界歷史上的今天,以及昨天國家和世界發生的重大新聞,下午要求孩子複述的故事。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持續九年不間斷。這個孩子上了高中後的第一天就立下要考上名校的雄心壯志,並竭盡全力,認真學習,結果如願以償。
事實證明,之所以很多優秀的孩子,不論學習任務有多繁重,學習壓力有多大都不會厭學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不同意普通孩子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就來自父母正確的引導。夢想與格局有關,格局與視野有關,而閱讀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無論怎樣放到閱讀的作用都不過分。
觀點5:樂觀是厭學的剋星
心情愉悅時工作和學習效率會更高,因此樂觀的人,學習不會太差,人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培養孩子樂觀的情緒需要適當減少學習時間,有意識讓孩子參加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不願意做的事情,自己強迫自己去做,甚至他人強迫自己去做,很難談得上高效率,老師希望提高成績,必須在提高學習的精準性和課堂質量上下功夫,而不是增加孩子的學習時間;孩子回家後家長可以與孩子交流三個問題:在學校開心嗎?哪一方面有進步和變化?哪件事可以做得更好?表明家長期待孩子樂觀進步,而不僅僅是學習。
觀點6:孩子退步時,應該幫助他,而不是譴責他
有進步就會有退步。如果孩子的退步是暫時的,老師、家長的正確對待、積極鼓勵可以轉化為不斷進步的動力。退步時孩子的心情比大人更難受,尊重、理解、包容孩子的退步,退步就能變成進步之母;如果孩子的退步是趨勢性的,要與孩子一起查找退步的原因,並採取措施引導,幫助孩子有效應對,否則小退步就會變成大退步,因為某一方面的退步而否定孩子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進步,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退步。
責編 | 蒲公英教育智庫 · 新校長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