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心悸乾嘔不能食,可能是肝虛!湯液經法之大補肝湯

2020-12-17 胚小芽兒

《湯液經》是一部以道家思想為指導的中醫著作,相傳作者為伊尹,出自黃老道家之手的醫學著作。

《湯液經法》圖

養肝護肝良方

《湯液經法》中有記述道:

肝虛的人表現為恐疑不安,氣自少腹上衝咽,呃聲不止,汗出,頭目苦眩,不能坐起,心悸,乾嘔不能食,脈弱而結。

是因為肝虛,導致了心虛,和脾虛。

這時候用肝心脾同補的食材和味道,就可以解除這些症狀。

藥方 :

桂心,乾薑,五味子各三兩,旋覆花,代赭石,燒,竹葉各一兩,棗12枚。

這是按照經法法則組織的一首經方。

第一是大五行關係上,二木一金,故為補肝,另加一土以為使。是一君(桂),一臣(乾薑),一監佐(味),一使(大棗)。

這樣一個結構,所以名為小方。

現在要問,即然是大補肝湯,為什麼不用更多的直接補肝的藥,或者用生肝的水部藥,而用肝系的子孫部藥。

道理何在?

大補肝之法,就是在補肝湯的基礎上,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依靠補心,即增強子孫爻的力量來實現更大的補肝的目的。如果直接再增加補肝的力量,或補其父母爻,不僅不能大補,反而致壅,壅不受補。

注意了,中醫不存在何要與疾病做鬥爭的思維,只要恢復人體五常政之制就行,故而只要脾實,則肝虛自然痊癒,後世有學者竟然認為這裡的仲景曰是「衍文當刪」,真是無知妄作。

因此,五臟補之方組方原則是:

用五臟補味為君臣,佐以瀉味,調以急食之味,大方則再助以所生五行之髒的補方,此與五臟瀉方不同,故而仲景曰「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湯液經法》大補肝湯食療

韭菜西紅柿疙瘩湯

補肝之法遵循大補小瀉防止補的過頭,補心以滋陰為主,最後用鹽,醋,醬油去調味。

此食療對女性月經不調也很有幫助。

食材及其效用:

全麥入肝經,補肝

韭菜辛溫,補肝

生薑辛溫,補肝,溫脾

西紅柿酸甘微寒,瀉肝,緩肝急

雞蛋黃 最後打散放 ,補心滋陰

醋 酸味 ,瀉肝收斂心神

步驟:

水半鍋,先放入姜煮著,水開後倒入麵疙瘩,依次放入西紅柿,放韭菜,最後放打散的雞蛋。

最後用鹽,醬油,醋,香油進行調味。

搭配甘淡味來緩肝急,可以搭配南瓜。

小提示:

因為是大補肝湯,醋不能多,多了就變成瀉肝湯了,醋是瀉肝。些許醋是為了防止補肝過頭。

最後的味道要是鮮韭菜的清香和衝勁為主,透著鹹鮮,雞蛋的軟滑,搭配西紅柿的微酸和甘淡。

相關焦點

  • 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
    人生苦短,那麼多有效驗方,由一人經驗發明,是不可能的,現有不少考證資料已證實,《傷寒》的方證是集成於前人總結。      (一)主取法於《湯液》      晉代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曰:「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但傳世早期未見其書,致使學者生疑。敦煌醫卷《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訣》被發現,證實了其傳不訛。
  • 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
    人生苦短,那麼多有效驗方,由一人經驗發明,是不可能的,現有不少考證資料已證實,《傷寒》的方證是集成於前人總結。      (一)主取法於《湯液》      晉代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曰:「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但傳世早期未見其書,致使學者生疑。敦煌醫卷《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訣》被發現,證實了其傳不訛。
  • 肝陰虛的症狀 吃這些可治療肝陰虛
    當然整體上來講肝臟的肝氣肝陽的病變以實證居多,而肝陰肝血的病變則以虛證居多。肝陰虛的治法肝藏陰血。陰血足夠則目明筋舒,肝血不足的話,就會導致老眼昏花,筋脈拘急,爪甲不榮,臨床上一般治法,是以養肝為主,經過滋陰養血以到達補肝之陰虛緩肝之急,可是養肝有滋肝滋養肝血之分,下面試舉常用治法。
  • 從「肝」調理脾胃氣機十法
    但肝氣不調有橫逆、鬱結、因虛、因實,欲使肝氣條達,或瀉有餘,或補不足,或疏調鬱滯,或平降亢逆,方法各異,當審證權宜而應變。  如李中梓說:「疏其血氣,非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必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也。」  現從十個方面,說明董老運用疏調肝木法調整脾胃氣機的經驗與具體應用。
  •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3 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亦云:「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其勤求博採者為《湯液經法》。 古籍題以「漢張仲景述」,為反映作者之真源;《仲景全書》依據北宋校正醫書局之原式,保存《傷寒論》作者之實況。4《伊尹湯液經》又名《湯液經法》, 三十二 卷,著錄於《漢書藝文 志》經方類。
  • 【經方研讀】吳茱萸湯
    虛寒之症以溫為主,溫中寓補,取人參以益氣健脾,溫中補虛,使本方成為溫補之劑;生薑辛溫散寒,溫胃降逆,與吳茱萸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妙;大棗甘補,既可協助溫中補虛,又能甘緩調和諸藥,共同組成可散可降,既溫又補之劑。【運用思路】 吳茱萸湯在論中出現3次,皆以胃氣虛寒,濁陰上逆為其基本病機。其主證為嘔逆,或兼見頭痛,或兼見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
  • 中醫食療的前世今生
    (孫星垣氏以為「食禁」系「食藥」之誤)另《漢書藝文志》有《湯液經方》二十二卷。皇甫謐《甲乙經》序云:「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湯液》為我國醫方之鼻祖,早已失傳。一說,「湯液」,為穀類煎熬之湯汁,古時以為補劑,從飲食療養發展到湯液、湯藥。《素問》即有「湯液醪醴」之篇。《梁七錄》有《黃帝雜飲食忌》二卷,又《食經》二卷,又《食經》十九卷。
  • 藥膳、食療能強身健體亦能防病治病
    他升任宰相後,還與商湯討論烹調技術,並在《湯液經》中記載了怎樣烹調藥膳療疾。這些傳說當然未必完全可信,但藥膳在我國起源很早卻是毫無疑問的。據《周禮 天官》記載,在西周時期的宮廷醫生中,已有專門的食療醫生,稱為食醫,負責調配帝王的膳食,其中就包括來自民間的藥膳。
  • 心血不足,肝血不足?怎麼治療!
    此藥具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功效,最適用於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健忘失眠、心悸等症。因為此藥補養心脾,能夠增強脾臟的統血能力,因此對於各種虛證所致的出血,均有效用。臨床上對於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竇性心動過緩以及陣發性心動過速均有效用。如果心臟氣虛重於血虛,陽虛重於陰虛,就要服用柏子養心丸。
  • 錢超塵揭示《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之謎
    張仲景首將以道家之稱的命名方法改為以主要藥味作為方劑名稱的方法,對後世藥劑命名產生了深遠影響。通觀《輔行訣》所載諸方,命名方法有三類。①以主治命名。如大補肝湯、小補肝湯等。②以道家特點命名,如大青龍、小玄武等。③以治療手法命名。如點眼以通肝氣方、啟喉以通肺氣方。張仲景避開道家命名的方法,改用「以某藥名之」,這在方劑命名史上是一次重大舉措。
  • 中醫眼科的經方應用(羌活勝風湯,駐景丸,八珍湯,逍遙散)
    由於社會環境變化,工作壓力增加,近距離精細用眼工作逐漸增多,尤其是電腦、掌上遊戲機、大屏幕手機等視頻終端的普及,視疲勞發病率日趨增高,並呈低齡化趨勢。  中醫古文獻中無視疲勞的病名,依據「目為肝竅」理論,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七竅門》將其歸「肝勞」範疇,指出「其讀書、博弈等過度用目者,名曰肝勞。」
  • 中醫食療史文獻考
    皇甫謐《甲乙經》序云:「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湯液》為我國醫方之鼻祖,早已失傳。一說,「湯液」,為穀類煎熬之湯汁,古時以為補劑,從飲食療養發展到湯液、湯藥。《素問》即有「湯液醪醴」之篇。《梁七錄》有《黃帝雜飲食忌》二卷,又《食經》二卷,又《食經》十九卷。有《劉休食方》一卷,齊·冠軍將軍劉休撰,又《太官食經》五卷,又《太官食法》二十卷。
  • 心血不足:失眠,脾血不足:無力,肝血不足:眼花,3個方法幫你
    中醫認為氣血掌管著人體的生殺大權,氣血充足的人抗病能力強,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個人氣血不足,那麼首先受影響的就是五臟。氣血就像五臟的糧食一樣,氣血不足就會使五臟鬧饑荒,五臟不肯正常工作,人體就不能正常運轉,各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 更年期心悸、臉部潮紅不適、燥熱?試試中醫食療方法
    一位47歲女性,近幾年常覺得心悸、臉部潮紅不適、燥熱及容易流汗,尤其晚上愈加嚴重,越來越睡不著,且時常莫名憤恨、鬱悶、煩躁不安,看什麼事都不順眼,西醫確診為更年期症候群,因不想服用荷爾蒙醫治,中醫醫治三個月後心悸、潮熱、盜汗症狀改進,不用服安眠藥也能安定入睡,心情舒暢,不再感到疲倦,甚至皮膚都變得較亮堂潤滑,不再像之前乾巴巴的。
  • 身體出現哪些異常,多半是肝虛了?肝虛吃什麼食物好?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腎虛,但卻不知道肝虛,在中醫上認為,肝主疏洩,主調暢氣機和情志,是人體內很重要的排毒器官,在多種物質的合成與代謝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是肝虛了,對整個身體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你經常感到雙眼乾澀、疲勞、視線模糊,特別是在晚上表現更明顯,但去檢查並沒有發現什麼眼部問題,可能是肝虛引起的,提醒你注意養肝。肝是儲存血液的「大戶」,肝虛了,肝血就容易出現虧虛,體內氣血不足了,人就容易渾身乏力、出汗、掉發、臉色發黃髮暗等異常表現。
  • 肝經鍛鍊七法,強肝護肝真「肝」淨
    腳背上有肝經的太衝穴,能夠很好地疏肝理經,被稱為「消氣穴」。兩肋直接走的就是肝膽之氣,如果肝氣不舒或肝膽有問題,常會有胸脅苦滿就是這個原因,所以直接拍打兩肋可以疏瀉肝膽之氣。而腋下是八虛之一,《內經》言: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所以拍打腋下也可以直接舒緩肝臟。
  • 黃褐斑又稱「肝斑」,突然「肝疼」,大病找上門!
    2、乳腺出現增生,經前乳腺的脹痛明顯增加。乳腺屬於肝經循行路線上的要塞,一旦肝經有「毒」存在,在經血即將排出時,會因氣血的充盛而變得脹痛明顯。3、情緒容易抑鬱,肝臟是體內調控情緒的臟器,一旦肝內的毒不能及時排出,阻塞氣的運行,就會產生明顯的不良情緒。
  • 《治肝三十法》雖只有幾百字,卻字字是乾貨!必須收藏!
    一法曰:暖土以禦寒風,如《金匱》近效白朮附子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是暖土以禦寒風之法。此非治肝,實補中也。暖土以禦寒風方,近效白朮附子湯,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服之康。一法曰:補母。如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亦乙癸同源之義也。腎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補母用,乙癸同源益腎水,大補陰與六味呈。
  • 易水學派四時五行之子母補瀉
    治法雲∶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真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論》雲∶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既肝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當補其母。
  • 解密中醫古籍:張元素《醫學啟源》之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
    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形證脈氣,若非診(切),無由識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一)肝之經,肝脈本部在於筋,足厥陰,風,乙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