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經歷:帶寶寶進行常規兒童保健或由於其他原因看醫生時,醫生聽診說孩子有心臟雜音。一聽到這個消息,家長往往非常緊張,一下子就聯想到「先天性心臟病」這個可怕的名詞。
1
有心臟雜音,就等於有心臟病?
不一定。其實心臟雜音非常常見,正常的孩子也可以出現,只有少數兒童有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大概1/3-3/4的正常兒童在1-14歲的某些時候,可聽診到雜音。在一個研究中,2000多位篩查發現雜音的學齡兒童裡,只有10個存在結構性心臟病。
2
健康的心臟也會產生雜音?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心臟雜音產生的機制。
孩子的心跳都是「撲通、撲通」的,"撲通」是心臟瓣膜關閉的聲音。但如果在心臟收縮或舒張時,血液在心臟或血管內產生湍流,導致心臟室壁、瓣膜或血管發生振動,就會導致在「撲通」之外聽到其他聲音,這些聲音統稱為心臟雜音。換句話說,只要有血液在心臟或血管中流過,就可能產生「雜音」。
所以有心臟雜音的孩子,只有很少一部分有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如果醫生發現了心臟雜音,還需要結合雜音的特點、身體檢查有沒有異常發現、孩子以前的健康情況和生長發育的情況,來判斷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雜音很響亮或粗糙,心臟或血管有異常的可能性會更高一些。
3
「響亮的雜音」意味著病情更重嗎?
也不一定。通常我們將雜音分為6個等級,I級最輕柔,VI級最響亮,健康的心臟發出的生理性雜音大多為I-II級的柔和雜音,但病理性雜音的級別和心臟病的嚴重程度並不相關。比如常見的室間隔缺損,如果缺損的面積很小,左右心室內部的壓力差大,血液流速快、產生的湍流也多,雜音就會非常響亮;但當缺損的面積很大,左右心室內部的壓力差很小,雜音反而聽不到了。
心有一些非常罕見、複雜的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比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甚至不會產生任何雜音,但是患該病的孩子出生就可能有皮膚青紫、氣促、餵養困難、生長發育遲緩等情況,如果存在上述臨床表現,就需要看小兒心臟專科醫生了。
4
除了心臟雜音,怎麼判斷心臟是否有問題?
心臟雜音是發現心臟病的重要線索,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判斷有無心臟問題:
產前檢查:妊娠期行胎兒超聲心動圖,可能會發現心臟的某些畸形;
家族史,遺傳症候群或者其他先天異常;
哭吵時皮膚、口唇青紫,在沒有肺炎的情況下氣促,呼吸困難,吃奶中斷,餵養困難,暈厥,汗多溼冷、活動減少、生長發育遲緩等;
心率增快、心律不齊、血壓異常、肝臟增大、下肢水腫、發育畸形等;
反覆或者經久不愈的肺炎,長時間的聲音嘶啞、咳嗽、喘鳴等。
5
還有其他心臟疾病會引起心臟雜音嗎?
有,比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風溼性心臟病等。不過在這些疾病中,心臟雜音或許不是首先發現的預警信號,也不是最重要的體徵。還有些在心前區能聽到的雜音,是心臟附近的血管發育異常造成的,如肺動靜脈瘻等、動脈導管未閉等。
6
如何判斷有沒有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
要判斷孩子有沒有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最重要的檢查就是心臟超聲了。
孩子的心臟只有他的小拳頭那麼大,順利完成心臟超聲等相關的檢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孩子哭鬧不配合,可能需要在鎮靜後進行檢查。心臟彩超並沒有輻射。
小結:當醫生告訴你,孩子可能有心臟雜音的時候,不要太緊張,對於其他方面健康的孩子,偶然心臟聽診時發現的單純、柔和的心臟雜音,大多是生理性的的,不會影響健康,不一定需要進一步檢查;如果醫生擔心孩子的心臟雜音是病理性的,或者存在其他跟心臟疾病有關的預警信號,那麼需要儘早帶孩子到小兒心臟專科醫生處就診,並完成包括心臟超聲等相關檢查,由專科醫生來評估和診治。這樣才不至於耽誤孩子的病情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參考資料:
1.嬰兒和兒童心臟雜音的評估方法. uptodate
2.嬰兒和兒童心臟雜音的常見原因概述. uptodate
3.識別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 uptodate
4.嬰兒和兒童疑似心臟病:轉診標準. uptodate
5.楊思源,陳樹寶,「小兒心臟病學」
6.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點擊此處可線上問診醫生
好文!必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