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

2020-12-11 最精闢的一句話

1.浮生若茶,甘苦一念。茶,甜藏於苦中。人生如是,是苦是甜,自己知道,卻也未必知道。你知道的,只是當下的感受,卻未必看得見下一刻的轉變。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讓茶由苦變甜,生活磨礪能使人超越苦難。不經苦,何來甜。一念苦,一念甜,轉個念就是希望。

2.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過多;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的不斷減少的過程;命運的深層次意義,就是要學會放棄和回歸,放棄一切浮躁喧囂,回歸內心的安寧。人生,學會沉澱。沉澱,不是消沉,是用一顆淡然的心審視浮躁,是在寧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3. 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生活的質量,宜寬宜厚,讓別人一步,自己得幾分輕鬆,寬一分待人,也算是對自己命運的一份尊重。

4. 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5. 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聰明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人,事事向後看;聰明人,是戰勝別人的人;智慧人,是戰勝自己的人。修心當以淨心為要,修道當以無我為基。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不必勞心。

6. 有些事想開了,你就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樣,最後收拾殘局的,還是要靠你自己。記住:有些人你可以期待,但不能依賴。每個人的淚都得自己擦!任何人也無法代替你自己!且行且珍惜!永遠都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裡的位置。

7.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奢望能夠依靠誰,哪怕是至親至愛。越是喧囂處,往往更孤獨。人生無處不修行,能在孤獨中心靜如水,才能在紛擾裡安然無恙。

8. 有些事無需計較,時間會證明一切;有些人無需去看,道不同不相為謀。世間事,世人度;人間理,人自悟。面對傷害,微微一笑是豁達;面對辱罵,不去理會是一種超凡。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寬容;退讓不是無能,而是大度。「計較」生是非,「無視」己清靜。願人生如水坦然!

9. 佛,不是一尊偶像,而是人生修行的碩果。不一定要焚香叩拜,佛在心中,而不在身外。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佛之所以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慾纏身,看不透,也走不出來。若心能頓悟,學會滿足,你我皆可成佛。

10. 不與別人盲目攀比,自己就會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標定得太高,自己就會歡樂常在。不刻意追求完美,自己就會遠離痛苦。不是時時苛求自己,自己就會活得自在。不每每吹毛求疵,自己就會輕輕鬆鬆。

11. 別人的事,謹慎地說,不是自己親眼所見,千萬別信口開河。消極的話,儘量別說,把自己的悲觀情緒傳遞給朋友,絕對不是光彩的事。

12. 人生其實也就是選擇,有所放棄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得充實、飽滿、旺盛。沒有果敢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學會放棄,才會有所收穫。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懂得放棄其實也是另一種美麗的收穫。

13.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既然這樣,就放寬心態,順其自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保持豁達的心態,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

14. 若歲月靜好,那就頤養身心;若時光陰暗,那就多些歷練。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沒有放棄,怎能擁有;不守寂寞,豈見繁華。曾經再美,不過一紙空談;腳下艱難,卻是直指明天。

15. 若是有緣,時間空間都不是距離;若是無緣,終日相聚也無法會意。

16.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間就是這樣,誰也逃不過兩樣東西,一是因果,二是無常!心量越大,煩惱越輕;心量越小,煩惱越重。靜心。靜能生慧,智者無憂,計較是疼,比較是痛,淡然是福。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心。盡人事而順天意,隨遇而安即得幸福。正心。心術不正損人害己,意志不堅諸事難成。

17. 不要悲觀地看待生活,更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以為剛開始就看到了結局,許多的一念之間,離結果還是非常遙遠,仔細想一想這人世間,沒有真正的痛苦不堪,也沒有真正的難以忍耐。把握住每一刻的心平氣和,你會發現人世間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值得生氣的事情。

18. 淡淡的風景裡,看風輕輕的拂過,花開花落,日復一日。得到的、失去的、在乎的、忘掉的、都讓它隨風而去。看人生得失,一切因命中注定,不必過於在意。生命本是虛幻,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19. 讓你煩惱的人,是來幫你的;讓你痛苦的人,是來渡你的;讓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貴人;讓你討厭的人,是助你成長的;他們都是你自己的不同側面,是另一個你自己。相反,你喜歡深愛的事物,常給你製造痛苦帶來煩惱,它們是你的影子,讓你老是也抓不住。是故,保持一個好心態去面對才是真理。

20.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好不可能永遠地好,壞也不能永遠地壞,都會變。主要是自己的心,想明白了想開了,就是智慧。不管面對什麼事情什麼現象,你的心永遠那麼平靜,永遠那麼清淨,這叫解脫。

相關焦點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出家降魔,佛家提示現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眾人皆謂是阿羅漢果易得不難。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佛教則主張用理智淨化感情,用慈悲升華感情。你的感情升華了,你不執著,就不會有情執。古人有謂「情到濃時反為薄,情到深處無怨尤」;佛門也說「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你沒有執著,看起來好像無情,其實平平淡淡最是真,平平常常最永恆,其中蘊含無限慈悲,無限智慧。「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吾人薄地凡夫雖尚未能體證,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努力做到四種「無」。
  •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呢?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就是證悟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就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守持戒律的最高境界!不論是戒律也好,還是自律也好,都是走向君子的一個方便法門,但是它們都不是無上智慧的法門和最究竟的法門,把它們做到最好,也不過是人生的低修為低境界!不論是戒律還是自律都是有為法,都是刻意而為之,都不是無為法的範疇!
  • 「朽木不可雕也」後面一句話更狠,堪稱罵人的最高境界,你知道嗎
    「朽木不可雕也」後面一句話更狠,堪稱罵人的最高境界,你知道嗎小編今天來為大家講一下孔子的事情,孔子的一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成為老師和家長們口中對於孩子的話,那這句罵人的話是什麼呢?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朽木不可雕也」後面一句話更狠,堪稱罵人的最高境界,你知道嗎?
  • 佛教: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便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下面這些境界,你都達到了嗎?忙中不說錯話,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更要保持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抬頭有方向,低頭亦清醒。
  • 佛教與道教一直修煉的話,到最後會到什麼地步?
    總結一句話,他們宣傳都是神學,只不過各宗教信奉的神明不同而已。   在中國古代佛教與道教是最著名的兩大宗教,主要是傳講修身。佛教最高境界是成佛、道教最高境界是成神,那麼我們一起來區分一下佛教和神學道教這兩個宗教的差別。
  • 最好的愛情,是擁有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親密關係》的最後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和最好的愛情之間的關係。02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如何建立?「啟示」階段的愛情時綿長且深情的,相對於其他階段,這個階段最大的改變便是:從關注自我轉變為關注自己的另一半。此時,他們的親密關係也來到了最高境界,即「靈魂關係」,一種由心而生、由愛而起的極高靈魂境界。那麼我們改如何理解親密關係的最高境界呢?
  • 也談教育的最高境界
    今天聽到一篇文章《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感到作者談的也挺好。他以一個美國學者,在中國某大學講課說的一個故事開篇,引證印度泰戈爾的話,和日本學者的言論,認為學習最高境界是生命的氣息要使人向善。我們看一下這篇文章裡,教育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在這篇文章裡作者說是要有人性的靈魂的教育,要有道德情感。合著前面提到的要有生命氣息的使人向善。這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也贊同作者的觀點,只是感到有些亂。我想說教育要向外學習沒有錯,但我們更應該反躬自省,向內學習,向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談到教育我還是回到我們中國人給予最高讚譽的萬世師表的孔子。
  • 武術的最高境界,哪一門派勝出?
    武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有很多種境界,其中有一種境界,在電影《功夫》中火雲邪神說過一句話: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這一境界最適應於現代搏擊,最簡單,最直接,最乾脆。功夫還有一種境界,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代表太極拳,太極拳各門派對於太極拳的創始人雖然意見不同,但是卻都尊奉一門寶典《太極拳論》,這篇文章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王宗嶽,文章中寫道:「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這種境界高深莫測,太極拳擅長聽勁,一搭手就知道對手的重心,而對手卻不知道自己的中門在哪裡。
  • 君子慎獨——中國古代士人修為的最高境界
    「慎獨」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一種修為和風範的最高境界,是古代儒釋道等經史子集裡常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和品行的操守。所謂「慎」即謹慎;「獨」就是獨處,獨立處事。大致意思是說,嚴格的管理自己的內心雜念,不依靠他人監督自己,無論有人無人。
  • 佛教:忍辱的六大境界
    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認為最大的修行。無邊的罪過,在於一個嗔字;無量的功德,在於一個忍字。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忍辱是一生的修行,是一種大境界!
  • 宗喀巴大師劃分宇宙眾生為「三重世界」,對應修行的三種境界!
    而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超越生死,脫離輪迴,達到寂靜、清涼的涅槃境界;大乘佛教更是主張慈悲濟世,普度眾生,要載無量眾生從無邊苦海的此岸,達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涅槃寂靜的世界則脫離了「六道輪迴」,是一種常、樂、我、淨的境界,也是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 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好記性(男生版)
    其實,他把你放在心上了,反而是無聲的,因為男人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好記性。其實,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當一個男人愛你到了最高境界,已經完全離不開你了的時候,他便會記得你所有的喜好。女人在和男人相處的時候,想知道他的真心與否,就可以在相處的細節中,去發現他是否能夠記住你的喜好。
  • 幽默,交談的最高境界,讓我們成功地駕馭幽默,達到交談最高境界
    幽默,交談的最高境界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達,它既彰顯了說者的聰明才智,又讓聽者開心愉快。它是交談的最高境界,是最有效的溝通手段。掌握了幽默,也就掌握了一門偉大的藝術!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被蕭伯納的一句話極其巧妙地處理了,避免了不愉快的爭執。這就是幽默所帶來的效果!幽默與智慧同行,交際場合中具有幽默感的人會讓人感覺聰明靈活,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實生活中,懂得運用幽默的人往往會更有魅力,同時也能讓複雜棘手的事情迎刃而解。
  • 「禪石」是賞石的最高境界,你理解「禪石」的含義嗎?
    我們大多的石友認為賞石的最高境界是「禪」石,就是通過對具有禪意的石頭進行欣賞後的思考,悟出一些較高層次的大道理。這些道理有些是可以言傳身教的,有些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賞石,悟石,禪石是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禪」石體會最美妙。
  • 性愛最高境界:舒服
    我認為這才是愛的最高境界,也是性的最高境界。」  這位博友(香港的年輕學者)說,性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刻意的前戲,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  然而,我們的很多性學家、性學教科書卻多次告訴人們:前戲是性愛不可缺少的步驟,沒有前戲,性就動物化了,不是高級性愛。  對比一下,我就蒙了:究竟什麼才是性愛的最高境界?
  • 過了三十,女人最高的境界:大氣
    這也可以說要達到哪種境界。那一個女人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兩個字:大氣。大氣的女人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會不自覺地讓人想要靠近,想要跟她相處。大氣的女人,往往有一顆大智若愚的心。她們不會過於敏感,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混亂了,就影響自己的心情。他人說的不好的話,不往心裡去,只專注於過自己的生活。她們不喜歡生悶氣,不愛記仇,也不小心眼。別人冒犯自己,她不會想著如何去報復,隨著時間長了,早就淡忘了。如果遇上不開心的事,找人傾訴,想辦法排解,決不會自己悶在心裡。
  •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句句在理)
    一些人之所以能夠一路順風順水,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勤奮,也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能夠把握分寸。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實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做事做到恰到好處,也是人生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