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普陀區率先試點文化教育類培訓機構預付費監管制度,據悉已有4家掛牌的培訓機構完成了專用帳戶開立、監管平臺數據接入等前期準備工作,以確保其在9月順利運行。作為國內重點發展城市,上海的率先試點,是否會成為全國的「標杆」呢?如若全國均開啟預付費監管,對於培訓機構來說「寅吃卯糧」或將被終結。
近幾年,培訓機構「跑路」時有耳聞,學生和家長也經常遭遇維權難、退款難等問題,這些也讓消費者與教培機構之間的信任跌入了「萬丈深淵」。
因此,為了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教培機構社會信用度,上海市普陀區試點文化教育類培訓機構預付費監管,通過資金監管和業務管理平臺,探索單用途預付費管理新模式,規範收費和退費行為,從而降低培訓機構預收資金風險。據悉在該模式下,學生可以先上課後交費。
上海試點的預付費監管政策是什麼?如何監管?
預付費監管政策大多為設立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監管帳戶體系,通常分為匯繳專戶和監管帳戶。匯繳專戶用於記錄、核算、反映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收繳情況,監管帳戶用於接收由匯繳專戶轉入的學員培訓費。家長在機構完成課程繳費的同時,可以通過掃碼進入上海市單用途預付費協同監管平臺,對未消課時預交學費情況進行查詢。同時,平臺對機構的未消課時預交學費的資金情況進行動態監管。當卡內資金高於一定比例時,系統會提出預警,教育和市場監管部門將及時跟進。
據悉,目前上海普陀區4家掛牌的培訓機構已經完成了專用帳戶開立、監管平臺數據接入等前期準備工作,以確保其在9月順利運行。
01.
預付費管理政策源來已久
早在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就明確要求「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2019年4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印發《上海市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實施辦法》的通知,明確商務、文旅、體育、交通、教育等部門(以下統稱「行業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規定》第五條的規定,共同做好單用途卡經營活動監督管理的相關工作。其中就有專用存款帳戶開設和預收資金餘額管理的規定,尚未提及具體的收費標準。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要求按照課時收費的線上培訓機構,每科一次性收費不能超過60課時;按照培訓周期收費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隨後12月,北京七部門聯合起草了《關於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管理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等7份文件,涉及對教育培訓、健身機構、分時租賃汽車、共享單車、在線旅遊等行業的監管。
圖源 | 北京市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管理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截圖
IT培訓機構源碼時代CEO姚欣表示:「政策規範行業發展,此次北京出臺的預付費管理徵求意見稿,這具有風向標意義,相信全國其它地方的相關政策也會陸續跟進。」
果不其然,從北京出臺政策之後,各地紛紛效仿,而且各出奇招。在江蘇揚州、南通等地,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的指導,對轄區校外培訓機構設置了「開班前必須先存定額風險保障金」的硬性門檻。
而早在同年7月,杭州就在上城、江幹、拱墅、西湖和蕭山5區開展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服務平臺試點,以期通過設立培訓費用專用專戶、規範收退費操作機制等組合式舉措,最大限度降低教育消費風險。
從今年7月30日杭州市教育局發布《市教育局2020年績效考核目標二季度進度情況》中顯示推進資金監管試點相關工作以達成65%,由此可見,杭州市預付費監管政策的全面推行或已是蓄勢待發。
圖源 | 杭州教育局官網截圖
02.
各持己見,預付費監管是「喜」還是「憂」?
每當有新政策出臺,總會形成鮮明的對立雙方。
對於消費者來說,預付費監管政策的出臺是對於超長預付費的有效管理機制。
「給小朋友報班,一付費就要花上萬塊,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壓力真的很大。」一位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培訓機構不能收超過3個月的費用的政策,只聞其名,不見其聲。真的希望能夠快點實施。」
對於機構來說,預付費監管政策如同「巨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培訓機構難道不應和學校一樣嗎?沒有哪所大學、小學的學生可以畢業後交學費。」
對於教育培訓機構而言,預付費似乎是「不得已」的選擇。
青島安琪兒藝校的趙校長表示,教育培訓機構前期的資金投入壓力很大,假如不預收費,普通的培訓機構難以承擔起這麼大的資金負擔。而新政的實行,將會對機構運營的現金流造成影響。
然而,對於源碼時代來說,預付費監管政策的推行反而促使他找到了機構發展的「新選擇」。
源碼時代CEO姚欣介紹,他們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種「先上課,後收費」的繳費模式,即學員在報名時承諾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支付學費,培訓一段時間後,如果學員仍願意繼續學習,就必須按照承諾的時間與期限,分期向培訓機構支付學費。
據姚欣介紹,跟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教育分期比起來,這一模式下,學費是由學員直接分期支付給培訓機構,沒有貸款平臺的介入,主動權在學員手上,一旦發生意外,他們可以通過停止支付學費來降低損失。
「這種模式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學員的權益,也讓我們招生量在半年內提高了30%。」在與消金社的採訪中姚欣表示,「培訓機構在某階段需通過用戶的預付資金和金融機構的幫助解決企業運營所需的現金流,但是我相信優秀的機構對它們依賴是短暫的。因為只要服務好一批又一批的學員,學員技能提升後按期付費,機構的現金流一樣會健康。」
03.
預付費監管或促進教培機構正向發展
預付費監管政策的出臺對教培機構影響大嗎?大!但在消費者對教培機構抱有不信任的心態的情況下,這或許是解決機構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的方式之一。
上海市教委終身教育處處長蘇鐵說,2018年以來,媒體報導了大量培訓機構資金鍊斷裂甚至投資人捲款事件,充分說明單用途預付費市場秩序很不規範,消費者權益缺乏保障,迫切需要加強市場管理,「打造預付費消費新生態,能推動社會共治。一方面,需要明確預付費資金監管實施方案以及區內監管部門職責、監管方式,也需要引導消費者謹慎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增強風險意識。另一方面,要讓更多的機構充分認識到,接受監管是取信於消費者的首要前提,加強信用保障能幫助機構提高社會信用度,從而擴大經營規模。」
有業內人士分析,預付費監管新規對一些不規範、融資能力不強的小型機構影響較大,但健康經營的企業能活下來,只是會影響他們的擴張。因為不能收長周期預付費,意味著不能以用戶的錢作為槓桿,資本效率沒有那麼高了。
對於機構來說,預付費監管政策減緩了現金流的進入。不過,雖說錢賺的慢了,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教培機構教學質量的提升。因為只有培訓機構努力提高課程質量讓更多的學員滿意,才能促使消費者續費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機構現金流往正向發展。
來源 | 整理自新民晚報、消金社、指學邦、民主與法制社、上海普陀等公眾號
9月22-24日,
泛亞聯盟攜手新東方蛋殼來了,
特別邀請到「新東方集團培訓師」親自授課,
手把手教你進階名師!
(僅限 80個 名額,謝絕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