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點
· 教育培訓這個領域,一爆雷就是大雷,預付費經營模式風險巨大。
· 為何在政策的加力監管之下,亂象依舊屢禁不止?背後有何隱情?
· 在這一普遍現象的背後,是教育培訓機構們難以抑制的對現金流的渴望。
「教育培訓這個領域,
一爆雷就是大雷」
…
正如新東方集團創始人俞敏洪所說的:「教育培訓這個領域,一爆雷就是大雷。」
近年來,教育培訓行業的「爆雷」事件頻發。經營長達21年的老牌教育機構優勝教育被曝停運、知名英語培訓品牌芝麻街英語宣布停業、老牌英語機構「韋博英語」關店......一直以來,每一次爆雷事件的發生,都會在行業內掀起輿論的巨浪。
成立多年、規模巨大的老牌企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在這背後還有多少中小型機構的跑路倒閉事件仍在發生。
而這些爆雷事件所遺留下來的最大問題,便是大批量的學員和老師無處討要的預付款與薪資。
有業內人士爆料稱, 目前教育培訓機構預付款的數量越來越大,有的已經大到了幾十億的規模,而即便是最小的也要有幾千萬的規模。僅僅幾個月前的優勝教育事件如今依舊曆歷在目,彼時新聞報導,僅北京校區應退學費就已經達到了上億元。
一直以來,每當這一類新聞被曝出後,行業內都會引起劇烈波瀾。然而,新聞都是熱度至上,在行業關注、眾人追蹤時,新聞熱度被炒上頂端,當熱度跌落,眾人的關注散去,留下的就只有受害家長學生及教師群體的微弱力量在無助的堅持。
案件追蹤到底、事件水落石出固然是振奮人心的,然而,事實卻是,有大量此類事件都是無疾而終。家長、學生及教師群體,都很難承受每一天無止境的維權和理論過程,在多次努力無果後,最終只能放棄。
家長們對此懷有著極度的驚詫與憤怒,因其無論如何都未曾想過,每天自家孩子收穫知識、學習進取的地方竟然會出現此類不堪事件。那些提前支出的巨額款項,曾被家長們認為是可以得來「避免漲價」的踏實與「多付多得」的優惠,最終卻是一場空,課程沒了,機構跑了,追訴也再無果。
預付費經營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聲討與質疑。
近年來,隨著大量資本流入教育培訓市場,紅海一度翻滾浪潮,競爭的激烈程度與日增長。在這種大境況之下,教培機構們大都意識到了,用預付款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現金流,以此進行更好地社會資本利用,進而迅速實現擴張。
然而,有律師專家早期便對教培行業的預付款模式提出質疑與警告:教育培訓行業預付費的商業風險很大,根本原因在於企業把「預付」作為了融資手段。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教培機構的成本也在迅速暴漲,機構現金流的斷裂危機與日俱增,此時若經營不善,便很容易造成盈利能力難支付當期成本的現象,從而爆雷。
為何政策加力監管之下,
亂象依舊屢禁不止?
…
有關於教培行業預付款問題,國家早前便出臺了相關政策。
在《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在教育部發文後,全國各地也相繼發布培訓機構管理法則,其中對於預付費經營模式也都作出治理條例。
然而,事實證明,政策的監管還是沒能抑制此類現象的發生。 「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個月費用」的規定並不約束金融機構,導致有大量教育培訓機構便通過借貸預付方式來規避監管,打出一個個「擦邊球」。
那麼,明知此舉受監管,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此類現象屢禁不止呢?
有專家表示,機構難以控制住不去收取預付款項,是為了長期鎖定一定規模的固定消費人群,儘快收回前期投入。因此,大多數機構都會極力推廣預付款消費模式,並根據預付金額的高低,以超低的折扣吸引消費者。
在我們身邊經常可以見到此類例子,家長們在面對「多付款多得優惠」、「性價比超高」、「避免今後漲價」等說辭的面前,都難以忍住不去上繳大筆的費用。此種費用基本上都是以年為單位,甚至一次性繳上數萬元的家長也不佔少數。
對此,有業內機構校長曾透露,預收費帶來的優勢實在難以捨棄,放棄預收費,不僅會導致現金流銳減,還會增加大筆的續費成本,此外,也很難實現擴張投資等戰略布局。沒有預收費,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資本效率會大幅下降,所以這實在是一個太龐大的誘惑,很少能有人可以選擇放棄這筆錢。
另一位機構校長也對媒體坦誠道,很想去配合政策規定,進行3個月的收費準則,然而,目前依舊是至少按照半年的課時進行收費。一方面是因為,教育的成效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一段時間去培養,另一方面,也實在是因為機構需要這筆錢去交付房租、人力、設備等成本。
行走於慢行業,
必須守住底線、腳踏實地
…
「教育培訓公司必須要守住底線,你花資本的錢怎麼花都沒事,但千萬不要預先把家長的錢花掉。」
這是俞敏洪先生在十二月初的第十屆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上,說的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如今,大量資本湧入教培市場,一方面呈現出崢嶸之態,而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過熱現象。
「太多資本進入教育培訓領域,反而會讓這個行業變得更不好。」某教育機構負責人直言道,「資本會逼著企業往前走。我們原本過得好好的,不打算擴招也不打廣告,主要靠口碑和轉介紹招一批學員。
但資本進入之後,就會逼著我們往前走,逼著我們擴張。對手們都在打廣告,我們就被迫也要打廣告。行業內玩家越來越多,廣告價格上漲,流量越來越貴,機構成本增加,導致這個行業無序發展。」
有人說,先做大規模再獲取壟斷是基本的商業邏輯,然而這一邏輯放在教育行業內,卻完全不合適。
The ONE集團聯合創始人何雨莎曾表示:「在其他網際網路行業,規模效應也許能帶來巨大的增速,可能燒錢能燒出一個獨角獸,但教育行業不是這樣。
學員更多,需要的服務也更多,隨著規模擴大,虧1塊錢可能變成了虧10塊錢。核心還是看企業怎麼花錢、怎麼執行,在公司很小的時候,帳就要算清楚。」
在政策規定三令五申的監管之下,預付費模式導致的爆雷事件仍舊屢禁不止。在這一普遍現象的背後,是教育培訓機構們難以抑制的對現金流的渴望。然而,很多機構也正是因這種渴望,最終反受其害。
行業在發展,監管在趨嚴,教培機構們在新時代下,要時刻進行反思。說到底,教育是個慢行業,我們的每一步都要走的踏實穩健,萬萬不可急功近利、操之過急。
行業百態,將持續關注。歡迎大家發表觀點於評論區,我們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