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鍋
本報記者 李穎
白領上班帶便當,一盒飯裡簡單只有少許青菜;67%的小孩挑食,沒幾個喜歡吃蔬菜;都市人常在外應酬吃飯,選擇易也忽視蔬菜……據調查,超過半數的人群蔬果攝入量不能達到健康所需;近六成被調查人群蔬果攝入的顏色非常單一,僅有1—2種。請關注
縱觀我們身邊的白領,他們的食譜大致是這樣的:早上,麵包+牛奶或豆漿,或是白粥炒粉面。午餐,要麼食快餐,要麼自帶餐。這兩餐合起來,可以食到的蔬菜其實很有限,甚至有的白領怕快餐店洗菜不乾淨而不吃菜。據調查,超過半數的人群蔬果攝入量不能達到健康所需;近六成被調查人群蔬果攝入的顏色非常單一,僅有1—2種。
膳食平衡是健康基石之首隨著社會的發展,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慢病的危害日趨嚴重,超重和肥胖等也威脅著兒童、青少年的健康。膳食平衡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首,但公眾往往忽略膳食的搭配。
「膳食失衡是許多慢性病的誘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馬冠生副所長,在「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果蔬營養與膳食平衡知識交流會」上給出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人均每天蔬菜消費量為286克,而水果消費量僅有45克,與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的攝入量相去甚遠。豆、奶類也嚴重不足,而肉類和脂類過高。
馬冠生指出,目前,我國公眾的飲食普遍能量相對過剩,城市居民油脂和肉類的消費量大,糧穀類食物的消費量明顯下降,果蔬攝入量不足和品種偏少。他呼籲大眾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保持平衡的膳食。
足量果蔬有防慢性病作用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教授指出,蔬菜水果具有低能量、低脂肪、高膳食纖維、高維生素和礦物質、高鉀低鈉的特點,並富含有益植物化學物,每天保持足量的果蔬攝入,有益於預防肥胖及多種常見慢性病。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蔬菜、水果等食物中所含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包括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阻斷癌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抗氧化、含膳食纖維可降低腸道致癌物的影響,加上多種抗氧化成分的協同作用,除了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中風,還有防癌、抗癌的效果。
臺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蔬果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蔬果中富含的維生素C不僅能夠提高免疫力、抗疲勞,還能夠抗氧化,起到美容的效果,同時還能夠調節心理狀態。研究發現,通過食物攝入的維生素C比單純補充同等量的維生素C要有效5倍左右。因此,公眾最好通過足量蔬果和保持膳食平衡來保證健康,而不是生病後靠藥物來補救。
蔡麗娟建議大眾從小就培養孩子養成愛吃果蔬的膳食習慣,在兒童時期養成的口味和膳食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6—12歲小學階段是兒童智力、視力、生長力、免疫力所謂健康四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兒童在此階段的營養攝取特別重要,透過正確的飲食習慣,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素,才能幫助這四力健康發展。」蔡麗娟指出,「小時候胖不是胖」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兒童時期的肥胖,常會造成脂肪細胞的數量增多及形狀變大,日後變成肥胖的機會增高。更重要的是,兒童時期肥胖也會增加成年後罹患癌症的風險。
蔬果新鮮吃營養更加分據了解,臺灣自1999年起就開始推動「天天5蔬果」飲食防癌運動,鼓勵民眾每天要吃5份新鮮的蔬菜水果,並於2004年將攝取份數,進一步推行「蔬果彩虹579」健康飲食運動,根據年齡及性別建議不同的蔬果攝取量,學齡前兒童每天應攝取5份蔬果,成年女性每天攝取7份蔬果,成年男性每天攝取9份蔬果,並且落實「彩虹原則」,均衡攝取各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因為五顏六色的蔬果含有各種不同的植物性化學成分,並具有不同的營養價值,能有效預防癌症及慢性病的發生。
近日,國家營養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曉光發布了「蔬果營養與膳食平衡五點提示」:
天天吃水果,頓頓有蔬菜:良好的膳食平衡習慣使人受益終生,而新鮮蔬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吃蔬果能促進代謝,減少能量攝入,幫助塑身。
果蔬2+3,抗病又防癌:每天攝取至少200克水果與300克蔬菜,可以有效提高身體免疫力,達到抗病防癌的效果。
蔬果變彩虹,健康添色彩:不同顏色的蔬果能提供不同的營養價值,認識蔬果的色彩特點,攝取不同顏色的蔬果。綠色水果富含葉黃素,橘黃色水果含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深綠色蔬菜富含葉酸,紅色水果含番茄紅素,白色水果含硫化物等。
蔬果新鮮吃,營養更加分:直接從新鮮水果中攝入的營養更易於人體吸收。因為維生素C遇熱易分解,所以新鮮水果更易於補充維生素C。水果中的維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和抗氧化、衰老等。果蔬中的膳食纖維能夠預防便秘、血脂異常、糖尿病,有益於腸道健康。
膳食平衡,健康一生:將果蔬作為孩子的零食,從小養成喜歡吃蔬菜水果的健康膳食習慣將使其一生受益。
(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