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熊瑩家庭學院原創好文」
現在流行的教育理念很混雜:
嚴養?放養?精英教育?快樂教育?分數重要?還是性格培養?
如果選擇了嚴養和精英教育,基本就意味著父母要對孩子嚴格要求,步步為營。可是,看著孩子挺著小小的身板在深夜不停地打哈欠做作業,周末又馬不停蹄地趕赴各種興趣班,我們心底或許會有個聲音說:養孩子,真的要這樣嗎?
而若是選擇放養或是快樂教育,我們又在心裡暗暗擔心:孩子要是長歪了,將來處處比不過別人家孩子,怎麼辦?
所以,應該怎麼養孩子才是最好的?這是為人父母的最大難題。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像下面這位父親一樣,也許就能找到養育的平衡之道。
這位父親名叫黑幼龍,對,就是這個名字。
黑幼龍身上帶著許多標籤:美國羅耀拉大學碩士;將卡內基訓練引入華語地區的第一人;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經理、臺灣光啟社董事、臺灣宏碁公司副總經理、空軍外語翻譯聯絡官......
曾經,黑幼龍和許多父母一樣,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絞盡腦汁。周圍鄰居都稱黑幼龍為「失敗的父親」。就連黑幼龍自己,都用「黑暗」來形容孩子叛逆的那段時光。
老大立言,還算是聽話,但不善言辭,不喜與父母溝通。
老二立國,從小就爆粗口,還用火柴點燃過路邊汽車的油箱。
老三立琍,才上小學就開始化妝,上了初中就交了5、6個男朋友。
老四立行,雖成績不錯,但個性強,不受拘束,想幹啥就幹啥。
這樣的孩子,一個就足以讓父母崩潰,但黑幼龍要同時面對4個,想想就覺得絕望吧!
但誰也無法想到,就是這樣的四個壞孩子,卻在幾年後全部成長為有用之才!
小時候悶聲悶氣、看著沒啥出息的大兒子,耶魯大學碩士,現任卡內基訓練總經理;
名副其實的壞孩子,二兒子,加州大學醫學博士,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過於早熟的三女兒立琍,加州大學法學院畢業,現在做了一名全職媽媽,專注於孩子成長。
從小就不受拘束的四兒子,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碩士,現在自己創辦的公司任總經理。
這幾個子女在前後的巨大轉變,跟黑幼龍的教育絕對離不開關係。
那麼,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看看他和子女們的故事,或許就能知道答案。
黑幼龍的方法很簡單,就兩個字:慢養。
慢養是什麼?
就是在教養過程中不緊張,不著急。
黑幼龍說,父母有必要知道,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起來。
然而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陷入了「功利誤區」,期望孩子能夠以最快地速度成長起來,快速掌握所有有用的知識。
還有很多父母讓孩子學習某些技能的目的就是為了能獲得一個獎狀、一紙文憑。比如,學習鋼琴是為了通過考級為留學申請加分,報選奧數班是為了在升學考試中獲得加分。
事實上,這些父母太看重一時的得失了,結果陷入了從無遠慮,只有近憂的焦慮境地。
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將來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而讓孩子學習知識和各種技能,是為了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真知,明辨是非,從而讓他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而這個過程真的非常考驗父母是否具有發展性的眼光。
黑幼龍的二兒子就跟他的小孩說過:「我不太關心你們5歲、15歲的時候的狀況。我關心的是你們25歲、35歲時的狀況。」
這樣的教育理念,也與熊瑩家庭學院一直提倡的「以終為始」教育理念部分相合。
熊瑩老師在《好媽媽就是家庭CEO》中這樣說過:
在今天,望向孩子25歲時的樣子,思考當他的人生即將展開的時候,要擁有多少優秀的素質和多少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只有在這個更大的維度裡思考教育、整體規劃,才能給孩子一個可以按圖索驥的可期待的未來,讓他通過專注的態度、良好的行為習慣、快速的執行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並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獲得人生的幸福。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能讓我們暫時放下今天的焦慮,面向未來去制定家庭教育決策。所以,這種慢養,並不是任由孩子肆意發展,不是讓孩子坐等天上掉餡餅,也不是要急於取得教育成果,更不要逼迫孩子「儘快」成長。這種慢養,是先要父母的焦點從學業成績轉移到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培養上。
慢養是要父母了解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
社會在不斷發展,今天重要的東西可能到明天就已經不重要了。未來有很多事情是我們預料不到的,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是什麼呢?就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如果我們能真正培養出孩子內在的自信、抗挫折能力,那麼將來他就有力量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就是成功的人生。
《紐約時報周刊》的編輯保羅·塔夫(Paul Tough)在《性格的力量》一書中也提到過:成功既不取決於天分,甚至也不取決於努力本身,因為努力只是一種現象,一個人之所以努力,與性格、動機、甚至成長環境都有關係。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更有自信,態度積極正向,讓他們充滿熱忱,個性開朗,樂在溝通,常常面帶笑容呢?
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都會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其中毋庸置疑,家庭的影響最大。
宋慶齡就曾說: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最深。」
然而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好多父母普遍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才能,常常忽視了性格的培養。於是,我們經常在各種社會事件中,看到不少青少年、成年人患抑鬱症、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重視起孩子的性格培養,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採取科學的教養方式,在「先天氣質」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孩子形成有利於他將來適應社會、收穫人生幸福的性格特質。
慢養是要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加強引導
黑幼龍的慢養,特別注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
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女兒立琍很讓人頭疼。
十三四歲的年紀,情竇初開,熱愛化妝打扮,也沉浸在跟男生的曖昧中。
後來,黑幼龍對女兒表明了自己的底線:毒品和性行為一定不能碰,還讓妻子帶立琍去了正規的化妝品店,對立琍說:
「我從不化妝,但我知道劣質的化妝品會對皮膚造成很大的傷害,要用就要用正規的。」
黑幼龍夫婦沒有對立琍的化妝和早戀下禁令,而是引導她塑造正確的觀念。
一個人的成長是必須要由自己來經歷的,如果個性由父母塑造,路也由父母鋪好,那這個人不就是換個軀殼的父母自己了?
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去領悟,自己塑造自己,鋪自己喜歡的路,父母能做的不是越俎代庖,只是引路而已。
二兒子立國的轉變就是這樣的。
高二那年,黑立國加入了學校的摔跤隊,成天和一群學習成績比他還差的隊員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教練的賞識。黑立國第一次發現學習好能贏得尊重,於是發奮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不僅順利考上大學,而且成為學業上的佼佼者。30歲那年,黑立國成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副院長。
立國後來在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中說:「雖然小時候我做過那麼多壞事,但你們一直很愛我,而且對我有信心,相信我是一個善良、有才華且充滿巨大潛力的好人。你們的耐心和包容,還有從未放棄的態度,讓我也從未放棄過自己。」
孩子的教養要慢慢來,多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不要現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結論。
慢養是要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總是會擔心,孩子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如果小時候,沒有給他作決定的機會,等他長大後,到了必須自己作決定時,他很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但如果能給孩子自己作選擇的空間,他即使長大進入青春期,跟父母的距離也不會越來越遠;但如果父母事事都包辦,反而會讓他越長大離你越遠。
黑幼龍的小兒子立行,學習成績在全校數一數二,在美國讀高三時,偶然在學校的年度音樂會上參演過一出歌舞劇,結果上了癮,開始夢想著當明星。
即便後來考上了史丹福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立行也在想著自己的明星夢。黑幼龍知道兒子是異想天開,卻不忍心給他潑冷水。他說,不如這樣,你拿出一年時間去闖,如果實在這條路走不通,再做工業設計。黑幼龍還介紹了圈內著名的演員和導演給他認識。
一年後,四處碰壁的黑立行意識到自己的演員夢沒那麼好實現,於是心甘情願地回去研究所繼續學習,後來自己創業當老闆。
「如果我當時不準他學表演,可能造成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回顧兒子走過的這段彎路,黑幼龍不勝感慨,「其實,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只要對孩子有用的、有好處的,我們都願意給。問題是,什麼才是對他們最有用的?」孩子的未來,歸根結底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
黑幼龍說:「如果希望孩子能夠為自己做決定負責,那麼我們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就必須給他們自由選擇、勇於承擔的機會。」
慢養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孩子的夢想,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並且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管最後夢想有沒有實現,至少曾經為之努力過,就不會留有遺憾。
慢養並不難。
我們要知道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性格,不是考試成績;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引導他走自己的路;要培養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拒絕誘惑,向不良行為說不。
學院君相信,一個自信、堅毅,能明辨是非,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努力的孩子,他的人生一定不會差。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冬天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