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視死如歸 [shì sǐ rú guī]
基本釋義: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出處:《管子·小匡》:「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
典故:
鮑叔牙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齊桓公向管仲詢問改革政治、復興國家的方略大計,管仲回答說:「開闢土地,擴大城鎮,發展生產,盡地之利,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做主管經濟的大官;升降適度,矢令恰當,進退得體,禮儀嫻熟,我不如隰朋,請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個人生命,不計較個人寶貴,冒犯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做主管監察的大官;行軍整肅,戰鬥英勇,戰鼓一響,使全軍頑強挺進,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做大司馬;斷案英明,不殺不該殺的人,不冤枉無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請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如果您想成為諸侯的霸主,那麼,有我管仲在這裡就行了。」齊聽後非常高興。對管仲言聽計從,最終完成了霸業。
相關成語:萬死不辭 殞身不遜 不避斧鉞 視為畏途 怕死貪生 貪生怕死
2.約法三章 [yuē fǎ sān zhāng]
基本釋義: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典故: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於楚懷王的軍隊中。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於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軍隊像西路和北路出發。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不過,劉邦一進入鹹陽城後,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裡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無事,百姓們得知也都很高興,四處宣傳:「如果劉沛公可以回到關東,那麼我們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了。」因此,劉邦很順利地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3.奉為圭臬 [fèng wéi guī niè]
基本釋義:奉:信奉;圭:測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準則。 比喻把某些言論或事當成自己的準則。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三公者;餘俱嘗親炙;奉為圭臬;何敢妄生議論。」
相關成語:奉若神明 奉為楷模 視如草芥 視如敝屣
4.拿下馬來 [ná xià mǎ lái]
基本釋義:比喻將人制服。
出處:〖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叫我問誰去?誰不幫著你呢?誰不是襲人拿下馬來的?」
5.不落窠臼 [bù luò kē jiù]
基本釋義:窠:鳥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
相關成語:別出心裁 別開生面 別具匠心 陳陳相因 鸚鵡學舌 依樣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