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基本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 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相關成語:廢寢忘食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目不識丁 不學無術 胸無點墨
2.探驪得珠 [tàn lí dé zhū]
基本釋義:驪:古指黑龍。 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出處:清·陳其元《庸閒窄筆記·蔣振生書法論》:「如探驪得珠,覺前賢紛紛議論,均為饒舌矣。」
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帘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於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著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裡住著一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著像現在這樣一天幹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一試。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一頭扎進冰冷的河裡。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遊來遊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最後,他什麼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他心裡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遊。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氣遊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裡。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後撒腿就往家跑。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一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你可就沒命了。」
相關成語:探驪獲珠 文不對題
3.造謠生事 [zào yáo shēng shì]
基本釋義:製造謠言,挑起事端。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而漂聚於上海者,實尤為古怪,造謠生事,害人賣友,幾乎視若當然。」
相關成語:蜚短流長 無中生有 含血噴人
4.反其道而行之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
基本釋義:其:他的;道:方法,辦法。採取同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相關成語:反治其身
5.草創未就 [cǎo chuàng wèi jiù]
基本釋義:草創:開始創辦或創立;就:完成。剛開始做,尚未完成。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相關成語: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