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幟易幟 [bá zhì yì zhì]
基本釋義: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佔有。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典故: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率領漢軍攻佔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又在張耳的協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和主將陳餘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大軍阻擋。謀士李左軍建議陳餘拔給他三萬軍隊,從小路出發,出奇不意地截取漢軍的後勤裝備及糧食;而它的前軍抵達井陘時不與交戰。這樣的話,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韓信和張耳的頭顱。陳餘是個讀書人,不愛使用詐謀奇計,認為韓信的兵不過數千,經過千裡行軍,巳非常疲憊,可以直接予以攻擊,因此沒有採納李左軍的計謀。韓信手下的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放心東下井陘,進軍到離井陘口三十裡之處,韓信下令休息。半夜裡,他選出兩千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拿著一面紅色旗幟,從小道來到井陘口山後隱蔽起來,同時對他們說:「我將另派一支軍隊與趙軍對壘,並假裝敗退。這樣,趙軍必定傾巢而出,前來追擊。你們乘此機會快速進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我們漢軍紅色的旗幟。」,接著,韓信又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叫他們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排出兵法上最諱忌的背水之陣,都哈哈大笑,以為漢軍自己斷了後路。天剛亮,韓信指揮這一萬人的軍隊向井陘口進發,趙軍立即打開營門迎擊。戰了一段時間後,韓信、張耳命漢兵丟掉旗鼓,向水邊退去。漢兵退到水邊陣地,再也無法後退,只得拼死作戰。這時,隱蔽在山後的兩千漢兵,趁趙營無人守衛,快速衝進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的旗幟。而在水邊作戰的趙兵,因遇到背水一戰的漢兵的頑強抵抗,無法取勝,想返回營地,卻見那裡全是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漢兵抓住,頓時軍心大亂,各自逃命。接著,漢軍兩面夾擊趙軍,結果主將陳餘被殺,趙王被活捉。
相關成語:取而代之 拔趙幟立漢幟 拔旗易幟
2.點石成金 [diǎn shí chéng jīn]
基本釋義: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原來的文字,就使它變得很出色。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孟浩然》:「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
典故:
晉朝的旌陽縣曾有過一個道術高深的縣令,叫許遜。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驅鬼治病,百性們見他像仙人一樣神,就稱他為「許真君」。一次,由於年成不好,農民繳不起賦稅。許遜便叫大家把石頭挑來,然後施展法術,用手指一點,使石頭都變成了金子。這些金子補足了百性們拖欠的賦稅。
相關成語:畫龍點睛 點鐵成金 畫龍點睛 點金成鐵
3.奮筆疾書 [fèn bǐ jí shū]
基本釋義: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
出處:宋·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後》:「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
4.過化存神 [guò huà cún shén]
基本釋義:過:經過;存:保存,具有。聖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
出處:《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5.杜門自絕 [dù mén zì jué]
基本釋義:杜門:關門不出;絕:斷絕。 閉門不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
出處:《漢書·張陳王周傳贊》:「及呂后時,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終,王陵庭爭,杜門自絕,亦各其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