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削足適履 [xuē zú shì lǚ]
基本釋義:適:適應;履:鞋。 因為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骨肉相愛;讒賊間之;而父子相危。未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典故: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徵伐蔡國。這次出徵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裡的軍政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徵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徵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淮南子》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相關成語:生搬硬套 刖趾適屨 因噎廢食 量體裁衣 因地制宜
2.怙惡不悛 [hù è bù quān]
基本釋義: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出處:先秦《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典故:
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前趙的國君劉濯,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和劉濯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後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將。石勒對劉濯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濯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濯交戰,使劉濯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於是,劉濯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派心腹郭汜為使者,前去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領二十部,出入乘金銀車,駕雲馬,冕帶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應下來,為了表示謝意,他特派王修等人為大使前往劉濯處拜謝。劉濯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誡劉濯說:「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外表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以便伺機發起攻戰。」,劉濯聽後大怒,待郭汜等回來,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並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石勒聽後怒不遏,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以後召集大臣說:「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為了修好如初,並無他意,但劉濯卻『長惡不悛』,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這實在是做惡多端,不可饒恕!所以,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為王。」,於是,石勒設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並專門修了正陽門,正式稱起王來。公元318年,石勒殺了劉濯,建立起後趙政權。「長惡不悛」,後引申為「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相關成語:執迷不悟 罪大惡極 惡性難改 回頭是岸 翻然悔悟 從善如流
3.彼倡此和 [bǐ chàng cǐ hè]
基本釋義:和:附和;應和。 比喻一方倡導,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6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後謁見晉景公,內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相關成語:彼唱此和
4.見風使帆 [jiàn fēng shǐ fān]
基本釋義: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同「見風使舵」。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幸喜寫了憑據的二萬頭,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係。別事見風使帆,再作道理。」
5.惹火燒身 [rě huǒ shāo shēn]
基本釋義:惹:引;身:本身。 引火燒自己。比喻自找麻煩或自找苦吃。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不知一件什麼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燒身;連忙把餘琳並馮氏;都送將出來。」
相關成語:招災惹禍 惹火上身 自取滅亡 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