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在現場展示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這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尤其是約2釐米長的金黃色鳥足特別醒目
6月2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了其品牌活動之一綠螺講堂第78期暨「新問題沙龍」第6期講座。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騰衝虎魄閣博物館(籌)館長陳光以及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古生物館館長瑞安·麥凱勒教授等為聽眾講述了9900萬年前古鳥類琥珀背後的秘密
今年6月8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刊物《岡瓦納研究》。
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介紹:「這隻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說道,「比龍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這些細節包括羽序、羽毛的結構和色素特徵等。」
這件標本是目前緬甸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鳥類化石,它是一隻出生僅數周的反鳥類雛鳥,琥珀的特異性使其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豐富的雛鳥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我們了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據悉,這塊珍貴的琥珀將會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一層演化之道展區展出至7月底。
講座開始前,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管委會副主任、展教服務處處長顧潔燕接受了騰衝虎魄閣博物館(籌)館長陳光捐贈的10件昆蟲琥珀標本並為他頒發了捐贈證書。
據介紹,新問題沙龍聚焦科學新看法、新觀點、新發現,在這裡,科學家將與公眾一起進行探討、思辨。這個科研成果發布平臺歡迎各方科研人員前來進行成果發布和學術交流。去年12月第1期新問題沙龍,邢立達團隊在這裡發布了他們發現的琥珀中的恐龍標本;今年,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布了關於河口海洋學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龔德才教授等的研究則證實人類在8500年前就有可能已經開始運用蠶絲進行紡織加工;上海師範大學殷子為等介紹了發現上海昆蟲新物種背後的故事;楊煥明院士講述了生命3.0版本——基因組的解讀到編寫。
據介紹,豐富全齡段觀眾的參觀體驗,是上海自然博物館自開館伊始就始終在探索的目標,此前已經創設了自然探索移動課堂、小小博物家、一起聊聊吧、探索者聯盟、綠螺講堂、我的自然百寶箱、自然趣玩屋等10餘個教育項目品牌。在實踐中形成了以「展覽教育+拓展教育+線上教育」和「觀眾研究+人才培育」五位一體的科普教育體系,建立了「以博物館精品課程助力素質教育、以體驗式主題活動激發探究熱情、以衍生化展教資源分享科學新知」的生動局面。累計實施各類教育活動4萬多場,67萬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