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綠螺講堂解讀琥珀中的雛鳥—新聞—科學網

2020-12-18 科學網

陳光在現場展示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這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尤其是約2釐米長的金黃色鳥足特別醒目

6月2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了其品牌活動之一綠螺講堂第78期暨「新問題沙龍」第6期講座。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騰衝虎魄閣博物館(籌)館長陳光以及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古生物館館長瑞安·麥凱勒教授等為聽眾講述了9900萬年前古鳥類琥珀背後的秘密

今年6月8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刊物《岡瓦納研究》。

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介紹:「這隻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說道,「比龍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這些細節包括羽序、羽毛的結構和色素特徵等。」

這件標本是目前緬甸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鳥類化石,它是一隻出生僅數周的反鳥類雛鳥,琥珀的特異性使其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豐富的雛鳥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我們了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據悉,這塊珍貴的琥珀將會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一層演化之道展區展出至7月底。

講座開始前,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管委會副主任、展教服務處處長顧潔燕接受了騰衝虎魄閣博物館(籌)館長陳光捐贈的10件昆蟲琥珀標本並為他頒發了捐贈證書。

據介紹,新問題沙龍聚焦科學新看法、新觀點、新發現,在這裡,科學家將與公眾一起進行探討、思辨。這個科研成果發布平臺歡迎各方科研人員前來進行成果發布和學術交流。去年12月第1期新問題沙龍,邢立達團隊在這裡發布了他們發現的琥珀中的恐龍標本;今年,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布了關於河口海洋學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龔德才教授等的研究則證實人類在8500年前就有可能已經開始運用蠶絲進行紡織加工;上海師範大學殷子為等介紹了發現上海昆蟲新物種背後的故事;楊煥明院士講述了生命3.0版本——基因組的解讀到編寫。

據介紹,豐富全齡段觀眾的參觀體驗,是上海自然博物館自開館伊始就始終在探索的目標,此前已經創設了自然探索移動課堂、小小博物家、一起聊聊吧、探索者聯盟、綠螺講堂、我的自然百寶箱、自然趣玩屋等10餘個教育項目品牌。在實踐中形成了以「展覽教育+拓展教育+線上教育」和「觀眾研究+人才培育」五位一體的科普教育體系,建立了「以博物館精品課程助力素質教育、以體驗式主題活動激發探究熱情、以衍生化展教資源分享科學新知」的生動局面。累計實施各類教育活動4萬多場,67萬多人次。

相關焦點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野孩子」參觀路線—新聞—科學網
    活動全程在多個線上平臺向公眾同步直播,由館方創作團隊在直播中解說兩大兒童教育品牌以及相關活動。   體驗活動的第一站選在充滿神秘氣息的「走進非洲」主題區,沒有博物館的講解員一一介紹,也沒有教師發放學習任務單,全程由家長在參觀指南的指引下,跟小朋友們一起探索展品,互動討論。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小朋友們不僅收穫了自然知識,還加深了親子感情。
  • 科學網—穿越時空讀琥珀
    科學解讀琥珀 一億多年前,白堊紀中期,緬甸地區,一隻短尾鞭蠍伸出其中一邊長鞭搭在已就範的蠅上,一頓美味大餐即將開始。卻不曾想,這個瞬間樹脂將它們包裹住,歷經滄海桑田,它們以琥珀的樣式再次出現。 《飛梭》和《精靈》兩本書介紹了琥珀的常識及鑑別,但重點都放在琥珀的科學解讀上。 《飛梭》譯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告訴記者,這本書2014年出版前「國內還沒有一本權威學者撰寫的、適合各個領域讀者的有關琥珀的書」。 羅斯是蘇格蘭國立博物館古生物部負責人。他鑑別了一些有名的琥珀,在學術領域內有一定的知名度。
  • 國際博物館日:時光中的琥珀
    儲存著人類文明記憶的博物館,像是一枚躺在陽光中的晶瑩琥珀。」回憶起到訪大英博物館的那個清晨,復旦學生陳昶道忍不住感嘆。由於生物鐘沒能適應時差,那天他清早五點便起床,沿著空曠的公園穿越了小半個倫敦來到大英博物館,並成了當天開館時第一個進入的遊客。這次經歷讓他深信:「博物館是可以與歷史對話的窗口,是人造的又超越人的神跡。
  • 中科院博士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科學第一課」
    8月31日,上海自然博物館暑假裡正在舉辦的綠螺講堂「科學第一課特別版」迎來了熱情的觀眾。本次綠螺講堂由上海自然博物館與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共同舉辦,邀請到了兩位年輕的女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思莉博士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冉冉博士。
  • 觀展手記|誰是「蟲中歌王」?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夜聽蟲吟」
    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在展出「夜聽蟲吟」,不僅有放大100倍的小蟲子圖片,還能聽到每一種小蟲的鳴聲。誰又是「蟲中歌王」?「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帶你走進圖、文、聲,三合一的科普展覽。近來上海的兩場「沉浸式」展覽,予人截然不同的觀感。teamLab在上海的「無界美術館」,即將於11月5日在黃浦濱江正式開館。
  • 琥珀 時光的膠囊
    古羅馬時期的歐洲人則認為:琥珀可以驅除瘟疫;現代醫學認為琥珀中蘊含的琥珀酸對人體有益。 琥珀及其內含物包裹體不僅對昆蟲、植物等的演化進化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對於古代地質學、古代氣象學、古代水文學、古代醫學、古生物進化學等學科,都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中,玉文化、茶文化等都深入人心,但是琥珀文化卻鮮有人知。
  • 我是怎樣從琥珀中發現「世界上最小恐龍」的?
    去年我們發現了一個古鳥類琥珀,把它拿去掃描。掃描的老師半夜打電話給我,他說這個琥珀裡不僅有一對金黃色的鳥足,還有翅膀、脖子、頭,這是一隻完整的鳥。這個琥珀長度為9釐米,這隻小鳥從頭到尾巴6釐米,所以可以清晰地看見它身上的很多細節。經過復原,這是一隻一億年前的雛鳥,出生僅僅一周。
  • 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之十——琥珀化石中的生命流痕
    >     自第48個世界地球日活動周期間開始,中國地質學會「生物演化與地史學科學傳播專家團隊」(依託吉林大學)組織專家編寫了一系列的地學科普故事,陸續在博物館微信公眾平臺上推出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被樹脂包裹時還活著嗎?
    (製圖毛宇昂)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現已在在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
  • 科學界難題:我們能像《侏羅紀公園》那樣從琥珀中克隆出恐龍嗎?
    那麼問題來了:以當今的科學技術,我們能否像《侏羅紀公園》那樣從琥珀中克隆出恐龍嗎? 在科幻的世界裡認清現實 儘管現在的科學技術非常的發達,但是離克隆恐龍還是有一大段的距離,首先,克隆技術並沒有想像中的萬能; 截止到目前來看,帶殼的卵生動物還沒有克隆成功的記錄,也就是鳥類。恐龍是鳥類的祖先,自然也無法克隆。
  • 「真實的白堊紀,琥珀中的恐龍世界」講座精彩回顧!
    1月11日上午,「首都科學講堂」之《真實的白堊紀,琥珀中的恐龍世界》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火熱開講。本次活動主講嘉賓是知名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2016年開始,邢立達老師在緬甸琥珀中陸續發現了全世界首例古鳥、恐龍、雛鳥、介形類、青蛙等,引爆了科學界。此次活動現場,邢老師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觀眾分享了琥珀的相關知識以及自己發現恐龍琥珀、古鳥琥珀、蛙琥珀的故事。
  • 上海105家博物館將免費,自然博物館等可過「奇妙夜」
    上海105家博物館將免費,自然博物館等可過「奇妙夜」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18-05-10 08:40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僅見恐龍琥珀標本現身上海自博館,能照《侏羅紀公園》裡那樣...
    在琥珀中尋找恐龍的身影?「腦洞大開」的想法如今有了依據。中加英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9日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領銜的論文已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12月9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的綠螺講堂活動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等四位科學家介紹了他們發現的琥珀中的恐龍標本,詳細解釋了它的發現及研究成果。
  • 聆「聽」自然,來上海自然博物館探秘萬物野趣吧!
    聆「聽」自然,來上海自然博物館探秘萬物野趣吧!現在,你還可以參加「聽•見萬物」——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臨時展示教育活動來上海自然博物館,感受城市裡的自然野趣認識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生靈(ps:主題活動多多,一定要看到最後)
  • 《科學》封面專訪邢立達: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動物園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琥珀藏品負責人,古生物學家大衛·格裡馬爾迪(David Grimaldi)說:「現在我們正處在新發現狂潮之中」。 琥珀領域誕生了成百上千的科學論文,中國科學家提到他們有許多標本有待發表,包括鳥類,數不清的昆蟲,甚至還有螃蟹或蠑螈等水生動物。
  • 坐標上海,有哪些好的科普場所值得去?自然博物館很不錯_澎湃新聞...
    自然博物館很不錯 ,文化氛圍也是很濃鬱的,優質的科技館、自然博物館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個汽車博物館,規模、氣勢也很不錯。在徐匯區,我曾去過徐光啟紀念館,場地不大,布置的卻很別致,有個模擬徐光啟與利瑪竇在一起做學術交流的模擬場景,看著很是文雅。
  • 上海科技館(含上海自然博物館)今日起閉館
    中新網上海新聞
  • 上海科技館原創展「如何復活一隻恐龍」精彩亮相—新聞—科學網
    這是上海科技節大型科普展覽首次走進商業廣場,觀眾可免費開啟一場恐龍大復活的探秘之旅。 展覽選取「科學復原」角度切入,按照「恐龍印象-化石發掘-骨骼搭建-形態外貌-行為習性」的脈絡,結合恐龍復原科學研究中的經典案例,展示恐龍科學復原的過程。展覽共包含大大小小41個問句,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帶領觀眾探究恐龍復活的奧秘。
  •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
  • 一大批恐龍「復活」在重慶自然博物館開展
    10月1日-11月30日,「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展覽在重慶自然博物館開展。「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展覽選用「科學復原」這個角度切入,按照「恐龍印象-化石發掘-骨骼搭建-形態外貌-行為習性」的脈絡,結合恐龍復原科學研究中的經典案例,展示恐龍科學復原的過程。